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1)

121.碧玉盘

清或略早

高9.8~10.3厘米 口径6.6厘米底径27.4厘米

碧玉带深色斑,局部有褐沁。盘宽折沿,较浅平。全器打磨略显粗糙,抛光亦显暗哑,为新疆当地的玉制品。盘没有损伤修补的痕迹。盘心镌刻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御制诗《玉盘谣叠旧作韵有序》,共 189字。末署"乾隆千午御题叠前韵"并篆书阳文"乾隆宸翰"、阴文"得象外意"二印

清朝初年,新疆地区为准葛尔部所控,危患边疆。康熙、雍正二帝皆曾用兵新疆而不克。乾隆于1755年下决心平定新疆,当年擒达瓦齐。后阿睦尔撒纳叛乱,乾隆二十二年再平阿氏,并获其所遗大玉盘一。此盘于乾隆二十三年春运抵内府,乾隆帝曾作《玉盘谣》以志其事。乾隆二十三、二十四年复进剿南疆,平定大、小和卓木之叛,迫使小和卓木霍集占西逃。新疆于乾隆二十三年入贡了玉盘、玉碗,于二十六年又入贡一件玉盘。乾隆二十七年,伊犁将军设立,标志着清政府从制度上全面掌控新疆的开始。同年,戍边军民在春耕屯田时,发现此碧玉大盘,形制、尺寸与二十三年所获相同。为此,乾隆帝在重华宫曲宴二十四位廷臣,君臣唱答联句。乾隆帝作诗序及七言诗二首,玉盘中心所录即为其中之一。

自乾隆帝下决心平定回疆,新疆玉器屡屡入贡内廷。见诸乾隆御制诗的有二十一年的玉碗,二十三年的玉盘、玉碗,二十六年的玉盘,二十八年的残玉盘。这些诗赋.镌刻于相应的玉器之上。乾隆帝还下旨改制二十八年入宫的残玉盘,并于二十九年依样仿作了一-件。

由镌刻于内底的乾隆帝诗文得知,此盘乃回部重器,用于节日盛装马奶。这些来自新疆的玉碗、玉盘多被陈列于用于接待外国来宾的乾清宫,成了乾隆帝拓土伟业的象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平定回疆对于乾隆帝的重要意义。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2)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3)

122.白玉婴耳杯

清早期

高5.4厘米口径64厘米超径3 厘米

白玉。立体圆雕撇口圈足碗,碗腹平伸二云耳,童子足踩朵云,双手扒扶碗沿。通体显示深浅不一的黄褐色沁。

从乾隆所撰《玉杯记》可知,此杯为苏州琢玉名家姚宗仁祖父所制,系清早期时人杯身沁鱼名琥珀烫,其制作方法是用细金刚钻在玉杯表面琢打细密的小麻坑,再将玉杯浸入熔融的琥珀液中,用微火烤渍月余方始完成。玉器人工染色做旧至少宋已然出现,明代颇为兴盛。但具体制作方法与实物可确凿对应的,仅见于此。此杯还是极少数明确的清早期玉器之一,可作为清早期的玉器标准器,故而弥足珍贵。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4)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5)

123.青玉砚盒

清早期

长6.9厘米 宽6.1厘米厚1.8厘米

青玉,略灰。盖面三边装饰浅浮雕拐子龙,中间镌刻阳文篆书∶"温而润,静而洁,不反不侧,以宜翰墨"末署阴文篆书"子"、"昂"。内里凸雕蟾伏莲叶。砚底背面上下分别镌刻阴文篆书"用保"圆章、阳文篆书"精赏"方章。内里浮雕钟形砚托。砚系松花石质,镌刻阴文隶书"康熙年制"款。

赵孟頫(1254~1322年),字子昂,号松雪、松雪道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之一,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代冠冕"。存世颇具明代晚期玉雕风格的清初书画合璧之作,多署赵孟頫字号。田代晚期玉器的文人化倾向于此可见一斑。由此亦可管窥赵氏对后世艺术的影响。此玉砚盒造型、纹饰古雅、朴拙,兼具明末、清初玉雕之特色,是颇为少见的过渡期作品之一。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6)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7)

