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育仁简介,
宋育仁(1857—1931年),字芸子,晚年号道复,四川富顺(今自贡富顺县)人。中国早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被誉为四川历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重庆维新运动倡导者。
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改任检讨。1894年任出使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着意考察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积极策划维新大计,提倡民主共和。回国后,参加维新组织“强学会”,主讲“中国自强之学”。甲午战争失利后,宋育仁计划从菲律宾北上直攻日本长崎和东京,却因慈禧太后阻拦而失败。由于壮志难酬,他逐渐退出政治舞台。著有《问琴阁丛书》。
民国二十年(1931)底,宋育仁因积劳成疾,病逝成都,终年74岁,弟子私谥“文康”。与吴之英、廖平、杨锐一起被称为“尊经四杰”。
宋育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宋育仁早丧父母,随伯父读书广汉,18岁中秀才。光绪二年(1876),由张之洞创建的尊经书院在全省选拔优生,成绩优异的宋育仁成为首批一百多名入选者之一。时任书院山长王闿运主张“通经致用”,宋育仁深受影响,写出《周礼十种》,后成为康有为《新学伪经考》与《孔子改制考》的思想根基,他的才华受到光绪帝师、户部尚书翁同龢及工部尚书潘祖荫等人的赏识。由于尊经书院以重振蜀学为宗旨,造就了一批“蜀秀”英才,终成蜀中模范书院。其中,富顺宋育仁、绵竹杨锐、井研廖平、名山吴之英同称“尊经四杰”。四杰之中宋育仁、杨锐二人尤为突出,被山长王闿运喻为“宋玉、杨雄”。
光绪十二年(1886),在尊经书院期间中了举人的宋育仁入京会试,顺利通过会试和殿试,成为光绪十二年丙戌科的三甲第46名进士,因为在朝考中表现出色,被选入翰林院作庶吉士。光绪十三年(1887),三十而立的宋育仁写成领风气之先的《时务论》初稿,阐述变革主张,倡言向西方学习,提出“君民共治”,引得朝野耳目为之一新,因此被人们称为“新学巨子”。维新思想名家陈帜评价他“谈新政最早,治经术最深”。
光绪十五年(1889)春,宋育仁通过了三年一度的庶吉士毕业考试,正式留任翰林院检讨一职。同年,朝廷举行光绪帝亲政、加冠、婚庆三大礼,激发了维新派的政治想象与热情。宋育仁献洋洋二万余言的《三大礼赋》,光绪颇为赏识并命翁同龢引见,一时文名大显。光绪十七年(1891),出任广西学政,深感革新须重实际,遂撰《时务论外编》,专论外交,又撰《守御论》,提出大治军旅以重边防。
出使欧洲
1894年,宋育仁随公使龚照瑗出使欧洲。在欧期间,宋育仁锐意考察和研究外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情况,接纳社会名流,还经常出入英国议院、学校、工商各界,写成《采风录》4卷,介绍西方的政教、风俗,进一步阐释和丰富了他的维新变法思想。
直攻日本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时,宋育仁正在伦敦,任中国驻英、法、意、比四国公使参赞。因公使龚照瑗回国述职,宋育仁暂时代其职务。
宋育仁上书清廷,指出“倭兵少财乏,持久足以困之”。在获悉清军平壤溃败,黄海海战失利后,宋育仁情急之下产生了一个大胆设想,希望能出奇兵反败为胜。当下,他立即与使馆参议杨宜治、翻译王丰镐等密谋,购买英国卖与阿根廷、智利两国的兵舰五艘,鱼雷快艇十艘,招募澳大利亚水兵两千人,组成水师一旅,托名澳大利亚商团,以保护商队为名,自菲律宾北上直攻日本长崎和东京。此打算看似异想天开,可也具有相当程度的可行性。因为“澳大利亚为英国的属地,西例商会本有自募水师保护商旅之权,中倭战起,澳洲距南洋最近,颇为震动,商会发议,举办属地水师一旅,以资保护,(英国候补议绅)庵洁华特暗联议院同党主行其议,而以此谋所购一旅驾名(假名)于澳洲商会所为,仍挂英旗出口,则局外无嫌,而踪迹不露”(引自《借筹记》)。
