品牌创始人金鸿翔和金仪翔旗袍,最早流行于辛亥革命时期,那时女学生为了穿着方便将满人的旗装简化而成的一种服装,在当时被称为“改良旗袍”,款式极为简单我父亲金鸿翔1917年在上海开了家成衣铺,为了在同行竞争中出人头地,与弟弟金仪翔两人,悉心研究改造了旗袍的制作工艺,丰富了旗袍的花色品种,十年间,营业额大幅上升,积累了巨大财富可以说“改良旗袍因金鸿翔兄弟而风行发展,金鸿翔兄弟因改良旗袍而发家致富”,这就是后来大家称之为“海派旗袍”的起源现在服装行业里许多人还是公认“鸿翔”是海派旗袍的始创者,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海派旗袍背后的故事?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海派旗袍背后的故事(老上海的记忆)

海派旗袍背后的故事

品牌创始人金鸿翔和金仪翔

金泰康,鸿翔公司创始人金鸿翔之子,现居长宁区虹桥路。1945年进鸿翔时装公司工作,1952年代理父亲金鸿翔管理鸿翔公司,1956年负责办理了企业公私合营的事务,合营后担任鸿翔公司副经理,负责单位的财务和管理工作,1987年退休。

旗袍,最早流行于辛亥革命时期,那时女学生为了穿着方便将满人的旗装简化而成的一种服装,在当时被称为“改良旗袍”,款式极为简单。我父亲金鸿翔1917年在上海开了家成衣铺,为了在同行竞争中出人头地,与弟弟金仪翔两人,悉心研究改造了旗袍的制作工艺,丰富了旗袍的花色品种,十年间,营业额大幅上升,积累了巨大财富。可以说“改良旗袍因金鸿翔兄弟而风行发展,金鸿翔兄弟因改良旗袍而发家致富”,这就是后来大家称之为“海派旗袍”的起源。现在服装行业里许多人还是公认“鸿翔”是海派旗袍的始创者。

1927年后,旗袍业务因经营者众多,生意渐趋平淡,这时沪上妇女对服饰的兴趣转向新品种——西式女大衣,金鸿翔鉴于大衣利润厚、商机大,转而经营大衣。1937年,鸿翔完全停止了旗袍的经营。

越来越为人关注的旗袍

这两年,社会上的“旗袍热“可谓盛极一时,风光无限。报纸上、电视里,时不时可以看到老少丽人穿着旗袍的身影。

旗袍,顾名思义与满清旗人服装有关。古装旗袍在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里还有陈列,类似京剧“四郎探母”里太后和公主穿的戏服。现代旗袍,是从上世纪民国前后开始、率先在女学生群中流行起来的,后人称之“改良旗袍”,取其制作简单、穿着方便、符合学生简朴自由的特点。它与中国传统服装最大的不同是改变了女装上面衫袄、下面裤裙的习惯,接近西方连衣裙、跑路衣的款式。

现代旗袍(改良旗袍)至目前一百多年历史里,最初就是学生旗袍。民国成立后,妇女打破封建桎梏,迫切需求服饰美观,一些经营生产旗袍的服装店铺应运而生,不仅丰富了旗袍的面料、花色,而且多方改革旗袍制作工艺,旗袍业务得到了空前发展。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是旗袍的鼎盛时期,三十年代后,妇女服装向着更时髦、更高档的女大衣转移,多数时装店转而经营大衣业务,大部分旗袍业务又回归到成衣铺和个体裁缝经营。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社会观念变化,旗袍在大陆被冷落。改革开放以后,旗袍才渐渐回归国人视野。

鸿翔开店前即为宋氏姐妹做旗袍

上世纪二十年代前后是现代旗袍的鼎盛时期,在此期间,旗袍工艺上改革最多,款式变化最大,业务数量最巨,社会影响最深,其代表单位和领军人物,就是以旗袍发家的鸿翔时装公司及其创始人金鸿翔、金仪翔兄弟。

