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宜春地处赣中西部,古属杨州,处吴头楚尾,受吴楚古文化影响较大。人们在劳动之余或逢年过节,总是载歌载舞,鼓乐吹奏,宜春三星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迄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流传于广大乡村,是宜春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它原名“三星板”,取福、禄、寿三星吉祥之意。利用三只不同音色的鼓,两只铛和一对钹,再配锁呐、竹笛、二胡、长号等民族乐器,使演奏过程中的旋律有明显的节奏感,又使节奏得以变化,旋律跌宕起伏,错落有致,形成了十分热闹的吹打场面。曲调欢快、悦耳动听,深受群众喜爱。曲牌情绪多数热闹欢快,也有悲哀忧伤的。每逢节日、婚丧、嫁娶或寿诞之日,都能听到三星鼓演奏的美妙音乐。它日益活跃在宜春民间,具有十分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民族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宜春三星鼓得到进一步发展,曾两次获得江西省民间艺术汇演的演出奖。一九五七年进京演出,受到毛主席、周总理的接见和赞誉,并得到专家的好评。老艺人和音乐工作者用三星鼓的演奏形式,创作出多首器乐曲,为中央和省级电视台,广播电台多次采用,向国内外播出,“三星鼓”从民间一跃而登上了艺术的殿堂,成了一朵民族民间艺术的器乐之花。

历史渊源

宜春三星鼓,民间器乐演奏形式。又名三声鼓。宜春市袁州区的三星鼓是一种地地道道的民间音乐。由农民演奏,供农村婚丧喜事使用。

它起源于明朝,至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流传于袁州区柏木、芦村、洪塘、三阳、下浦一带,在娶亲嫁女、祝寿生子、建房开业等时辰演奏,取福、禄、寿三星高照之意。三星鼓最初为“吹奏乐”是从宫廷音乐派生出来传于民间的,在宜春拥有近二百多年的历史,相传是吸收了万载客家籍人从广东带来的吹奏乐,从它的曲牌中有《小桃红》,其旋律与现在广东音乐中的《小桃红》毫无差异得以考证。它是宜春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器乐的演奏形式。三星鼓因有三只不同音色的鼓,最初叫它为三音鼓。因曾用在城楼上报更,便又叫三更鼓。这段报更的时间不长,是因战事的原因,城楼上用三星鼓报更。一是目标太大,二是闻区有限,才为更夫穿街走巷报更的方法所取代。三星鼓不报“更”,“更”流落在民间,替人们的婚丧嫁娶、禄、寿三星高照之意,已成了民俗民风的重要内容。后来,宜春柏木杨姓艺人,吸收地方小戏和闹花灯中的吹吹打打,而在吹奏乐中加进了三只不同音色的小鼓和铛、钹之类的打击乐,伴和着锁呐演奏,丰富了吹奏乐的内容。形成了独特的民族民间三星鼓的演奏形式。其后,又增加了笛子、二胡、高胡等管弦乐器伴奏,更为悦耳动听。

音乐特色与风格

演奏形式。演奏时,一般由5人组成一个乐队,一人击鼓,兼任乐队指挥;一人敲小铛;一人碰小钹;两人吹唢呐。为了增添气势,增强效果,也可以加上二胡、笛子、长号,并增加吹鼓手人数。

所用乐器。三星鼓又名三声鼓。因演奏时一人同时奏三面鼓(板鼓、堂鼓、腰鼓)而得名。所用乐器除三面鼓外,还有夹板、档锣、小钹、唢呐、笛、二胡、低胡、三弦,后来加进琵琶、扬琴等。

代表曲牌。常用曲牌二十余首,最富特色的如《慢拍》一曲,由“慢板上团花”、“丢板”、“下团花”、“王婆骂鸡”、“柳青娘”组成。乐曲结构严谨,旋律优美,节奏流畅。

江西宜春万载县得胜鼓(江西非遗宜春传统音乐)(1)

江西宜春万载县得胜鼓(江西非遗宜春传统音乐)(2)

江西宜春万载县得胜鼓(江西非遗宜春传统音乐)(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