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人画虎难画骨,我们擅长临摹现象,但是很难深入本质。读书,看起来都会,但是有的人真正读出了精髓,有的人只是在装着样子。在阅读这件事上,好像一直有一层隐形的门,是否真正跨越了过去,才能判断是不是一个真正的阅读者。
读书,这么简单的事,谁不会?从开始认字就会读书了。也许正是长久以来传统教育观念让我们觉得自己都是读书人,但是却不知真假从来没有真正地读过书。
读书的误区
——为了读书而读书
没有为什么,因为爸爸妈妈让我多读书。有些孩子在上学的路上一路被家长推着。他们认为读书是为了给家长圆梦,替家长做事,有的甚至非常的被动。究其原因是不明白读书的意义。
作为成人,我们甚至读书能够让我们长知识,有文化。所以,读书是一种象征,一种文化的象征。这样也是一个浅层的意义。
其实,书中的智慧远比我们利用的要深厚得多,道理相当于为什么看了那么多的书,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现在信息爆炸时代,各种资讯充实着我们的生活,碎片化的时间吞噬着我们的精力。读书有了更多的干扰。
为了读书而读书,结果是自己列出的一系列书单,可是过程并非尽如人意。
——被读书绑架,只进行表面动作
以往的阅读就是眼睛看,就像在一个旅游景点参观,看到的新奇都是一种收获,然后把它们拍照储存,就算是完成了使命。这种观光式阅读,对于日后没有什么价值,因为随着时间的流逝,阅读的收获已经慢慢消失,顶多是被储存在某一个文件夹里罢了,有可能连存在哪里都记不清了。
读书不应以结果为目的,而是以过程为目标。现在的读书人难免会有急功近利的想法,抱着冲刺的态度要把自己在最短的时间内打造成所谓的读书人。读书追求短平快,其实会让自己陷入很多坑,反而让自己的阅读徒添麻烦困惑。
阅读的过程很少去思考,就是无脑阅读。包括怎样阅读这件事,也要思考。
不管何种形式的阅读,抓住阅读的本质是关键。慢读或快读并不影响阅读所产生的效果。在阅读这件事上,不可急功近利,追求速度。即便是进行高效阅读,也不应该以牺牲阅读过程为代价。所谓高效阅读,其本质是以吸收书中内容为前提的,你不一定要全盘吸收,只做到1%也算是有收获。但前提是进行了思考和转化。知识在你的脑海里不只是过一遍,而是被加工了一遍,以特有的形式创造了一次。
如何真正做到会读书?
1.带着目的去读书
明白为什么而阅读,我们就不会漫无目的地游逛,有了目标就不会再只是一味地“干读”。
没有目的的阅读等于是走马观花,看到什么算什么,自己也不会达到预期收获。这样的阅读就是被动阅读。如同进食,有什么吃什么,没有就不吃,时间久了也不知道自己想要吃什么了。人的思想更是有惰性。一旦停止思考,时间久了就逃避思考,慢慢就不会思考了。
每一本书都有自己的使命,它是为人们解决什么问题。读过的书用不上等于白读,我们要从自身出发,想一想自己读一本书之前想要为自己解决哪些问题?读完这本书可以为自己带来什么改变?这本书是否能帮我解决某个问题?这些目的可以让我们启动思考,真正关注自己的阅读需求。
比如,看这本书《如何读懂一本书|樊登读书法》,我要解决自己在如何看懂一本书方面的困惑,那就是目的。目的就好比猎人的枪,能够帮你捕获猎物。这样阅读是主动阅读,能够达成你的预期目标。
2.绘制思考地图
我们外出旅游离不开游览导图,如果缺乏对方向的把握,很容易迷失在街头。同样,看一本书,要有一个统揽全局的视角,要找出被繁茂枝叶覆盖之下的整体架构。
可能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会遇到很多让自己感到恍然大悟的句子,然后毫不犹豫地把它们画下来,或者摘抄记录。最后读完一本书,就是抄了很多的精彩句子。那样就好比我们只是收集了很多漂亮的叶子。
比起摘抄阅读,我们更需要做的是抓住一本书的脉络结构。下面列出一系列清单来帮助我们绘制思考地图:
这本书的使命到底是什么?
它是怎样论证这个使命的?
它提出了怎样的假设?
它是如何验证这个假设的?
推理的过程是怎样的?
最后我们得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
这个结论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意义?
按照这样的思考模式来对待每一本书,尝试着画出这本书的脉络结构。这样的视角下我们去解读每一本书,画下每一本书的思考脉络图,将来收获的是一片茂密的森林而不只是一堆零乱的树叶。
3.清晰地表达出来
对于书中的知识点要进行吸收和转化,这期间才是思考力和表达力的磨练过程。浅尝辄止只能让思考处于停滞的状态。把每一个知识点都要完成一次完整的进化才算是真正的读进去。
比如,我每天读一定页数的书,有时是为了督促自己完成目标。如果没有思考和输出,那其实就没有完成真正的阅读。再或者,每天读完书,写出一些没有经过思考的文字,这样的输出没有质量,也不算是达到阅读目的。真正的不是读了多少页,也不是写出多少字,而是思考了多少秒,是否真正读懂了。
读懂才是积累。那怎样证明读懂呢,樊登老师提倡讲出来,别人也听懂了,这样一本书算是真正被读懂了。其实输出就是检验读懂的最好手段。如果没有读懂,自己头脑一片混沌,那么写出来的也是很乱,或者讲出来的别人听了更不明白。
能够条理清晰地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才是真正的读懂了一本书。
4.重视积累的过程
以慢为快更实际,就像樊登老师说的,任何积累的过程不能省。
我们所熟悉的樊登现在是讲书界的大佬,但是他也不是一开始就讲得这么好,看书也是有一个从慢到快的过程。最开始,他看书也不快,要把书中内容酝酿如何讲出来,这个过程更是耗费脑细胞。但是他把每一本书都在头脑中经过这样的一番历练,最后就是大脑的升级成长。现在他看一本书很快,而且很容易能把所有的知识点进行连接,整合,讲出。
把每一本书看懂之后讲出来,这期间有着看不见的过程,非常容易被人忽视和省略,但是读书真正的精髓应该就是把书中内容进行消化并产出的过程。一开始看一本书可能很费时,但是不能因为费时间而省去最关键的步骤——思考。
因为每一本书都是一种知识的积累,更是思考力的磨炼,及表达力力的锻炼。樊登从第一本书开始,练习讲出来,讲完100本书就会感觉到明显的层次提升。每一次刻意练习都是对自己大脑的风暴式历练,但是这样才能建立更多的脑神经元,慢慢地让神经元之间发生链接。
大脑就像一张慢慢铺展开的网,有 了越来越大的网,以后看书的速度会越来越快,并能准确吸收一本书精华,再把价值点传递出来。各种能力之间是慢慢连接并相互加强的,只有基础扎实,才能后续有力。
最后:
刻意练习=时间×积累
经历了大量的刻意练习,能力慢慢地凸显出来。阅读,要确保每一次都能得到保证质量的内化和输出,完成一个大脑的刷新过程。
思考是一种伤神费心的劳动,要有意识地去锻炼,不断在舒适区边缘拉伸,它就能慢慢成为你的一种“阅读肌肉”。
思考,阅读,都是一个由慢到快,积累成长的过程。反思个人的阅读能力,扎实走好每一步,才能真正读出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