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春天,全世界的目光都聚集在了苏伊士运河上,世界上最大的集装箱船之一“长赐号”因为大风而倾斜,居然堵塞了苏伊士运河。因为这次堵塞,埃及政府损失了十亿美金,370艘国际大型货轮被迫停运,欧亚物流险些瘫痪,全世界的股市亦随之动荡。

说起苏伊士运河,这条长度不到190公里的运河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水道之一,它连接着地中海和红海,每天经过这里的大宗货物占全世界的10%,是欧亚物流当之无愧的“大动脉”。

这条运河修建于19世纪,是英法殖民者用12万埃及奴工的生命换来的。苏伊士运河在西方殖民者手上长达100年,直到1956年“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才用战争方式夺回了这条黄金水道。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反败为胜(第二次中东战争)(1)

而在历史上,“第二次中东战争”也叫作“苏伊士运河战争”,是英法这两个老牌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抢夺苏伊士运河的主权,勾结以色列对埃及发起的侵略战争。这场战争是英法在国际舞台的一次惨败,美苏两个超级大国果断出手,打压英法的嚣张气焰,也让以色列大为收敛。

“苏伊士运河战争”可谓“生于不义,死于耻辱”,英法以三国虽然在军事上碾压了阿拉伯国家,尤其是英国7艘航母全部出动,重现了日不落帝国的“威风”。但最后,三国依然在美苏,尤其是苏联的“核威胁”下撤军,英法被苏联吓得向美国求救,丑态毕露,再也不敢在国际上耀武扬威。

埃及则在战后收回苏伊士运河,此战让埃及领袖纳赛尔成为阿拉伯世界的英雄,也正式终结了英国、法国中东的话语权。

那么,“苏伊士运河战争”为何爆发?英法以三国的“闪电战”为何让埃及毫无察觉?美国和苏联又为什么坚定支持弱国埃及呢?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反败为胜(第二次中东战争)(2)

一、大英和法兰西,虎落平阳被“埃”欺

“可以不要非洲,但必须要埃及;万不得已时,可以不要埃及,但必须要苏伊士运河。”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首相丘吉尔对北非战场司令蒙哥马利的要求。

英国人对苏伊士运河的热爱是疯狂的,这条水道是一台“天然印钞机”,给英国带来了丰厚的收入,每年高达几千万英镑。而且作为欧亚大陆的连接通道,苏伊士运河事关英国的原油供应,也是诸多国家的物资通道。在苏伊士河沿岸驻军给英国带来了国际话语权,其政治回报让大英帝国无比重视。

1952年,埃及发生“七月革命”,英国人扶持的法鲁克王朝被自由军官推翻,新上台的革命指导委员会成立了“埃及共和国”。1954年,埃及的新政府要求英国军队撤出埃及,当时英国忌惮苏联在欧洲的扩张,也想收缩军力,立刻答应了埃及的要求。

从1954年至1956年,英国基本从埃及全境撤出,但是在最后的“苏伊士运河”一带,英国坚持“寸土不让”,不仅要驻军,英国公司还要保留运营权。埃及政府坚决不同意,英国就开始玩起当年分裂印度的老套路。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反败为胜(第二次中东战争)(3)

英国撺掇埃及南方,处在“英埃共管”下的苏丹于1956年1月1日独立,并且直接用英国武器武装苏丹军队,埃及政府大惊失色。英国人想在埃及上演一场内战,让埃及和苏丹打一场消耗战,好让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结果埃及领袖纳赛尔没有上当,他认为苏丹是个名不副实政权,根本算不上国家,后面可以慢慢收拾。所以他按住了苏丹问题,一心死磕大英帝国,直接在1956年7月派兵进入苏伊士运河,强取苏伊士运河的主权,让英国的阴谋破产。

当时的苏伊士运河是英法两国共持股权,毕竟河是法国人主持挖的,当年也花了不少钱。英法两国靠着这头“奶牛”每年赚得盆满钵满,埃及人这一出兵,激怒了英法两个老牌强国。法国当时正在阿尔及利亚平叛,埃及是阿尔及利亚独立的坚定支持者,法国人对埃及也恨得牙痒痒。

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英和法兰西确实不如几十年前,但也不能允许埃及蹬鼻子上脸。对此,英国首相埃德利称:“埃及人已经扼住了英国的喉咙,英国的海外利益岌岌可危。”

当时的世界局势正处在一个微妙的真空期,美国刚打完朝鲜战争,被中国打得灰头土脸。还没缓过气,美国又一头扎进了越南的“南越政权”,积极遏制共产主义扩张。苏联则困于斯大林去世,赫鲁晓夫上台后带来的的“信仰危机”,东欧各国蠢蠢欲动,苏联也在忙于重建权威。

