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文碧,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于 1999 年—2000 年任职交科院院长。此照片为 2020 年毛文碧参加交科院建院 60周年庆祝活动,并获得“交科院 60 年致敬人物特别贡献奖”。(摄像/王宇)
文/毛文碧
我出生在云南省维西傈僳簇自治县,维西是一个绿水青山的好地方。我仍记得,当时家中有一副对联:东鲁雅言,诗书执礼,西京明训,孝悌力田。大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原交通部交通科学研究院(2010 年更名为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交科院”)工作。
关于毕业分配时的事,我记得特别清楚。当时,我是昆明工学院 6403 班的学习委员,当年我们毕业分配填报志愿要求必须填写服从分配。我当时填写第一志愿是留在昆明并服从分配,辅导员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去北京,我回答说去。就这样,我被分配到了北京的交科院。
一个维西人大学毕业分配到交科院工作,最后从院长岗位上退休,我觉得我没有给维西人丢脸。在交科院 60 周年大庆时,现任交科院党政院领导还给我颁发了一个“交科院 60 年致敬人物特别贡献奖”。
(一)
1964 年秋天,我从昆明工学院毕业分配到当年的交科院汽车保修研究室工作。
20 世纪 70 年代,我在交科院汽车保修研究室工作期间,主持“惯性式汽车制动性能试验台”项目的研究和试验,该项目于 1978 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科技成果奖。
20 世纪 80 年代,我先后任职原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科研室(科研处)副主任、原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在任职原交通部公路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期间,1991 年 3 月,受原交通部科技司和公路司任命,任原交通部公路交通综合试验场项目建设常务副总指挥(具体主持该项目的建设工作),组织编写了该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
建设公路交通综合试验场的过程十分不易。我记得当时去北京市建委汇报,建委的一个处长说,建议我打一个铜套戴在脸上,等这个铜套磨光了,试验场就有可能建成了。而公路所一个研究室的处长则对我说,等他们家的孙子上班了,这个试验场项目就有可能建好了。我至今记忆深刻,公路交通综合试验场建设在最困难的关键时候,是时任首都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宣祥鎏同志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并代表北京市政府主持相关部门的会议推动项目的进展。还有时任原交通部科技司司长张德红同志鼓励我说:“文碧,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者,则难者亦易也;不为者,则易者亦难也。” 张德红同志的这段话是站在现在铁路总公司大院里跟我说的,我至今没有忘记,并且克服困难努力工作。
用我们维西人的话说就是,路再远,只要你坚持走,就一定能够走到头;路再近,如果你不走,就永远也不会走到头。就这样,试验场项目一步一步推进,从立项、可行性研究到项目建议书,再到初步设计、项目设计、开始建设。
建成后的公路交通综合试验场主要包含高速试验环道、长直线试验路、坡道试验路。坡道试验路建设在一个试验场中间的高地上,该高地是用土堆起的高地,站在此高地可以看到整个试验场的结构。当年许多领导到试验场进行考察时,一般都先到坡道试验路的高地,曰“站在最高点看全局”,然后到长直线试验路上跑车,曰“一直往前”,最后是在高速试验环道转一圈,曰“圆满结束”。当年科技部领导去考察后说,这么大一个试验场,应该做一些国家级项目。后来,试验场还真做了一些国家级试验研究项目。
公路交通综合试验场项目,当时是亚洲最大的试验场项目。若干关键技术指标,至今仍然是世界先进水平。在进行高速试验环道施工中,该项目还获得了鲁班奖。
(二)
20 世纪 90 年代,我从公路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岗位调动工作,任职原交通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后来,任职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兼党委书记。在这期间,时任原交通部副部长张春贤还来我们信息所考察调研过。在副所长杨洪义同志、宋晓良同志的鼎力支持和参与下,我们在国内率先引进了湿法喷播技术。杨洪义同志全力支持解决引进设备的资金问题,并积极联系云南省交通厅支持该技术的施工利用。宋晓良同志先后到国外考察湿法喷播技术(奥地利菲尔德奥公司),并确定在全国率先引进奥地利菲尔德奥公司的湿法喷播技术,继而又引进国际客土喷播技术,并将这两项技术应用在高速公路边坡绿化中。当年在云南省交通厅业主的大力支持下,技术率先在昆明到嵩明的昆嵩高速公路和楚雄到大理的楚大高速公路上得到推广应用,并很快在海南、广东和江苏得到推广应用。
在技术施工中,强调乔木、灌木和草结合(以下简称“乔灌草结合”),并按照不同地区,尽量采用当地植物,避免外来物种的入侵。乔灌草结合,草是最快生长并覆盖边坡的,而乔木和灌木虽然生长没有草快,但是,乔木和灌木是公路边坡后期稳定所必需的。应该说,在今天我们强调公路建设中的边坡绿化的时候,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公路坡面恢复绿色技术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当今世界的一项先进技术。北京国家环境保护创面生态修复工程技术中心,就是一个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公路坡面恢复绿化技术研究、开发、设计、工程为一体的中国的创新实体。
2006 年,我在中国环境报上发表了文章《公路建设要与生态环境相和谐》,强调公路建设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倡议建设生态公路。
(三)
20 世纪 90 年代,当我任职原交通部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时,在原交通部副部长、中国公路学会理事长王展意同志的支持下,组织建立了中国公路学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分会,由我担任第一任会长。期间,我们和美国运输研究联盟(ATR)联合组织召开了联合车路设计综合运输国际交流会,组织相关单位参加,交流会举办得很成功。此后,受美国运输研究联盟(ATR)的邀请,我有机会到美国运输研究联盟(ATR)进行访问,在访问期间,还获得了美国运输研究联盟(ATR)颁发的国际合作奖。
1999 年 10 月至 12 月,我受原交通部委派,担当重组交科院筹备组组长,负责将原交通部科学研究院、原交通部科技信息研究所、原交通部标准计量研究所、原交通部广州信息技术研究所组成新的交科院的重组工作。
完成重组工作以后,我被原交通部任命为重组后的新的交科院院长。直到2000 年 1 月,我年满 60 岁后,从交科院院长岗位上退休。从昆明工学院毕业分配到交科院工作,最后在交科院院长岗位上退休,我没有给我们维西人丢脸。
来源:《交通建设与管理》杂志2022年第一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