124.白玉绶带鸟牡丹纹臂搁

清早期

长13.5厘米 宽5.6厘米 厚0.8厘米

白玉,洁白莹润。臂搁作卷书式,两端弧曲。正面图案浮雕,从左下方鼓出叠石、花枝,其上立一回首绶带鸟,口衔长绶,绶带飘卷而上。背面镌刻楷书诗句∶"瑞应翔鸣天下福,长垂寿带祝无疆。松雪。"末署"子昂"阴文篆书印。臂搁是文房器用之一,是古代文人墨书臂搁是用来搁放手臂的文案用具,亦称腕枕。臂搁的称谓是从古代内府图书档案度藏机构"秘阁"转化而来。材质分竹、玉、牙等。竹制臂搁雅称"竹夫人"。明代中晚期开始行并见于文人著述,清代传世臂搁数量为历代之冠。此臂搁一面碾琢如画,一面镌刻诗词,仍保留浓郁的明代玉雕特征。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8)

125. 白玉随形镇纸

清早期

长8.2厘米 宽5.2厘米 厚1.9厘米

白玉,边缘局部有黄褐色沁。以新疆和田籽料随形碾琢而成。一面浮雕岸边两棵垂柳,柳荫下茅房一所。构图简约,逸笔寥寥,空旷、宁静之韵跃然石上。背面镌刻七言诗一首∶"平堤一片净无沙,山色空濠树影遮。两日不来亭子上,满湖开遍白藏花。"

此玉雕构图颇具元、明以来疏朗山水的风范。而山水与诗文合璧的玉雕,明代晚期十分流行,并延续到清代早期。此器大小适于把玩,亦可作为镇纸使用。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9)

126.青玉"敕命之宝"

清早期

高134厘米_长12厘米宽12厘米

青玉灰白,有墨斑。正方形印面镌刻阳文篆书满、汉文"敕命之宝"四字。双龙钮,周维承粗广。

御用宝玺是皇权的象征。宝玺制度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自秦始皇始创皇帝、天子六玺以来,皇帝御玺专以玉制,且专称玺,唐代称宝,此后玺、宝并行。继秦后历朝皇帝所用御玺数量渐增。满族入关建立大清之初,宝玺制度沿袭明代,至康熙二十五年之前,陆续制作了29方御宝。乾隆十一年,乾隆帝弘历将存放于交泰殿的 39 方御宝亲加考订、甄别,确定功能各不相同的实用御宝 25方,其中青玉8方,白玉6方,碧玉6方,墨玉3方,金质1方,梅檀香木1方。钮式有盘龙钮、交龙钮、蹲龙钮等。乾隆十三年,除传自太宗的四方御宝之外,其余 21方均磨去原有印文,重镌篆体印文,满文居左、汉文居右。一印满、,汉两种文字并现,为清代首创。"敕命之宝"为清代任命五品以下官员时使用。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10)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11)

127.白玉双耳杯

清雍正

高4.4厘米 长9.5厘米 宽6.5厘米

白玉,略呈青色,局部有浅黄色斑。撇口、圈足、几式耳。圈足内镌刻篆书"雍正年制"款。

雍正时期,由于新疆尚未勘定,玉料供应不很充足,故而玉器的制作相对较少。从存世雍正时期玛瑙器以及其他工艺制品,如画珐琅器可以看出,该时期的作品以造型简洁、线条流畅、装饰淡雅为特色,且以篆书款居多,工整秀丽。此玉杯颇具雍正时期艺术特色。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12)

128.白玉螭龙纹斧

清乾隆

长13.2厘米 宽5.7厘米厚0.7厘米

羊脂白玉,致密、莹润。两面纹饰相同,浅浮雕兽面纹、勾云纹及谷纹。上端及两侧分别为透雕行龙和回首行螭。中心透雕夔凤。刃部弧曲。

清代中期,在乾隆帝的推动下,仿古之风在皇家各艺术门类中皆为盛行,古代青铜彝器、玉器成为模仿的范本。就玉器而言,乾隆八年,乾隆帝弘历曾下旨造办处玉作据北宋吕大临《考古图》所录玉器,制作白玉仙人、白玉马、碧玉虎。乾隆中晚期,民间玉雕过度追求设计的奇巧、碾琢的繁缛,弘历目之为俗样,转而大力倡导古雅之气。仿古玉器制作因此获得推进。

