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类似的句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1)

当某人或某事惹我们生气时,喜欢用一句成语,便是“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所要表达的意思是这事我都能忍的话,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忍的。其实,这个成语的本义并非如此。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这是孔子谈论季氏时说过的话。季氏是鲁国三桓之一,是鲁国最有权势的上卿,鲁国的国君也被他们架空了。

“佾”在古代指的是乐舞的行列,相当于现在的一排或一列。“八佾”就是8列。按当时的礼制,只有周天子才能享受八佾的待遇。如果按方队计算的话,就是有64个演员演出乐舞。

周礼是讲等级的,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二佾。就是说诸侯国的国君才有六佾的待遇,而季氏作为正卿,只能享用四佾。

可是到了孔子的那个年代,进入春秋晚期,已经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恰恰是孔子不愿意看到的,孔子最大的愿望和行动就是维护周礼,他是周礼的超级粉丝。

是可忍孰不可忍类似的句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

季氏作为诸侯国的卿大夫,居然享用天子之礼,这是严重的僭越,要是放在西周,或者春秋早期,他估计会被灭族。

随着周王室的衰微,王室已经无力维护周礼了。而对于诸侯国来说,大多也被卿大夫所控制,鲁国就是个典型的例子。所以,季氏在鲁国也就疯狂到唯我独尊的地步。

孔子在鲁国当过司寇,但时间较短,所以的身份一直是士的阶层。从他个人的能力来说,就是再看不惯,他也无法左右到季氏。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意思,如果是这事我都能忍的话,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忍的话,显然不符合语境,也不符合他的修养。

我们普通人遇到看不惯、又无能为力的事情时,一般发发牢骚,最多骂骂街,发泄一下情绪就完了,而孔子是圣人,应该不像我们一样在背后说些自己做不到的狠话。

孔子说的这个“忍”,显然不是隐忍或忍受的意思,现在大多注释家都认为是忍心。孔子是在说,八佾舞于庭的事,季氏都忍心做,他还有什么不忍心做的事?

忍心好比日常生活中孩子惹你很生气,大嚷着今天非狠狠揍这小子一顿不可,然后了解你,又是你要好的朋友会打趣道:“再别吹了,你舍得吗?你忍心下手吗?”

有时干了违背道德,或是自己极不情愿干的事后,朋友问这事你咋忍心做的?你还说,我当时没想那么多,把心一横就做了。这就是孔子说的这个“忍”的状态。

是可忍孰不可忍类似的句子(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3)

随着历史的推进,好多字、词,包括成语的本义都已停用,而用引申义了。比如呆若木鸡,本义是指训练好的斗鸡,能镇定自若,跟木雕的鸡一样。现在形容呆笨或因恐惧、惊讶而发愣的样子。还有出尔反尔者,本义是你如何对待别人,别人也如何对待你。现在是指言行前后矛盾,反复无常。

这样的情况比较多,所以“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说成这事我都能忍的话,还有什么事不可以忍的,已经被大众所接受,也就成约定俗成的释义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