两大超级大国都在忙着自己的事儿,英国和法国觉得机不可失,于是绕过美国偷偷商议对埃及进行一次“灭国战争”,拉上“中东刺头儿”以色列打一场“闪电战”。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反败为胜(第二次中东战争)(4)

二、以色列对“生存空间”的渴望

英法两国不愧是国际舞台上的“老玩家”,他们知道自己直接出兵有点师出无名,所以拉上了对阿拉伯人有深刻矛盾的以色列,让以色列打头阵,自己就举着“支援”的旗号充当个配角。

1949年第一次中东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算是站稳了脚跟,在西方的支援和全世界犹太人的支持下,50年代的以色列拥兵20万,已经是中东第一军事强国。但犹太人已经不满足于“生存”,他们在寻求更大的空间。“我们要建立大以色列国,从尼罗河到幼发拉底河都是犹太人的国土。”这是以色列人当时的梦想,

而当时的埃及正在养精蓄锐,积极推动军队改革,和苏联打得火热,又进口武器又训练飞行员。以色列当时则因为出海口问题跟埃及势如水火,哪怕英法不找他,他也要自己跟埃及干一架。

以色列这个地方有两个方向出海:一个是向西进地中海后走苏伊士运河,一个是从南部的亚喀巴湾进入红海。但亚喀巴湾出口处的“蒂朗海峡”被埃及用两座小岛封锁了,以色列无法从这里出海。要是苏伊士运河再被埃及控制,以色列就完全失去出海口,在国家生存战略上陷入被动。

于是,英法以三国在法国巴黎举行军事会议,会议决定由英法出兵8万,主要承担空中和海上攻击,以色列则举兵10万从陆上西进西南半岛,争取短时间内打穿埃及,灭亡埃及共和国,建立傀儡政府。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反败为胜(第二次中东战争)(5)

在计划中,以色列是侵略是先锋,第一战目标是西奈半岛,等埃及军队全部去东边阻挡以色列时,英法的空军将密集空袭埃及,打垮埃及的军事设施,从而让其投降。

1956年10月29日,以色列10万大军带着400辆坦克、150多门大炮、155架飞机入侵埃及。埃及军队总兵力15万人,主要部署在核心区域的尼罗河三角洲,西奈半岛守军只有2万多人,而且装备较差,缺少战斗机和坦克。

10月29日下午4点,以色列伞兵突袭西奈半岛的米特拉山口,以色列精锐的空降兵和埃及第4装甲师交火,两方在20公里长的山口内交战。埃及军队占据有利地形击毁以色列军队的车辆,将以军围困在山谷中。但以色列军队展现出了超凡韧性,伞兵不仅抵挡住了埃及军队的炮轰,还派遣小分队上山打退了埃军,夺取了半个山谷。

以色列入侵西奈半岛的消息传到开罗,纳赛尔立即调遣军队跨过苏伊士运河去支援。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反败为胜(第二次中东战争)(6)

就在埃及人调遣军队的时候,10月30日,英法向埃及发出通牒,要埃及和以色列立刻停火,埃及军队撤出运河,英法军队进驻运河区。此外,埃及还需要开放苏伊士 、伊斯梅利亚、福阿德等港口,让英法联军的海军和陆战队上岸。

这样咄咄逼人的“调停方案”,纳赛尔无论如何也不会接受,他已经看清楚了这次战争的本质,英法和以色列是狼狈为奸。纳赛尔命令全军进入战备,西奈半岛的军队不能恋战,全部向运河撤退,以免被包围。

埃及拒绝英法的通牒后,英法联军在10月31日开始对埃及全境空袭,650架飞机对埃及的开罗、亚历山大、伊斯梅利亚、苏伊士等大城市进行轰炸。英法联军消灭了埃及军队的机场和重要雷达站,埃及空军几乎被打残。

11月1日,以色列人进攻西奈半岛的“沙姆沙伊赫”,以求控制蒂朗海峡。同时英法空军空袭苏伊士运河,塞得港惨遭轰炸。埃及人知道以自己的实力不可能挡得住英法联军,于是立刻向联合国安理会求救。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反败为胜(第二次中东战争)(7)

当联合国安理会得到战争爆发的消息时,美苏还在开着会,于是英法和以色列这边决定快刀斩乱麻,英国伞兵空降塞得港,跟埃及军队争夺港口。

埃及政府号召全体埃及民众保卫国家,埃及平民也加入到了抵抗侵略战斗中。塞得港的设施被英法军队用炸弹和舰炮毁坏,但是埃及军队死守港口外围,英法无法夺取整个港口,最远只能挺进到塞得港南部的卡卜。