本品仿新石器时代玉斧之造型、战国之纹饰而有所变化。开片规整,厚薄均匀,纹饰精致、满密,抛光圆润、光洁,具有乾隆时期仿古玉的典型特征。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13)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14)

129.白玉兽面纹斧(一对)

清乾隆

长9.6厘米 宽4.2厘米厚0.4 厘米

白玉,莹润无瑕。上方管钳一大一小二孔,两面碾琢阴线双勾纹饰。其一,一面碾琢戴"介"字冠的神人面,其下为一兽面;另一面饰上、下两组变形兽面,均戴"介"字冠。其中一兽面与龙山文化的类似,另一兽面与石家河文化的相似。斧的两个侧面分别镌刻篆书"洪字七号"、"乾隆年制"。其二,一面碾琢飞鹰攫奔兽纹,另一面两侧各饰半个变形兽面。斧的两个侧面分别镌刻篆书"荒字八号"、"乾隆年制"。乾隆时期仿古玉多以千字文编号排多,例如"洪字七号"、"荒字八号"。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一件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玉圭表面亦装饰类似的神人、兽面图案。上海博物馆的一件新石器时代的玉斧,同时装饰神人面纹与鹰纹,该玉斧曾著录于黄溶《尊古斋古玉图录》中。

龙山-石家河系玉器上的神人、兽面图案,在乾隆年间曾一度成为追摹的对象。这些仿古玉器造型规整,纹饰线条精美、流畅。乾隆帝分别给这些玉器编千字文号,甚至配制紫檀木匣盛装,足见其对这批仿古玉器的重视和喜爱。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15)

130.青玉兽面纹斧

清乾隆

长119厘米 宽75厘米厚0.3 厘米

青玉,略呈黄绿色,周缘黄褐色玉皮,局部含白色絮斑。玉斧上方管钻一圆孔,孔侧分别阴刻篆书"琢"、"云"二字。其下为阴线双勾鹰攫奔兽纹。两侧阴线双勾纹饰向玉斧边沿延伸到背面,两面纹饰对称共同组成神人面纹。玉斧两侧边分别镌刻隶书"黄字四号"、"乾隆年制"。

此斧为乾隆年间制作的仿古玉器之一。仿自新石器时代至商代流行的玉斧。纹饰具有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玉器的风格。斧两侧跨面连续的神人面纹与山东日照两城镇采集的龙山文化玉圭上的图案类似,唯后者以单阴线刻画。主题纹饰飞鹰略似凤,与石家河文化出土玉凤有相似之处,唯后者为隐起的浅浮雕。玉斧以阴线双勾图案,形成浅浮雕效果。阴线双勾技法在商代晚期至西周早期的玉器上颇为流行。此斧周缘黄褐玉皮的保留,增加了古朴之韵,为古玉做旧方法之一。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16)

131.碧玉《御制圭瑁说》圭

清乾隆

长41.2厘米 宽10.6厘米厚1.1 厘米

碧玉。圭身由上而下渐收窄,底平。一面阴刻并描金五蝠飞行于卷云之间,下承海水江牙。正上方一蝙蝠口衔"H"字绶带。另一面上方为阴刻并描金三星连线图案,下承海水江牙,其间镌刻乾隆《御制圭瑁说》全文,计 466字。末署"臣朱理敬书"。

圭为"六瑞"之一,是祭祀、朝聘等场合使用的重要礼器。此为乾隆时期仿古之重器。乾隆帝亲自撰文对经书及其注疏中有关圭、瑁的释名、功能、形制、尺寸等内容进行考证,并下旨镌刻于玉圭之上。除本品外,故宫还收藏有镌刻相同御题文字的青玉、墨玉圭各一。而从清宫档案看,当时各地官员亦多次将镌刻有《御制圭瑁说》的玉圭进献乾隆帝。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17)

