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在海军建设方面所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比日本人都多,而结果却是战斗力反而不如日本海军除晚清当局腐败、海军建设战略错误外,海军管理水平低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现在小编就来说说关于揭秘甲午海战战败的原因?下面内容希望能帮助到你,我们来一起看看吧!

揭秘甲午海战战败的原因(甲午海战失利的原因剖析)

揭秘甲午海战战败的原因

晚清在海军建设方面所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比日本人都多,而结果却是战斗力反而不如日本海军。除晚清当局腐败、海军建设战略错误外,海军管理水平低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甲午海战的失败宣判了晚清海军建设的失败。清廷腐朽,在甲午战前数年间停止对海军财力投入,致使海军建设陷于停滞,是甲午战败的一个原因。但另一方面,晚清在甲午战前30年对海军的总财力投入仍拥有明显多于同时期日本海军的财力投入。无疑,管理落后对晚清海军的影响更甚于财力的投入不足。

甲午战争的对手是一个历来被中国人视为葛尔小邦的东方日本海军,比较甲午战前中日两国海军建设,应该说晚清海军占有许多方面的优势。

一是投资多。清政府用于海军建设费用到底多少,是很难算清楚的。不过,初步估算,仅舰船的构造费便已超过3000万两,而舰上各种装备器材的购置维持费、薪俸、基地营造等也不少。平均占其年财政收入的3.5%,不可谓不高。日本明治政府非常重视海军建设,但日本是一个小而贫的国家,投入也就与晚清相当。

二是规模大。到甲午战前,清海军总拥有78艘军舰,24艘鱼雷艇,总排水量8万吨。日本共有31艘军舰,24艘鱼雷艇,总排水量5.9万吨。清海军规模要大于日军。西方评论为清海军列世界海军第8位,日海海军只占第16位。

三是基地设施齐全。清建有旅顺、威海、大沽三大基地,被称为远东第一大名港。远非日本横须贺、吴、佐世保三港可比。

四是官兵训练时间长。到甲午海战前,清海军已受训时间达一二十年,主力舰也达七八年。日本海军官兵训练时间明显短于清军。

由于有这么多优越条件,清海军认为战斗力应在日本之上,清朝官绅不少人还沾沾自喜,认为清海军即使不足以对付西方列强,起码不至于败给日本。李鸿章宣称渤海门户已成为深固不摇之势。

然而,当日本海军挑起甲午战争之时,清海军在战前建设中的各种优越条件却表现出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低效能。

首先,甲午战前清海军虽有舰艇上百艘,并未占据兵力优势。直接参加甲午海战的军舰仅有25艘,鱼雷艇13艘,排水量只有4.4万吨,仅为排水量的55%,南洋舰队并未北上参战。日本海军有26艘军舰,24艘鱼雷艇参战,在参战的舰艇总数和总排水量上,清海军均处于劣势。

其次,清海军投资需多,但其装备并不比日本海军先进。除拥有2艘7000吨级铁甲舰及炮口径较大外,其他如舰船的航速、舰炮的击发速度、舰艇装备的标准化部件和弹药储备等都不如日本。

再次,虽有基地设施齐全,可是到战时不但不能有效保护自己的舰船,反而资敌害已。威海卫之战,缩在威海港内的北洋舰队最害怕的不是日本海军从海上的进攻,而是港湾要塞中的大炮一旦落入敌手必然带来的毁灭性灾难。

最后,清海军虽然有较长的训练时间,但却主官无能,将帅不和,官兵矛盾大,部队纪律不严,缺乏战术应变能力,炮火命中率低。黄海海战历时5个小时,北洋舰队竟因命中率低且不能集中火力而未能击沉任何一艘日舰。

在清海军的优势与劣势之间,反差如此之大,无怪乎清海军在甲午海战中不能战胜敌人,无怪乎甲午海战后中国人对自己的海军失望到极点,总理海军衙门要被撤销。

在海海军高投入与低效能之间,为什么清海军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和时间比日本人多,而结果是战斗力反而不如日本,的确存在很多问题值得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