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文云是天津青年京剧团的老旦演员,也是全国戏迷心中最爱的、最牵挂的一位京剧演员,中老年戏迷都喜欢叫她“兰子”,而青年戏迷都亲切地称她为“兰大姑”

1987年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奖赛由中央电视台向全国现场直播,天津报送的《望儿楼》(片断)响起了锣鼓与胡琴,当四位宫女引出“窦太真”时,剧场和屏幕前的观众并没显出多么激动,而当这位小老旦引吭高歌了第一句唱腔后,台底下一下子炸开了锅,掌声、喝采声一齐迸发,几乎能顶破房盖儿!人们纷纷议论:“哎呀,太像李多奎啦!”“不错,女老旦能唱出多爷这味儿的,还真不多见。难得难得!……

赵葆秀的想当年(兰文云与赵葆秀)(1)

袁世海先生更是高兴地连声说道:“真不错,真不错,颇有李多爷的范儿”

这折戏演下来,评委们不约而同地为这位23岁的姑娘打了最高分,使她在老旦组里拿了冠军。

兰文云出生在天津,自小就喜欢听京剧,尤其是喜欢听老旦唱腔,《红灯记》中李奶奶、《沙家洪》中沙奶奶的唱段,没用人教,她就全听会了。家长本来就是戏迷。看到自己的爱女天份如此好,也想干脆让她吃碗戏饭。就这样,爸爸领着女儿试探性地到了天津市戏曲学校,岂知人家当年不招新生。怎么办?成不成让老师们先听听,然后再做决定。没成想,当一位琴师一连为小文云伴奏了几段之后,老师们喜出望外,破例收下了这个插班生。

进入天津戏曲学校后和天津的另一个老旦成为了同班同学,她就是孙丽英,本来在兰文云没有进这个班以前孙丽英一直都是第一名,后来兰文云就后来者居上了。

毕业后经过三年进修,她随同班同学一起成了天津市青年京剧团的演员。

在这个小字辈儿剧团第一次公开向津门观众“亮相”的演出中,兰文云在《四郎探母》中扮演的佘太君令戏迷们大吃一惊!那“一见娇儿泪满腮”的声腔,唱者酣畅淋漓,听者如痴如醉,“兰文云”三字儿很快就传开了。从那时起,无论她演什么戏,只要一出场,必有“碰头好儿”,俗话说这叫“唱红了”。

赵葆秀的想当年(兰文云与赵葆秀)(2)

张君秋先生看了她的演出后,认定她大有可为,于是动议请当年为李多奎先生伴奏的著名琴师周文贵先生亲授她“多派”剧目(周先生和多爷也是师兄弟)。那是1986年夏天,当时派人去北京接周先生,老人在听了介绍后将信将疑,他不敢相信一个刚20出头的闺女家会唱出深沉凝重的老太太味儿来。

他说:“这么着吧,我跟您去趟天津,如果这孩子果然像您说的那么好,我就教她;反过来说,如果我听着不行,那我就打道回府!”就这样,周先生到了天津。下了车之后立即亲自操琴让小兰子唱了《遇皇后》、《钓金龟》等唱段。

听完后老人笑了:“虽说小节骨眼儿还有毛病,但是意思对,真没想到!”当人笑问周先生“还打道回府不?”老人说:“不但不走了,还得把老伴儿接来!”

当年初冬,兰文云正式拜周文贵先生为师,经过周先生的悉心传授“心有灵犀”的兰文云豁然开朗,如入仙境,很快便领悟了“多派”艺术的真谛所在。

兰文云她的演唱字正腔圆,韵味醇厚,行腔老道,神完气足,尤其可贵的是她那“嗖音”,运用得当。而后兰文云又参加了1994年的梅兰芳金奖大赛,演了两出在那时的冷戏:《目莲救母》和五鬼捉刘氏,在《五鬼抓刘氏》中,她不仅有繁难的唱工,还有“抢背”、“甩发”、“跪磋步”和水袖等技巧的发挥。简直就是老旦里面的金钱豹!“夺得金奖!

赵葆秀的想当年(兰文云与赵葆秀)(3)

在上海“京津沪京剧名家折子戏专场”,兰子演出的是《游六殿》,这是一出唱功戏,当然听的是唱,当她一出场背对观众在酆都城上唱导板时,一开口就是一个炸雷,一个碰头好,然后回龙、慢板,这段成套的长达13分钟的唱段唱得荡气回肠、字字珠玑、韵味醇厚,听的人是过足了戏瘾。几乎是一句一个好,喝彩声的声浪排山倒海、山呼海啸。

谢幕时,蓝文云在观众的经久不息的掌声中欲罢不能,只能加唱了《钓金龟》和《打龙袍》回馈给热爱她的观众。

赵葆秀的想当年(兰文云与赵葆秀)(4)

其后九几年的音配像工程中,兰文云包揽了所有的李多爷的音配像。

后来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她离开了舞台,不管怎样,兰文云的离开对于京剧绝对是一大损失。

有爱兰子的老戏迷赋诗赞她:啼声初试世人惊, 多爷遗风有传承. 众口皆碑游六殿, 遇后龙袍属伊能. 酣畅淋漓称绝艺, 蚊虫岂能撼苍松。

对于赵葆秀,支持和喜爱赵葆秀的粉丝们,赞赵葆秀是真正的艺术家!是老旦里的梅兰芳!认为她的八珍汤、钓金龟、风雨同仁堂等戏,每一部戏,都唱地精典,人物刻划栩栩如生,唱念作,己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称她不愧为老旦榜首。

赵葆秀的想当年(兰文云与赵葆秀)(5)

在北京、上海、天津的老戏迷中有这样一句评价:“内行听兰;外行听赵。”有老观众不客气地指出,赵葆秀在《李逵探母》的一个哭头,赵老师唱得不对。见母时那段反西皮, 这个哭头赵老师唱成了"只说母子难相啊(大锣五击头)难相见", 这是错的.,大锣五击头之后应当直接唱"见"字。

赵葆秀的想当年(兰文云与赵葆秀)(6)

也有观众评价,赵葆秀的老旦,只能说是大嗓青衣。大家看一看红灯记中李奶奶,杨门女将中佘太君就知道了,高玉倩本正宗青衣,唱李奶奶,只能用大嗓!与李多奎李派不是一码事!在文革时期的样板戏里,只能是特殊时期特殊处理,样板戏中出现“高大全”不难理解。但放在京剧的历史长河中来考量“大嗓青衣”的行腔是绝对行不通的。

老戏迷们说,听老旦戏,还是得听李鸣岩老师,兰文云的,天津的李宏也行,像赵葆秀、袁慧琴、胡璇,还有个郭瑶瑶基本都是“大嗓青衣”。

从师承上综合来看,李鸣岩、兰文云、王梦云的李派艺术更纯粹,赵葆秀、袁慧琴改革创新较多,观众认可度低。从老旦的声腔和表演特色上来讲,李鸣岩、兰文云、王梦云更像老旦,赵葆秀、袁慧琴更像老青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