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孔子诛少正(孔子的人生污点:诛少正卯及夹谷会盟)(1)

孔圣人像

孔子号称圣人,其首倡的儒家思想,泽被后世两千多年。儒家思想之宏旨,概而言之不外乎“仁政〞二字,《论语》所记的孔子语录,无一不闪烁着以人为本的大智慧大慈悲之光!然而,与其闪闪发光的言论截然相反的是,其在短暂的从政生涯中(其在鲁国担任正部级高官的时间不超过五年,还没有现代官员的一届任期长),却尽干些荒唐龌龊事,让人不免怀疑史料记载的真实性,这真的是浓眉大眼的孔圣人所干的事儿吗?

如何评价孔子诛少正(孔子的人生污点:诛少正卯及夹谷会盟)(2)

孔子授课

司马迁的《史记》被认为是一部“信史”,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其内容的真实性还是蛮高的。假设《史记》所记载的史事为真,那么孔子很可能就是一个人格分裂、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让人感叹政治真的是一个大染缸,而权力确实是一剂猛春药!

孔子在56岁的时候,终于当上了鲁国的宰相,而他上任之初干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诛杀鲁国“乱政者〞少正卯。《史记》是这样记载的: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有喜色。门人曰:“闻君子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孔子曰:“有是言也。不曰“乐其以贵下人”乎?”於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史记》的这段描述寥寥数语,却颇有些讽刺色彩。孔子当了宰相不觉得意忘形,受他教导多年的门人弟子感到这好象和老师平时的教诲不一样,就天真地问:你平时不是教育我们应“祸至不惧,福至不喜”吗,怎么升官了就高兴成这个样子?孔夫子快乐而真诚地回答道:这个话虽然不错,但也有这样一句话啊:快乐的源泉是高人一等。于是快乐的孔子在上任七天后就下令诛杀了“乱政者〞少正卯!

不知是什么原因,诛杀少正卯这件事,《史记》只记了这样简单的一句话,而并未详述此事的前因后果,即少正卯何许人也?其乱政罪状如何?孔丘为何要杀之而后快?

另外一些典籍如《淮南子》《荀子》《韩非子》《孔子家语》对这件事情有较详细的记载,其内容大同小异,大概是:少正卯是当时鲁国的知名人士(“闻人”),其开坛讲学时,即使是孔夫子的学生都跑去听,令二人座下“三盈三空”,即少正卯的讲座人满为患,而孔夫子的讲座却空无一人(喔,不准确,还有颜回这个老实人没跑)。这这当然不能成为孔丘杀人的理由,那么,孔丘杀少正卯的理由是什么呢?刘向的《淮南子》如此记载:

孔子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于东观之下,门人闻之,趋而进,至者不言,其意皆一也。子贡后至,趋而进曰﹐夫少正卯者,鲁国之闻人矣﹐夫子始为政,何以先诛之。孔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夫王者之诛有五,而盗窃不与焉。一曰心辨而险;二曰言伪而辩;三曰行辟而坚;四曰志愚而博;五曰顺非而泽。此五者皆有辨知聪达之名,而非其真也。苟行以伪,则其知足以移众,强足以独立,此奸人之雄也,不可不诛。夫有五者之一,则不免于诛。今少正卯兼之,是以先诛之也。昔者汤诛蠋沐,太公诛潘址,管仲诛史附里,子产诛邓析,此五子未有不诛也。所谓诛之者,非为其昼则功盗,暮则穿窬也,皆倾覆之徒也﹐此固君子之所疑,愚者之所惑也。诗云﹐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此之谓矣。

如何评价孔子诛少正(孔子的人生污点:诛少正卯及夹谷会盟)(3)

孔子高徒端木赐

这段记载颇可玩味,孔丘杀少正卯后,门下弟子闻讯一齐来找老师问个究竟,到了后却不敢发问,只在那傻站着,还是端木赐这个得宠的得意门生敢问,他说:老师啊,少正卯是鲁国的知名人士啊,你为什么刚当政就杀这样一个公知呢?孔子于是详述了杀少正印的五大理由:“ 一曰心辨而险;二曰言伪而辩;三曰行辟而坚;四曰志愚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这五个理由以现代刑法学的眼光看,均非触犯刑律之行为,即使在当时,也非治罪之理由。所以,孔丘进一步自圆其说:这五个理由不是你们能理解的,这叫“王者之诛”,不能与盗窃抢劫这些普通的自然犯罪相提并论,少正卯的歪理邪说“知足以移人,强足以独立“,是“奸人之雄〞也,故只要有五者之一,皆可杀之,何况此人五者兼具,非杀不可。最后,孔子还以一句诗经做结:忧心悄悄,愠于群小!意思是,我的忧国忧民之心昭昭可对日月,但见识低下的人不理解我,还怪罪于我,就连我的学生也来质问我!一付痛心疾首之态……

然而,孔子的这番作派与其《论语》的言论却是背道而驰的。如《论语颜渊篇》记载;“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可见,他是反对为政“用杀”的;另外,孔子也反对以堵塞言论的方法对待舆论与批评,孔子对郑国的宰相子产有极高的评价,他听闻子产不毁乡校的故事后,感叹道,“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

孔子当政之行为与在野之言论为何会形成如此巨大之反差?有不少学者(如徐复观等著名历史学家)质疑《史记》记载之真实性,认为孔子不可能做出显然大大违逆他思想的行为。但我个人却倾向于认为《史记》之记载是真实的,人性本就复杂,何况政治与权力具有放大人性之恶的超强功效,在野与在位之间的言行不一历史上不是随时可见吗?

未完待续,下一篇来讲讲孔子在夹谷会盟中的高光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