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会沣简介:

徐会沣(1837~1906)字东甫,山东诸城孔戈庄人。清末大臣。1868年(清同治七年)进土。翰林院编修。光绪三年(1877年)后,历任侍读、侍讲学士、侍读学士、乡试正考官、会试副考官,礼部、工部、吏部侍郎、兵部尚书等职。为慈禧和光绪宠臣之一。工书法,风格雍容典雅。北京故宫大殿有其书写的联语。

清朝穷书生中进士:金榜题名171(1)

徐会沣像

人物履历

徐会沣是诸城县城西南隅孔戈庄(今属龙都街道办事处)人。高祖父徐栋,字梁卿,监生,治家严明,好施与,人感其德;曾祖父文启,字肇生,监生,慷慨好义,人称颂之;祖父徐懋,监生,官布政司经历;父亲徐子瑜,廪贡生,官钜野县教谕;叔父徐子璐,监生。徐会沣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幼年聪慧过人,喜读书,善辞令。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拔贡生,拔贡生系从廪生中每十二年一次挑选出来,保送到京应试者。经考试被授予户部七品小京官。他进京以后,与达官贵人、知名文人墨客接触日繁,步入科举仕途的欲望愈高,刻苦求学的决心益坚。同治六年(1867年),他参与丁卯科顺天乡试,考中第100名举人。次年,他又参与戊辰科会试,联捷成第220名贡士。以殿试成二甲第107名进士。徐会沣常识渊博,功底深厚,参加朝考后,又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

徐会沣成庶吉士入翰林院后,继续学习三年,于同治十年(1871年)四月二十八日散馆考试,按照同治七年(1868年)三月十五日皇帝的谕令,“嗣后庶吉士散馆,仍考试诗赋,以复旧制。”徐会沣以优异成绩继续留翰林院,授职编修。光绪三年(1877年)后,历任侍读、乡试正考官、会试副考官,光绪九年(1883年)升国子监司业,转司经局洗马、翰林院侍讲、侍读。十四年(1888年)升侍讲学士、转侍读学士。十七年(1891年)三月升任詹事府詹事。后历光禄寺卿、顺天府府尹、内阁学士、工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礼部左侍郎、吏部右侍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闰三月任国史馆副总裁。后因礼部尚书怀塔布阻主事王照上奏,遭革职,他亦坐视革职。7月命署户部左侍郎,补吏部右侍郎,仍在上书房行走。11月充经筵讲官。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十一月,迁都察院左都御史。二十六年(1900年)四月二十六日转工部尚书;七月改兵部尚书;八月命兼管顺天府府尹。光绪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906年1月6日)病逝于官邸,终年69岁。归葬诸城县西郊邱家庄子村西侧徐家茔。光绪帝称其“持躬谨愤,学问优长,深为轸惜。”

徐会沣是陈介祺最钟爱的甥婿,两人关系极为密切,他的为官之道,处处受到陈介祺的点拨与教诲,所以在险恶的朝廷官场上处处能逢凶化吉、一帆风顺。

徐会沣为官办事谨慎,他在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之间巧于应付,成为慈禧的大红人,同时也被光绪帝认为是个好官。在诸城孔戈庄徐会沣豪华的住宅大门楼上,曾悬挂着“养兵蓄锐”金字大匾,是慈禧亲手所书,上有慈禧皇太后大印,这在当时是极为荣耀之事。

徐会沣精通经史,还工诗善书,其书法风格雍容典雅,至今在北京故宫大殿尚存有他书写的对联。在颐和园东殿门内南侧,还悬挂着他书写的正楷巨幅中堂,字体端正,笔力苍劲,堪称珍品。徐会沣极为赞慕何绍基的书法,在他家书房门上,刻有何绍基书法对联“万顷烟波鸥世界,九秋风露鹤精神”。

陈介祺生前与外甥女婿徐会沣的往复通讯多达百余封,他们除了切磋当时国家时局变化及政务对应外,多数涉及金石收藏研究课题。这个时期正是陈氏金石收藏研究的鼎盛时期,也是清朝国运回光返照相对平安时期,陈、徐之间对金石学的共同兴趣加深了他们翁婿之间的共同语言,他们书信往复到了无话不谈的程度。在一些涉及国家大事问题的信件中,陈氏有时注上“付丙”(阅后销毁)字样。

会沣的后代亦出过文人名士,徐蕴秋即是一位工诗善书,喜金石收藏,精于鉴赏的大家。

徐会沣的书法:

清朝穷书生中进士:金榜题名171(2)

清朝穷书生中进士:金榜题名171(3)

清朝穷书生中进士:金榜题名171(4)

清朝穷书生中进士:金榜题名171(5)

清朝穷书生中进士:金榜题名171(6)

清朝穷书生中进士:金榜题名171(7)

清朝穷书生中进士:金榜题名171(8)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清朝穷书生中进士:金榜题名171(9)

作者说明:会陆续发表介绍中国历代〈金榜题名〉人物的图文,有喜欢的读者,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上输入「林东加」三个字,即可查阅发表过的文章和图片,也请关注、点赞和转发。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