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岩第一篇阅读感悟(读红岩有感晨星闪闪)(1)

"红色 "象征着革命,岩石非常坚硬,象征着革命者在狱中坚持斗争,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关闭了这本长达594页的书后,我呆呆地看着窗外的风景,也许是因为连续看了太长时间的书后眼睛的不适应,也也许是因为刚刚在心里才结束了一场太长太长太长的战争故事,一时恍不过神来吧。

《红岩》,一本连前言后语,作者简介都没有的一本书,让我突然就直接进入了1949年到1950年之间的世界,讲述了一群优秀而愿为国家献身的共产党党员,他们是不容易被人所记住的人,若不是因为看了这本《红岩》,我是难以知晓这些人的存在和他们过去的经历。

《红岩》是国民党集中营的幸存者罗广斌、杨益言创作的一篇长篇小说,谨以此献给为新中国流血牺牲的先烈们。1948年,解放战争正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前推进,反革命的最后堡垒重庆正处于全面包围之中,盘踞在这里的国民党反动派进行着垂死的挣扎,而被关押在“中美合作所”集中营里的许云峰、江姐等共产党人,则同他们展开了一场胜利前光明与黑暗的殊死搏斗。为了表现这种在全局上我们处于绝对优势而在局部处于暂时劣势的局面,作者将笔触从渣滓洞、白公馆伸展开去,把震撼人心的狱中斗争、城市地下党的活动和学生运动以及农村的武装斗争这三条线索交织成一个整体,描绘了重庆解放前夕革命者同敌人进行斗争的最后一幕,从一个重要侧面反映了解放战争走向全面胜利的斗争形势和时代风貌。

这本书几乎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虽然没有太多对他们的介绍,但是他们的精神和奋斗,都是如现实般不可磨灭的。有许云峰,余新江,江雪琴,成岗,成瑶,李青竹,孙明霞,刘思扬,陈松林,华为,双枪老太婆,华子良,李敬原,宋振中,龙光华,丁长发,齐晓轩,老袁等等战士。他们把国家和党当成家,他们真真切切地爱党爱国家,为这个家正在努力奋斗。

我看着书里写着解放军极速下南的过程,从下川到重庆,但是还是觉得,他们太慢了,因为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在监狱里度日如年的漫长,偶尔还要被提去受残害,甚至还有人牺牲,让人心痛,我知道他们是自愿的、是光荣的,我也知道共产党南下之速已经够快,但依然还是为这些战士被残害而感到可惜,因为他们无法亲眼看到那胜利的到来。

在书中,战友们因为一起战争的受苦和那疯狂热爱祖国的心让他们紧紧相连,心在一处,热烈而狂盛,对胜利和希望的渴望充斥着他们每个人的心。在渣滓洞里,大家从不惧怕任何敌人,他们团结一致在虎穴中震慑敌人的情节,让我感到震惊不已,就算被敌人杀了又如何,这种早已将性命交给党的精神让我深深感动,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共产党员的勇于奉献,不畏艰难。你再威胁又如何?你再残害又如何?这样的局面仿佛早就这样,一早就一定会让你崩塌!

我想说,国民党,败,是绝对结局。在书中,其实一看就能看出,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对比十分巨大,首先是局面,当时已经是共产党顺风之局,国民党穷途末路,虽然国民党联合美国反共,但依然更改不了局面。第二个是他们待民之举,国民党虽然有和谈拖延局面,实际上他们视人民为粪土,如徐鹏飞就很明显,他认为只要有美元,国家就会变颜色,他们真的是把我们中国人民看得太轻了,所以惨败是必定的。第三个是用人方面,共产党的党员一个个用生命狂热地爱着自己的国家,而国民党的最后竟然一个一个逃回美国,没有一点对国家的爱,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有存在自己的心思,自私自利,没有为国家无限贡献的精神,总是想着自己升官发财,而不是顾全大局,当然必败无疑。

书中的角色也很值得我写一写,首先是许云峰,他不怕死,不仅愿为他人贡献自己生命,而且毫不惧怕敌人的残害,他是个温和且慈祥的上级,对待下级都是亲和随意,不拘谨比较洒脱,他不仅会直截了当指出下级的错误,而且能迅速判断错误并纠错,他热爱着国家,忠于党,他放狠话,放得潇潇洒洒明明白白,甚至他的笑,都能使国民党敌人心中发凉,他在狼穴虎洞之中依然掌握着主动权,仿佛他,才是真正的主人。最后啊,他为救更多的人而牺牲,为他们挖出一条救命隧道,在死前,居然还是想着大家,把大家当作彼此之爱。我想他肯定也曾哭过吧,掉了一滴眼泪就停止了,但他一点也不后悔,他认为这是值得的,这份爱,值得国家珍藏,值得我们的敬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