1912年,18岁的金鸿翔结束学徒生涯,到俄国海参崴打工。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金鸿翔回到上海,其时在一些外国领事馆、外国商人家中,拎着包裹为他们的女眷做服装,同时也为上层华人公馆里的太太、小姐们做各种中西式衣服,其中就有旗袍。就在那个时期,金鸿翔认识了宋氏三姐妹和她们的母亲倪桂珍。倪桂珍与金鸿翔同为上海川沙人,她对金鸿翔的手艺非常赏识,金鸿翔此后一直为宋家做衣。1932年鸿翔分店开张时,宋庆龄曾为鸿翔公司题字“推陈出新,妙手天成,国货精良,经济干城”。

胸怀大志的金鸿翔,1917年集合了几个朋友,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租了房子,开了家“成衣铺”。因为他精通女装裁缝,所以女性主顾为多。那时候像这样的成衣铺,上海的大街小巷比比皆是,要想从中脱颖而出,得有与众不同的经营方法、高人一等的工艺技术。金鸿翔富有开拓精神、又学过西式裁缝,去过国外见过世面,做过外国人的跑路衣、连衣裙、礼服,经常出入上层人士家庭,熟悉女性心理。在此后的十多年里,金氏兄弟对旗袍制作工艺作了巨大改革。一是在裁剪上,改变了学生旗袍笔直笼统的简单裁剪方法,把西式的“开省、打裥、装袖”等技术融合进去,使旗袍穿在女性身上更加贴合,充分显示出女性的曲线美;二是把中国服装上的“镶、嵌、滚、包”等传统工艺用到旗袍的装饰上去;三是在丝绸旗袍上绣花,绣的不是旗装上的图案花纹,而是苏绣里的花卉禽鸟,使旗袍更加华贵靓丽。这些改进也流传到整个社会,民间的旗袍花色越发丰富多彩,促成更多的女性改穿旗袍,鸿翔也确立了其在旗袍中的领导地位。

靠旗袍发家的金鸿翔兄弟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的服装店都是前店(商)后场(工场)的模式,职员加技工等从业人员一般只有几十人,超过百人以上的很少。而那时的鸿翔单一个辅助工段的绣花车间就有几十名绣花女工,全部技工最多时有400人。当时已经是大商铺、名牌店的老介福绸布店,看到鸿翔生意多、信誉好,同意把他们店里的绸缎布料寄放在鸿翔的门市里,供顾客挑选定制旗袍,货款与鸿翔每逢三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结账。

鸿翔从1917年开始营业,到1927年翻建店面、更改店名这十年间,经营的全是旗袍业务,其业绩和效益十分惊人。开店时金鸿翔在亲友间筹得600元资金才租了店面,因资金短缺,连窗户上的玻璃也配不起,是用桑皮纸糊上去的。十年后,金鸿翔在商店后门的斜桥路(今吴江路步行街)兴建了占地半亩的住宅,在鸿翔旧址及周边买进的土地、房屋上,建起三层钢筋水泥、面积有一千多平方米的商店和工场,两处的地价和造价耗资数万银元。一家当初连窗玻璃都配不起的成衣铺,在十年里,能够积累到这么多的资金,可见“改良旗袍”业务之盛。

我还记得,十岁左右的我和一群姐妹兄弟,每年要去浦东老家度暑假。闲来无事,女孩子拿店里原用于旗袍上绣花、后来废弃不用的五颜六色珠子、金属片串着玩。我们男孩子则用已经没用处的旗袍样本,用来做折纸、剪纸等消遣。这些材料数量之多、质地之精,足见当时鸿翔的旗袍业务曾经十分繁荣。