11月5日,埃及看运河北部已经失守,于是在运河下游凿沉十几艘船只,彻底堵塞苏伊士运河,跟侵略者鱼死网破。苏伊士运河被堵,欧亚大陆的贸易船只都得停运,英法看埃及人这么极端,心也凉了一半。

11月6日,这场战争仅仅坚持了1个多礼拜,英法就被迫接受联合国的停火决议。英法组织的军事冒险本来可以收获更大战果,但是以色列人首先不干了。

以色列总理本.古德里安告诉自己的盟友,苏联已经威胁他:“如果战争继续,以色列可能将不会作为一个国家存在。”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反败为胜(第二次中东战争)(8)

三、埃及虽败犹胜,英法感叹往日不再

第二次中东战争是一次赤裸裸的侵略,几乎在战争一开始,英法以三国就受到了全世界的猛烈批评。三个国家联合入侵一个独立主权国家,这是现代世界难以容忍的恶行。不仅苏联对此表示愤慨,连北约自己的大哥美国都怒发冲冠。

苏联领袖赫鲁晓夫告诉英法,如果英法还这么执迷不悟,恃强凌弱,苏联将会对他们动用“先进的毁灭性武器”打击。苏联挺埃及的原因很简单,埃及是整个阿拉伯联盟的领袖,也是自己培植的中东盟友,埃及存亡关系了美苏国际政治版图,英法此举无疑是在挑衅苏联的权威。

英法害怕苏联真的丢核弹,立刻去找美国求救,要美国按照“北大西洋公约”行使集体自卫权,应对苏联的威胁。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为此非常生气,他认为英法的越界之举完全非正义,还是用航海时代落后的“殖民地帝国”的思想看待亚非拉国家,违背联合国精神。

如果美国因为这件事行使自卫权,无疑会掀起第三次世界大战。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反败为胜(第二次中东战争)(9)

美国威胁要把英法开除出北约,英法当然不服,美国开始抛售英镑,停止对英国的经济援助。英国一下被掐住了喉咙,法国见英国认怂,立刻借坡下驴宣布撤军,回去继续张罗自己的北非殖民地。

终于在11月7日,英国、法国、埃及、以色列停战,这场闹剧宣告结束。

第二次中东战争动静挺大,过程曲折,但是伤亡很小。英法联军伤亡400人,以色列和埃及都伤亡2000人,埃及因为遭受大轰炸,还有10000多名伤员。11月22日,英法的伞兵和海军陆战队全部撤出埃及,以色列则寻求和埃及的讨价还价。

以色列只要求埃及开放蒂朗海峡,让以色列可以自由航行。在埃及承诺开放亚喀巴湾之后,以色列于次年春天撤军。

以政治和军事角度分析,英法的这次军事行动跟19世纪的“第二次鸦片战争”非常相似,都是在自己的无理要求被拒绝后单方面挑起的战争。这两个殖民帝国在20世纪50年代还未认识到世界大势的改变,还做着自己的帝国大梦。

而埃及虽然军事上打了败仗,但是英法最终撤出埃及,埃及得到了苏伊士运河的全部权力。埃及夺回运河的胜利给整个阿拉伯世界带来了荣耀,埃及成为阿拉伯世界的核心,领袖纳赛尔成为阿拉伯民族英雄,后世的阿拉伯领导人都以纳赛尔为心中偶像。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反败为胜(第二次中东战争)(10)

四、美国和苏联说YES,没人敢说NO

战争以如此难看的方式收场,按理说来,英国和法国在这件事结束后应该记恨美国,但是英法并没有这么做。因为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上来讲,二战后这两个国家都没有独当一面的实力。尤其是在海外殖民地渐渐独立之后,英国和法国失去了海外的“输血”,通通回到了“王国”时代,没有了跟大国较劲的底气。

第二次中东战争的灰头土脸,让英国和法国颜面扫地,体面的老牌帝国在新生大国的威慑下战战兢兢,全世界都看在眼里。从此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知道决定一个地区未来的只有美国和苏联,英国和法国在五常里也就是个工具人。

第四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反败为胜(第二次中东战争)(11)

第二次中东战争是一个转折点,宣告着美苏竞争时代,即“冷战”成为世界的主流大势。此时美国和苏联在美洲的古巴、东亚的越南、中东的巴勒斯坦、欧洲的中部开始全面对抗,两国疯狂制造核弹,让全人类都仰其鼻息。

英法时代结束后,美国和苏联说YES,没人敢说NO。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中东战争系列之2 埃及大战以色列、英法联军 第二次中东战争:喋血苏伊士运河》,刘火雄

2、《英国与苏伊士运河战争研究》,丁泓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