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 柳永伫倚危楼风细细,,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古诗《蝶恋花》?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蝶恋花》(自古蝶恋花出好诗)

古诗《蝶恋花》

《蝶恋花·伫倚危楼风细细》

——宋代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

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

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译文】我长时间倚靠在高楼的栏杆上,微风拂面一丝丝一细细,望不尽的春日离愁,沮丧忧愁从遥远无边的天际升起。碧绿的草色,飘忽缭绕的云霭雾气掩映在落日余晖里,默默无言谁理解我靠在栏杆上的心情。打算把放荡不羁的心情给灌醉,举杯高歌,勉强欢笑反而觉得毫无意味。我日渐消瘦下去却始终不感到懊悔,宁愿为她消瘦得精神萎靡神色憔悴。

【作者简介】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著名婉约派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仁宗景佑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依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他的一生大概是“一生负气成今日,四海无人对夕阳。”吧。

柳永早年间出生于官宦之家,虽然算不上有多权贵,但却可以给他提供稳定的学习环境。和很多古代读书人一样,这一时期的柳永有着一腔雄心壮志,想要将来将一生所学卖与帝王家。公元1002年,18岁的柳永本打算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如果当时他坚持了这一打算,或许他会早早地踏上自己梦寐以求的仕途。奈何在赴京途中,柳永先后路过杭州、苏州、扬州,这些地方山清水秀、灯红酒绿的生活,让这位初出茅庐的才子再难挪得动脚。这一停留就是六年,直到公元1008年他才到了京城,开始着手自己的第一次科举考试。当时的柳永恃才傲物,面对科举考试不仅没有任何忐忑,相反还有着“定然魁甲登高第”的自负。不过世事如书,踌躇满志的柳永也没料到自己竟然会落榜。对于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满怀失望和愤懑,于是他便提笔写下了那首《鹤冲天·黄金榜上》,其中有两句“忍把浮名,换了浅吟低唱”,可以说写得傲气十足。

当时他只是随手写来发发牢骚,也没想过这首词会给他带来什么,直到第二次他参加科举考试。本来他的名字是在榜上,只是古代科举高中的名单最后都要交到皇帝手中过目,皇帝看到榜单上的柳永之名,不由便想起他的《鹤冲天·黄金榜上》,于是便专门划去了他的名字,还说“且去浅吟低唱,何要浮名!”这也直接断绝了柳永的科举致仕之路,之后他连续又参加了两次科举考试,但被皇帝点过名又有哪个官员敢将他的名字置于榜上,所以都无奈落榜。

此后的柳永便只能四处浪迹,辗转于烟花巷陌,直到公元1034年,朝廷特开恩科,放宽了录取尺度,这才让柳永终于高中进士。虽然当时的柳永已经年近50,但好歹也算是步入了仕途。年少时的一腔雄心壮志基本已然消磨得差不多,但柳永依旧还是希望能够有所建树,面临坎坷的仕途,他便前往拜访当时的宰相晏殊。

晏殊擅写情词,柳永亦然,所以柳永当时是想着彼此之间或许能惺惺相惜,那么自己的仕途也将有所转机。谁料见到了晏殊,对方却告诉他“殊虽作曲子,不曾道‘彩线慵拈伴伊坐’。”意思就是我虽然也写情词,但还写不出“彩线慵拈伴伊坐”这般艳俗之作。其实就是告诉柳永:我看不上你,我们不是一路人。柳永听完便立即告退,未曾再多说什么。那么晏殊口中的“彩线慵拈伴伊坐”这首词全词到底说了什么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走进这首词。

《定风波》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早知恁么。悔当初、不把雕鞍锁。向鸡窗、只与蛮笺象管,拘束教吟课。镇相随,莫抛躲。针线闲拈伴伊坐。和我,免使年少、光阴虚过。

这其实是一首代言体的词,词人是以思妇的口吻诉说内心的痛苦,字里行间其实写的是词人对于身处烟花巷陌的歌女们的深切怜惜。柳永这首词写得颇具民歌风味,大胆直接,将女子的相思离愁情态描写得活灵活现,让人读之眼前似乎便浮现出一位痴痴等待情郎的女子形象。只是他所用话语多为俚俗之语,并没有当时文人推崇的那种蕴藉典雅。这也是晏殊之所以看不上这首词的原因。因为和当时士大夫阶层的主流艺术方向不同,所以不被认可。

【赏析】这首诗抒发了漂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和同怀念意中人的缠绵情思。上片写登高望远所引起的无尽离愁,以迷离的景物描写渲染出凄楚悲凉的气氛;下片写主人公为消释离愁决意痛饮狂歌,但强颜为欢终觉无味,最后以健笔写柔情,自誓甘愿为思念伊人而日渐消瘦憔悴。全词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表现了主人公坚毅的性格与执着的态度,成功地刻画了一个思念远方亲人的女性的形象。

关注我,更多好诗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