芝加哥世博会上的鸿翔旗袍

我是1945年到鸿翔公司工作的,这时鸿翔停止经营旗袍已有十多年,改而经营女式大衣。金氏兄弟对过去二十年里经营旗袍的事,只字不提。所以之前,我对鸿翔与旗袍的情况,知之不多。上世纪八十年代末,黄浦区编写地方志,我被上级公司指定为鸿翔公司撰写店史。在市档案馆等处查阅历史资料时,看到一本1934年专为鸿翔公司发行的《社会晚报特刊》,登载有宋庆龄和蔡元培为鸿翔的题词,以及那时鸿翔公司在百乐门大饭店举行的时装表演,里面有一些明星、名媛们穿着鸿翔旗袍的照片。1985年出版的《经济参考》题为《女服之王——鸿翔时装公司》整版报道,里面有一节提到:1933年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举办时,金鸿翔听到他的朋友、中国参展的筹办人之一缪凯伯说,世界各国都有服装参加展出,唯独中国没有。金鸿翔灵机一动,就由鸿翔公司做了6件绣花旗袍,托缪君带去参展,结果获得大会银质奖。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前后,鸿翔常常邀请社会名媛和电影明星,假座百乐门饭店、大华花园、奥林匹克电影院等处举办时装、旗袍表演。鸿翔靠这些明星、名媛的出场,提高了商店的声望、知名度;影星、名媛靠鸿翔的新装,提高了自身在社会上的名气和影响,可谓相得益彰。电影皇后胡蝶在她的回忆录中提到,她的衣服都是鸿翔做的,她结婚时鸿翔送了一件绣有一百只蝴蝶的结婚礼服,并为伴娘袁美云、顾兰君、小傧相胡蓉蓉等定做了礼服,还拍了照片分发给鸿翔门市上的顾客。

从经营旗袍到转产女式大衣

上世纪20年代,当时上海还有一家颇负盛名的女装店——云裳服装店,是由沪上名媛唐瑛、陆小曼以及一些文艺界人士徐志摩、周瘦鹃等一起经营的,店铺开业时轰动沪上,名噪一时。他们都是熟稔西方文化的精英人物,得风气之先,业务上除了旗袍,还把中国女性习惯穿的外衣,从斗篷、披风转为西式大衣,迎合了当时妇女要更开放、更时髦服装的需求,所以业绩甚佳。金鸿翔看准这个商机,认为女式大衣生意方兴未艾,它的销售、利润都要远远超过旗袍,于是在1927年新店开张后,将经营重点由旗袍转向女式大衣,店名也由“鸿祥华装部”改为“鸿翔时装公司”,并于是年发起成立“上海市时装业同业公会”。因为之前上海服装行业只有男装的“西服业同业公会”和成衣业的“机缝业同业公会”,至此鼎足而三,由金鸿翔任理事长直至退休。

云裳服装店开业不久,因合伙人意见不合、业务上无专业人士打理而一蹶不振,此后鸿翔在时装业中得以独执牛耳。到抗日战争胜利时,时装业已形成以鸿翔为首及其门徒经营的南京路及其他几条同孚路、霞飞路、四马路,四个等级、总数近200家的女式时装店,均以经营女式大衣为主,旗袍的业务只有同孚路(石门一路)、慕尔鸣路(茂名路)等少数几家店铺还在经营。妇女要做旗袍,多数仍归机缝业的成衣铺和个体裁缝承接。此时女性穿旗袍者众多,业务以平民居多,在制作和式样上再没有什么变革,多年里流行的款式变化多是在领头、袖子、下摆几个地方高高低低、长长短短、周而复始地变动。高档华丽的旗袍只在婚庆喜事、上层社会、交际集会中可见。

新中国成立后的旗袍

新中国成立后,所有的男女式服装店统统改而经营棉布面料的两用衫、人民装、裤子、裙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市面上曾经供应的“家庭裁剪服装纸样”里,有两用衫、西裤、中山装、罩衫等二三十种款式,唯独没有西装和旗袍这两个品种。

改革开放之初,香港同胞和海外华侨回来探亲游览者日众,其中许多女性出于慕名或怀旧,想在国内定做旗袍,有的还指名想到鸿翔定做。那段时间,常常有熟人来询问我有关做旗袍的事情,但是像鸿翔等一些大型时装店,已有几十年没做旗袍,技术和人才都已流失,不可能重作冯妇、再起炉灶来承接旗袍生意,我只能把这些客人介绍到还在做旗袍的“龙凤服装店”及茂名路一带几家服装商店里去。

