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韩双娇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虽然拥有比日本更强大的海上舰队,但由于腐朽没落的清政府不重视谍报工作,任由日奸和汉奸在中华大地上肆虐搜集情报,以至于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是很重要的一个败因,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甲午战争的战败原因有哪些?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甲午战争的战败原因有哪些(甲午条约里的奇怪条款)

甲午战争的战败原因有哪些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韩双娇

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中,虽然拥有比日本更强大的海上舰队,但由于腐朽没落的清政府不重视谍报工作,任由日奸和汉奸在中华大地上肆虐搜集情报,以至于失去了战争的主动权,是很重要的一个败因。

一、汉奸通敌叛国,日本间谍活动为战争争取了主动

北洋舰队成立于1888年,是当时中国也是东亚最大的一支舰队,拥有战舰20余艘,四万余吨,最大主力舰排水七千三百吨,是亚洲第一大军舰。从甲午中日战争的双方军事硬件实力来说,清政府本来拥有绝对的优势,加之战略目标主要是守卫防御,而非出海进攻,本来应该稳操胜券,却不料一败涂地。

战争从来都不是武器的单纯比拼,而是战术、战略的综合竞争。在这一点上,入侵中国的日本,拥有绝对的软件优势,特别是间谍战的胜利,为日本争取了战争的极大主动。

一方面日本早在战争开始之前数十年,已经在中华大地上建立了自己庞大而秘密的间谍机构。另一方面,由于清政府腐败无能,民不聊生,毫无严守军事机密的能力和意识,导致日本谍报战中,汉奸通敌活动肆无忌惮,促成了甲午中日战争的发生和日本的胜利。

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制定了大陆政策,为了配合军事行动,日本参议江藤新平向天皇进言进策,要求尽快建立针对中国大陆的谍战情报网络。在随后的近30年里,日本人埋头苦干,不仅将谍报机构、间谍培训基地深入安插到了中国内地,还培育起一代被军国主义蛊惑的日本青年成为特务,为日本的侵略工作卖命。江藤新平也因此被认为是日本谍战之父。

日本在华主要间谍机构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成立于1886年的汉口乐善堂,一个成立于1890年的日清贸易研究所。这两个间谍机构为中日甲午战争日方提供了源源不绝的谍战人才,他们精通多国语言,改换华服,乔装成僧侣或者商人,甚至有的隐藏于外交人员的合法身份下,在中国各地为日本搜集情报。

有文件显示,在甲午战争前夕,中国内地活跃着数百日谍。除了自己搜集战争谍报,日本情报人员还积极培育、扶植和利诱中国人当汉奸卖国求荣。甚至一些重要的岗位,也被日本人收买或者洗脑。这其中最著名的要数日本间谍宗方小太郎的一系列间谍活动。

在甲午中日战争中,宗方化妆成中国商人,数次迁入威海卫港区。其实当时宗方的踪迹已经被中国官方发觉,但时任长江水师中营抚标把总的蔡廷标因为与宗方“有旧”,于是对宗方的间谍活动秘而不宣,知而不捉,导致后来宗方将北洋舰队的重要情报在上海发往日本大本营,日军据此制定了偷袭北洋舰队的计划,直接导致黄海海战中北洋舰队受到重创。

这个宗方小太郎是何许人也?说是甲午中日海战中的日本天字号第一间谍也不为过。他前后在中国生活40余年,是乐善堂北京支部的支部长,货真价实的日本大特务头子。这么一个人能够对北洋水师的高层都具备了影响力,可以想象当时日本的谍战活动猖獗到了什么程度。

除此以外,日本的著名间谍还有前文提到的两个特务机构的创始人荒尾精,以及荒尾精的弟子们,如根津一、神尾光臣等。他们在输出向日本的情报中,不仅涉及中方的客观情况,还主张尽快与中国开展战争的建议,煽风点火帮助军国主义的日本下定进行侵略战争的决心,可以说是坏到了骨头缝里。

在日本强大的间谍网络下,军机处官员或者军事要员都抵挡不住,更妄论普通的老百姓,许多中国人见利忘义,成了汉奸。他们或为日军收集情报、或者为日本人提供军粮、或者给倭人带路、或者为日本人充当内线、或者私下释放日本间谍,做了许多害民族害国家的坏事。

比起“日奸”,“汉奸”行事更加隐秘,危害性也更大,更容易引起民心的崩坏,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百姓生灵涂炭,民族陷入了贫困和战乱的深渊。

二、腐朽没落清政府,对汉奸日奸惩处不利

汉奸的投敌叛国行为,让本来已经腐朽没落的清政府更加腹背受敌。一场甲午中日战争让日本人从此在国际上被欧美列强重视,也让泱泱大国失去了最后一点威信,中国全面跌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悲惨境地。

虽然在中日甲午海战中,清政府也曾经对几个捉到的日本奸细处以极刑,但随着战败和《马关条约》的签订,腐朽到风雨飘摇的清政府根本就无力在战争的失败中反省任何教训,对于汉奸的惩处,只是轻描淡写的姑息迁就,甚至很多时候不予制裁,简直让人匪夷所思。

除去天津侦破的汉奸刘芬投敌叛国案件中刘芬被斩首,或者广东为倭招兵的黄国华等大汉奸被处死之外,出卖国家的大部分汉奸没有被处以极刑,有些害夸张到了丝毫没有受到任何追究。这与清政府任人唯亲、不分是非的政治生态分不开,例如李鸿章的亲外甥张士珩、亲信罗丰禄等人,也被牵涉到了刘芬案——天津军械所的书办刘芬又将高升号起航的时间卖给了日本间谍石川伍一——但是李鸿章为了保全自己的党羽,对此案隐而不报,有意庇护,其借口竟然类似于“影响不好”这种懦弱无能的说辞。

导致中日甲午战争中汉奸屡禁不止的更重要原因,还是在于风雨飘摇的清政府已经气数已尽。人间百姓承受着凋敝的社会经济和腐败蛮横的剥削压迫,衣不附体、食不果腹的灾民饥民,饱受兵灾和荒灾的折磨,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丧失民族意识,成为出卖民族和国家的汉奸。

清政府无药可救,这才是汉奸产生的深层社会原因。

三、《马关条约》第九条,日本要求清政府不许逮捕汉奸

相比烂到根的清政府,日本帝国主义却十分珍视自己建立起来的谍战机构。为了在此后进一步实现其“大陆政策”,他们还特别在《马关》的第九条中明文规定,战败的清政府不得逮捕和惩处在战争中为日军提供便利的中国人,所谓“此次交仗之所涉日本军队之中国臣民,概予宽待,并饬有司不得擅为逮系”。这一条款产生的恶花之果,不仅庇护了大批汉奸,还对出卖国家的行为进行了鼓励,是日本人为了一步步实现其侵略全世界的“大陆计划”埋下的伏笔。

条款签订以后,果然生效了,根据这一规定,在战争中被逮捕的汉奸高顺、于邦起等人,都被无罪释放,逃脱了正义的制裁。

甲午战争之后的几十年里,汉奸活动一直肆无忌惮蚕食着中华文明,直到1937年中日战争的全面爆发,让中国人承受了巨大的代价和无以复加的灾难,历史应当给后世人敲响以史为鉴的警钟。

参考资料:李文海,康沛竹《甲午战争与日本间谍》、 孙洪军《浅议甲午战争中的汉奸》

三国时代风起云涌的间谍战:被遗忘的战争形势搅局者

甲午战争前,晚清军工业究竟有多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