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齿象:下巴带铲子的大象

体型硕大的大象(下巴带铲子的大象)(1)

图注:铲齿象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我们熟悉的大象长有标志性的长牙,这对长牙其实是大象的上门齿特化而成的。在史前大象家族中,有一种名叫铲齿象的成员,它的上门齿并不发达,下门齿倒是变宽变大形成一对大铲子,这让它成为最奇特的古象。

体型硕大的大象(下巴带铲子的大象)(2)

图注:铲齿象复原模型,其下巴非常独特,图片来自网络

铲齿象的个头较大,体积与今天的大象差不多,其体长约5米,高约3米,体重约3吨。铲齿象整体上继承了大象的外形,其身体粗壮,四肢长而有力,身后长有一个细细的尾巴。铲齿象的皮肤上没有毛发,因此其皮肤与今天的大象差不多。

体型硕大的大象(下巴带铲子的大象)(3)

图注:铲齿象头部复原,作者:Vladimir Nikolov

体型硕大的大象(下巴带铲子的大象)(4)

图注:由阿赖老师制作的铲齿象复原雕像,很好表现了铲齿的特征,拍摄:江泓

体型硕大的大象(下巴带铲子的大象)(5)

图注:阿赖老师制作的铲齿象复原雕像,拍摄:江泓

铲齿象最特别的地方就是它的脑袋。与今天的大象相比,铲齿象的脑袋明显要长很多。在铲齿象脑袋前面长有一个长而灵活的鼻子,不过鼻子的长度无法与常见大象的鼻子相比。在铲齿象鼻子的两侧是一对短小的象牙,如果放在今天一定是发育不良。与头骨相比,铲齿象的下颌长而厚实,其一对下门齿向外扩大呈铲状,这也正是其得名的原因。

体型硕大的大象(下巴带铲子的大象)(6)

图注:铲齿象的早期复原图,将它们比作河马一样的动物,图片来自网络

铲齿象下颌上如同铲子一样的下门齿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呢?曾任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馆长的著名古生物学家奥斯本在1932年的研究中认为铲齿象的下门齿是用来铲起水草的,如此看来铲齿象会像今天的河马一样大部分时间呆在水里。奥斯本的观点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成为铲齿象下门齿用途的最佳解释。随着之后对于铲齿象化石的研究,古生物学家发现其臼齿存在着明显的磨损,而吃柔软的水草是不会造成臼齿如此磨损的。从铲齿象的四肢看,其长度适于在陆地上行走,如果是长期生活在水中,四肢势必会变短。最新的观点认为铲齿象主要吃树叶,它们还会用下门齿剥树皮吃。

体型硕大的大象(下巴带铲子的大象)(7)

图注:铲齿象复原图,图片来自网络

铲齿象生存于距今1600至1000万年前的中新世时期,它的化石在东欧和亚洲被大量发现,在非洲发现过零星的化石。目前铲齿象属内有四个有效种,分别是:P. danovi、P. grangeri、P. beliajevae、P. tongxinensis 。在中国的甘肃省,古生物学家发现了大量的铲齿象化石,说明这里曾经是铲齿象集中分布的地区。曾经生活在中国的铲齿象与许多古兽生活在一起,其中包括有以植物为食的奇角犀、爪兽、安琪马,还有以肉为食的半熊、半犬、中鬣狗等。除了上面提到的古兽,铲齿象还曾经与其他古象生存在一起,它们之间出现过激烈的竞争。

体型硕大的大象(下巴带铲子的大象)(8)

图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的铲齿象化石,左侧是大唇犀,右侧是库班猪、三趾马,拍摄:江泓

体型硕大的大象(下巴带铲子的大象)(9)

图注:上海自然博物馆中的铲齿象头骨化石,摄影:江泓

铲齿象化石的发现说明至少在1000多万年前,甘肃省还覆盖着大片的森林。后来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冷,亚洲内陆开始变得干燥少雨,森林开始萎缩,这最终造成了包括铲齿象在内的许多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


参考资料:

1.Lambert, W.D. (1992). "The feeding habits of the shovel-tusked gomphotheres: evidence from tusk wear patterns." Paleobiology, 18(2): 132-147.

2.Semprebon, G., Tao, D., Hasjanova, J., Solounias, N. 2016. An examination of the dietary habits of Platybelodon grangeri from the Linxia Basin of China: Evidence from dental microwear of molar teeth and tusks. Palaeogr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doi: 10.1016.j.palaeo.2016.06.0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