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忠不服老的名言 忠如果错解作不分青红皂白的愚忠(1)

由孔子弟子与再传弟子编辑而成的《论语》有两段记录,可以看出“忠恕"在孔学的地位。

有一回,孔子突然正经八百地问起子贡:“你是不是认定我这个老师的强项就是博学强记呢?"子贡愣了一下,随即回说:“是呀,难道不是?"外人都是这样看待夫子的呀!孔子当下便作了郑重的澄清:“非也,予一以贯之。"不是的,博雅只是外人的想象,我涉猎的领域虽然广博,却有清楚不过的脉络。

这个脉络,孔子名之为“一"──代表他所有学思精髓的“一"究竟何指,孔子没说,子贡也没再往下追问。

另有一回,孔老夫子突然叫住曾参:“参乎,吾道一以贯之!"参啊,我的道可是由一个系统贯串起来的。曾子当下便回:“唯!"是的,老师,弟子也这么认为。而后两人的问答便戛然而止,再无下文。在场的弟子面面相觑,虽然莫明所以,可也不好意思当场提问。待到夫子前脚离开,这群学生立刻一拥而上,团团围住曾参,要他解释哑谜一般的对答。曾参这才慢悠悠地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夫子所谓的“一"以贯之,说来简单,不过就是“忠恕"两个字而已!

儒家的确把“仁"推到极高,孔子一生,向来不轻易以“仁"许人,但仁究竟该如何实践?曾子说得好,就落在忠恕两字而已。

忠恕两字扛起儒家的大旗,尤其是忠,在尔后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背负着教化的沉重使命。儒家的拥戴者见之低首敛眉,反思再三;现代反儒,或是索性全然反古一辈则视为传统的余毒,必欲去之而后快。许多人见到“忠"的第一反应,几乎是反射性地解释成忠君爱国,而且是不分青红皂白地“愚忠",于是“忠"字几乎变成过街老鼠──人人喊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