132.青玉谷纹壁清乾隆

径10.8厘米 厚0.7厘米

青玉,莹洁无瑕,局部略有绺裂且有黄褐沁色。两面减地浮雕疏朗谷纹,并因此形成中心孔缘及璧缘两周凸弦纹。

此器造型规整、简洁、抛光温润、细致,是乾隆时期仿战国、汉代同类玉璧的杰作。玉璧为古之礼器。清代玉壁功能有了重大改变,多配座、架作为案头陈设,或是镶嵌于几、桌、如意柄等表面作为装饰。

北宋和清乾隆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两个仿古高峰。宋代由于古器物的出土以及重建礼制的需要,复古之风盛行,反映在玉器上,表现为仿商周青铜彝器造型的玉器以及仿汉代玉器的出现。但存世宋、元之际的仿古玉器以仿剑饰、佩饰等小件器居多,即使仿青铜彝器者,也比较小巧。乾隆朝的搜古、仿古,自初年即已开始。除仿三代彝器、仿汉、仿宋之外,新石器时代的圭、斧乃至明代的合卺杯等,都是其模仿对象。仿古题材和造型在当时各种材质的工艺品中都有体现。嘉庆朝仍有明确的仿古器存世。这些仿古玉器,大多体大敦厚,有些镌刻"乾隆仿古"、"嘉庆仿古"或"大清乾隆仿古"款。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18)

133.白玉开合环

清乾隆

径8厘米 厚22厘米

白玉。以圆环对剖错合而成,分则为二连环。表面等距浮雕蚩尤头像,重环圆眼,阔嘴。四个方形的错合面上分别镌刻楷书"乾"、"隆"、"年"、"制"四字。与之相邻的四处环行错合面上则镌刻乾隆御题《咏开合玉环》∶"合若天衣无缝,开乃蝉翼相联。乍看玉人琢器,不殊古德谈禅。往复难寻端尾,色形底是因缘。雾盖红尘温句,可思莫被情牵。"

本品系仿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同类环而制,元人朱德润《古玉图》著录,并定名蚩尤环,但不能一分为二。类似本品可以开合的蚩尤环清宫旧藏尚有数例,青玉、碧玉、白玉皆而有之,大小略有差异,对剖错合,颇具机巧。仿古而不泥古,并时出巧思、新意,是清代仿古玉的特色之一。本品既可以绶带系于腰侧作为佩饰,亦可作为书案上之陈设。清宫《活计档》有谓交泰环者,或即为与本品类似之环。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19)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20)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21)

最好的故宫玉器(故宫玉器9)(22)

134.白玉月令组佩

清乾隆

璧式玉∶径11.3厘米 厚09厘米花瓣式佩∶长6.4厘米宽5.5厘米 厚0.7厘米

白玉,纯净无瑕。中心圆壁与花瓣式佩可组合成花形。圆璧中琢六环式活心。一面等距浮雕水仙、海棠、万年青、灵芝,另一面镌刻阳文篆书十二律∶黄钟、大吕、泰族、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花瓣式佩一面碾琢浅浮雕水仙、石榴、桂花、菊花、荷花、梅枝、杏花、秋葵、芍药、桃枝、芙蓉、牡丹,另一面相应镌刻阳文篆书仙子凌波、安石月晖、桂鄂飘香、金菊庄严、瑞荷清丽、梅蕊传春、杏林吐艳、葵心向日、芍药翻红、湘桃献媚、芙蓉烂漫、宝珠焕彩。文字、花卉均碾琢十分精美。每枚花瓣式佩上端均凿椭圆孔供系挂。

《月令》是战国阴阳家的一篇重要著作,按照一年12个月的时令,记述政府的祭祀礼仪、职务、法令、禁令,并把它们纳在五行相生的系统中。吕不韦编《吕氏春秋》时,将全文收录,作为全书之纲。汉初儒家又将它收入《礼记》中,其后遂成为儒家经典。《月令》将十二月与十二律相对应∶孟春之月,律中泰蔟。仲春之月,律中夹钟。季春之月,律中姑洗。孟夏之月,律中仲吕。仲夏之月,律中蕤宾。季夏之月,律中林钟。孟秋之月,律中夷则。仲秋之月,律中南吕。季秋之月,律中无射。孟冬之月,律中应钟。仲冬之月,律中黄钟。季冬之月,律中大昌。月令牌之制源于斯,并因此得名。玉月令牌的制作,目前仅见于清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