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提及孔子,其实无需赘言。作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主张“仁义”、“礼乐”、“德治教化”,而他本人也是这种思想主张的亲身践行者。但是,在他完美的人设背后,有一桩“公案”却像是附在身上污点一样难以抹去,那就是—“少正卯之诛”。

关于“少正卯之诛”,最早出自《荀子》一书。书中《宥坐篇》中有语:孔子为鲁摄相,朝七日而诛少正卯。

翻译成现代语言并不难理解,也就是说孔子在成为鲁国的国相——大司宼之后仅仅7天,便将少正卯诛杀了,而在《孔子家语》中,甚至还有曝尸3日的记载。而这与孔子的主张仁义,反对用“杀”的手段治理国家似乎是矛盾的,那么又是何种原因造成了孔子会有这样“违背原则”的举动呢?

关于这一点,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在其著作《智囊全集》中便收录了孔子诛杀少正卯的故事,并将其列于全书之首,而他对于孔子诛杀少正卯的原因更是直击本质,让人深以为然。在让人不禁佩服孔子智慧的同时,也对冯梦龙的那句“智无常局,以恰肖其局者为上”的至理名言有了更好的理解。

孔老二为什么要杀少正卯(为何上任大司宼才7天)(1)

少正卯与孔子的“纠葛”

春秋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一时间段内,旧有的社会秩序被破坏,而各个诸侯国为了实现富国强兵的目的,自然也是竭尽全力。而这种社会状况反馈到文化上就是私学的兴起,诸子百家的形成。

就这样孔子以及他的儒家学说也成为了其中的一员。在孔子27岁左右时,眼见礼乐崩坏,孔子开始兴办私学,传播知识以及自己的主张。而其私学更是规模宏大, 盛时的人数甚至多达3000余人。

孔老二为什么要杀少正卯(为何上任大司宼才7天)(2)

当然,孔子的私学也并不是“义务教育”,而是要缴纳“束修”的。何为“束修”?束修既可以指十条干肉,又可以指入学时敬师的礼物。而孔子的讲学便要收受礼物,收受礼物这其实无可厚非,毕竟身为师长的孔子也要有衣食住行的进项。而弟子的多寡,显然也与自身的收入有着直接的关系,更与自己主张能否被广泛传播息息相关。

可少正卯显然是孔子讲学、传播儒家学上的“克星”。史书中记载,少正卯乃是鲁国大夫,少正乃是官职,卯为其名。作为一个能言善辩闻达于鲁国的名人,少正卯在当时也与孔子一般无二开办了私学,并广为招收学生。

相较于孔子的讲学,少正卯的优点其实显而易见。官职高,又是名人,这样的“竞争对手”也让孔子的学生“三盈三虚”——就是说让孔子的学生由满座成了虚席,至于学生去哪儿了,自然是都跑去听少正卯的课了。而孔子的众多弟子中,也只有颜渊一人未曾去过,至于颜渊是因为穷还是真不愿,那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从这一点来说,孔子对少正卯有“敌意”是有其根源的。

孔老二为什么要杀少正卯(为何上任大司宼才7天)(3)

上位后七天,孔子诛少正卯

老话说得好“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就在孔子51岁(鲁定公九年,前501年)时,孔子受到鲁定公的接见。在简单的君臣对答之间,孔子凭借“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的话语,获得中都宰之职。而在孔子上任一年后,便已是政绩斐然,获得四方称赞。

藉由此孔子被擢升为小司空,又旋即升为大司寇,摄相事。而在成为大司宼——这一掌管刑狱的官员之后,孔子仅仅上任7天便将少正卯处以死刑,并暴尸三日。

对于孔子这样的举动,引起的反应可想而知。他的弟子子贡便直言到:少正卯乃是鲁国名士,老师您却将他诛杀,您不觉得有过失吗?

但孔子的回答却是:人有五种罪恶,而少正卯所犯的就是同时兼具。

孔老二为什么要杀少正卯(为何上任大司宼才7天)(4)

何为五种罪恶呢?一曰心达而险,二曰行僻而坚,三曰言伪而辩,四曰记丑而博,五曰顺非而泽。

也就是说孔子认为少正卯心思通达、为人阴险,行为怪癖、屡教不改,言辞虚伪、巧言令色,记取非义、多而广博,顺应错误、理所当然,总之就是“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以不诛也”

事实上,这五条孔子嘴中言之凿凿的罪状,在我们现在看来断然是不够诛杀的罪责的,而孔子的诛杀之举更难免有“携私报仇”的成分。

诛少正卯背后的逻辑,冯梦龙一语道破

事实上,作为一件“丑事”,后世对于孔子“诛少正卯”的真实性是存疑的。

此事的记录首见于出自距孔子之后的200余年的《荀子》一书,又不见载于《论语》、《左传》之中;更兼之荀子的政治主张为帝王之术,春秋时期诛杀一个位列六卿的大夫亦绝非易事等原因,也让人怀疑这件事的真伪。

建国之后,关于此事的争论也从未停止。钱穆、赵纪彬等史学家亦都有其不同见解。但是,无论其真伪与否,“少正卯之诛”都成为了中国古代政治逻辑的典范。

孔老二为什么要杀少正卯(为何上任大司宼才7天)(5)

究其原因,就是它带来的“示范作用”,在打压竞争对手之时,朱熹被人谏议“少正卯”过,苏轼也不例外,而这样的事例也不胜枚举。

但这种“示范作用”却是可以实施,却又是羞于明言的,毕竟我(道学家们)不要面子的?

可到了明朝末年之时,冯梦龙这位集思想家、文学家、戏曲家于一身的一代大能,却毫不客气地将“少正卯之诛”的本质道破;更甚者还将这一圣人的“污点”放到了《智囊全集》的篇首。这既是警示后人,又是教导后人要学会如何运用智慧。

当然至于冯梦龙敢于道破的原因,也离不开他所处的时代大背景的影响。明朝末期东林党、阉党党争导致下的朝局糜烂,大明王朝的岌岌可危,身受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冯梦龙又怎能袖手旁观?

于是,《智囊全书》写就。而在《智囊全集·上智篇》的篇首“少正卯之诛”被安排之下粉墨登场。

孔老二为什么要杀少正卯(为何上任大司宼才7天)(6)

冯梦龙点评此事:“孔子狠下手,不但为一时辩言乱政故,盖为后世以学术杀人者立防。”

翻译成现代话就是:这不仅仅是阻止那些以口才扰乱政局的状况,更是为学术杀人树立典范。

一语中的,可以说无论此事是否为真,都彰显了孔子的智慧之处,而这也正应了冯梦龙 所说的“智无常局,以恰肖其局者为上”的至理名言。

而如何在智慧没有定式的情况下,让智慧恰好与事实相符合呢?显然,学习先贤、学习他们运用智慧的方法就成为了捷径。

冯梦龙的这本《智囊全集》便是不二之选,书中冯梦龙收录了先秦时期到明代中期的1238则智慧故事。这本书自其问世,便是圈粉无数,纪晓岚、乾隆、曾国藩等人都是它的忠实拥簇。

参考资料:《荀子》

《孔子家语》

《智囊全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