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

编者按:

野猪下山了!“猴纸”到我家阳台了!野生动物进城的消息频现社交媒体。事实上,我们身边居住着众多本土野生动物,它们与我们为邻,我们却鲜少了解它们。了解、友好、相伴,万物方能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新华日报·交汇点联合江苏省野生动植物保护站、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南京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南京红山森林动物园等推出“秘境之眼·人类之友” 日历专栏,带您一起通过红外相机、动物观察者等的视角,去关注既熟悉又神秘的 “动物邻居”。生物多样性,是人类家园的生存基础、生机所在,每到节气日,我们还将邀请节气官来进行当日的特选推介播报。今天,一起来认识四声杜鹃。

秘境之眼人类之友杜鹃(秘境之眼人类之友)(1)

叫声过耳难忘

“光棍好苦!”晚上,仔细听能较容易听见四声杜鹃四个音节的独特叫声,这叫声不断重复,第四声较低。四声杜鹃的诸多俗名就是根据其叫声而来的,有快快割麦、豌豆包谷、光棍好苦等。

作为夏候鸟,每年4至5月,四声杜鹃陆续迁回江苏等地繁育后代,8至9月开始离开江苏等地往越冬地迁徙。它们的叫声抑扬顿挫、高亢激昂,让人过耳难忘。

四声杜鹃开始鸣叫的时间恰逢春耕时令,在农民耳中,它们的叫声如同提醒“快快播谷”。在七夕当天的单身人士听来,这四个音便成了“光棍好苦”的哀叹。

拍摄难度五颗星

相较于它们声音的知名度,想要一睹四声杜鹃芳容就比较难。多名观鸟爱好者告诉记者,每次只能远远看见它们,将相机镜头拉到最大也不容易拍到它们的近身照。它们常隐匿在树冠中,通常栖于森林及次生林上层。

秘境之眼人类之友杜鹃(秘境之眼人类之友)(2)

观鸟爱好者陈逸 摄

实际上,四声杜鹃长相较为平常,是中等体型的偏灰色杜鹃,体长约30厘米。与大杜鹃相比,区别在于四声杜鹃尾灰且有黑色斑纹,灰色头部与深灰色背部成对比。

秘境之眼人类之友杜鹃(秘境之眼人类之友)(3)

观鸟爱好者邹维明 摄

尚未成年时,四声杜鹃的头部和背部有偏白的皮黄色鳞状斑纹。

寄巢生子不自啄

“寄巢生子不自啄,群鸟至今与哺雏。”杜甫《杜鹃行》一诗记录了杜鹃的巢寄生行为。5至7月为四声杜鹃的繁殖期,它们自己不筑巢,通常将卵产在大苇莺、灰喜鹊、黑卷尾等鸟巢中,由它们代孵代育。

秘境之眼人类之友杜鹃(秘境之眼人类之友)(4)

观鸟爱好者邹维明 摄

在寄居前,四声杜鹃会仔细监测寄主的一举一动,通常选择在寄主刚产完卵还没开始孵化时,趁它们离巢间隙偷走一枚卵,并将自己的卵产下。

四声杜鹃孵化期为12至14天,相较寄主们15至18天的孵化期短一些,这是为了确保它们的雏鸟可以抢在寄主亲生骨肉孵化前破壳。这样它们就可以主动将“外姓弟妹”挤出鸟巢,独享义亲的抚养。

大自然神奇的生存法则令人不禁感叹,进化是一场没有胜负的竞赛,生物生存繁衍本能的朴素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采写:刘春

美编:郑诚

图片:邹维明、陈逸

编辑: 刘霞

本文来自【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