谋既定之时,宋育仁等一面报请朝廷批准,一面又与两江总督刘坤一、张之洞等人联系,以取得这些封疆大吏的支持。同时,宋育仁与美国退役海军少将夹甫士、英国康敌克特银行经理格林密尔等商定:由中国与康敌克特银行立约借款二百万英镑、另战款一百万英镑,以支付兵船购买费用。经过一系列的努力,其所购舰只,备齐了枪弹武器,各级战斗人员,也已经募集妥善,组成了一支有力的海军,准备交由前北洋水师提督琅威里率领。
这事眼看就要成功了,当时已是“炮械毕集”,整装待发了。因时间紧,清廷还未通过正式渠道获得他在欧洲的活动,而此时,公使龚照瑗已经返职。龚照瑗查知此事,遂以妄为生事电告清廷。因为清廷已打定和日本媾和的主意,李鸿章坚决反对宋育仁等人的做法,而慈禧也认为宋育仁“妄生事端”,立即下旨将购船募兵等事,一概作废,同时电召宋育仁速速回国。
壮志难酬1895年3月,清廷与日本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以海外募集水师奇袭日本的计划胎死腹中。宋育仁因“潜师谋废”,败局已定,只能“抚膺私泣,望洋而叹”,着实伤心了很久。在回国途中,他写成了《借筹记》,详详细细地记了这事的经过,以表壮志未酬之情。战后清廷本打算对宋育仁作进一步的处理,但这一惊人壮举,牵连、涉及的人物确实太多,有朝廷重臣,还涉及到外国人士。知晓此事的人们对他的遭遇更是深表同情,所以,朝廷处理这事也有所顾虑,没再深究,只是收缴了他出使时所赏赐的二品顶戴,仍降回四品原职,回翰林院供职。
主持商务1896年,到重庆主持四川商务矿务。设立商务局,兴办洋烛、煤油、煤矿、玻璃、白蜡、卷烟、药材等公司,为四川绅商领袖。
不再参政戊戌变法失败、辛亥革命成功及后来的国是所归,对主张维新变法、君主立宪的宋育仁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历史演变。血与火,不是他向往的未来。血洒京城的“戊戌六君子”中,四川人杨锐、刘光第是他的同道和好友,后者还是他的富顺同乡。他的悲痛难与人道。他逐渐退出政治舞台,成为成都颇有名望的“五老七贤”之一。1914年,宋育仁赴京任国史馆纂修并主持馆务;1917年,任四川国学学校校长;1920年,任四川国学会会长;1921年,任四川通志局总纂。
晚年岁月宋育仁晚年隐居成都东郊狮子山“东山草堂”内一心修志著书,不问世事,编撰完成了《四川通志》初稿与《富顺县志》。
宋育仁逝世于1931年12月5日,葬于“东山草堂”对面竹林之中。此前他自印《借筹记》若干,临终时嘱托将此书赠前来吊唁之人。
个人作品1897年,宋育仁创办了重庆历史上第一家爱国杂志《渝报》,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最早创办的白话报纸之一,树起了维新宣传的旗帜,兴起了四川、重庆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宋育仁著有《时务论》、《采风记》等著作。 其墓在成都市锦江区幸福梅林,有其故居东山草堂。
后世纪念2006年,三圣乡政府在今“幸福梅林”一带择地重修“东山草堂”,并立宋育仁石刻像,为这个著名休闲之处增添了历史文化氛围。2008年9月,“东山草堂”毁于雷击引起的大火,所幸宋育仁墓亭无恙。
宋育仁的书法: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作者说明:会陆续发表介绍中国历代〈金榜题名〉人物的图文,有喜欢的读者,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上输入「林东加」三个字,即可查阅发表过的文章和图片,也请关注和点赞。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