近年,中国台北还成立了有数千会员参加的“台北旗袍同好会”,港、台、沪三地的旗袍爱好者经常交流。前些年由于电影明星张曼玉、巩俐等穿着旗袍在国际舞台上亮相,世人都为其美丽的造型而倾倒。近些年,一些外国女明星以及一些时髦、漂亮的上层女性,也感到中式旗袍更能彰显女性魅力,她们特制了各种式样的旗袍,出现在国际舞台的庆典集会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后,上海、东方、中央几家电视台多次来我处采访,各家电视台先后播出了“百年尚海”“上海老店”“上海服装”等有关鸿翔的纪录片,里面都提到了鸿翔经营的旗袍以及旗袍在芝加哥世博会获奖的报道。2002年,我国申办世博会,新闻晨报的记者专门来采访我,3月31日晨报以显著版面刊载以《中式旗袍闪亮世博会》为标题的报道。此后旗袍在国内被普遍关注,专做旗袍的“龙凤服装店”也被重视起来,扩大了店面,南京西路的老鸿翔也开始恢复了旗袍业务。当时行业里曾经有过主要传承旗袍工艺的,到底是“鸿翔”还是“龙凤”两种不同意见。我个人以为,论始创和贡献,当推鸿翔公司;而长时间一直坚持着旗袍经营、并延续着旗袍传统的,是龙凤服装店。

旗袍卷土重来未可知

上世纪八十年代,上海电视台拍摄电视剧《上海一家人》,剧中的人物、服装店老板若男的原型就是金鸿翔。他们同样是服装艺徒出身,后来又都以开设服装店致富,新中国成立前,又同样拒绝朋友去中国台湾创业的邀请。该剧编剧黄允在创作时,曾多次来我处采取素材,拍摄中也多次邀我到现场作顾问,剧中演员李羚、曹翠芬等也到鸿翔来体验生活。剧中若男在成衣铺做学徒时,开始学做的就是旗袍,和金鸿翔做学徒时学做旗袍的时代一样;新中国成立前夕,金鸿翔拒绝朋友邀请去中国台湾发展时曾说过一句“共产党来了,衣服总是要穿的”,意思是我的服装店还是可以一样经营下去的。黄允听了我的话,把它写进剧本里去,还在后面加了一句“而且要穿得更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国情和社会都有了巨大的变化,正像《上海一家人》里若男说的,人民的衣服穿得越来越好。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条件改善,审美观念加强,都为西装、旗袍重新登场创造了条件,男式西装早已登堂入室;旗袍何时能飞入平常百姓家?现在全国各地已有许多颇具规模的服装厂在成批生产旗袍,他们的产品何时才能为更多层面的女性服务?

旗袍盛行以后,社会上把旗袍称谓“改良旗袍”或“海派旗袍”。据我所知,“改良旗袍”之名,是辛亥革命成功前后,由当时的女学生、把满人的旗装简化后风行起来而得名的;至于“海派旗袍”的名字,究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什么背景下产生的,则不得而知。不过这“海派”的名称,说明它是在上海地区生成发展起来的。

现在从事服装行业的人士,对旗袍今后发展的前途和趋向,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现在国际上已经有着许多服装款式,可以供中国妇女挑选穿着,不必拘泥于一定要专注与恢复传统的旗袍;另一种意见认为,旗袍不能只是简单地停留在目前,仅仅以炫耀华丽的面料、工艺、款式,以及反复向公众展示为满足,也不能只有少数女性穿着的现状;而是要发挥其简洁、方便、更能凸显女性美的几项优势,让更多的平民女性接受、穿着,才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这就需要旗袍销售厂商和设计者们,做更多的探索和更大的努力了。

“宁品读”专栏投稿请发至shcnwx@163,并注明姓名、联系电话,一经发布,稿费从优。

本文为长宁区融媒体中心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

作者:金泰康

编辑:王致敏

喜欢就点个“赞”

欢迎留言评论和小编互动

再送我一朵“在看”的小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