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4月,侵华日军为打通大陆交通线,发动了中原战役,大举向河南腹地进攻。大片河山沦于敌手,中原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为解救生活在日寇铁蹄下的中原人民,是年8月,彭雪枫奉中央军委和新四军军部之命,率4师主力部队于泗洪县誓师出征。在誓师大会上,彭雪枫作了感人心魄的动员讲话。他说:

“3年前,我们忍痛撤出了豫皖苏路西根据地。从撤出路西那天起,我们就发誓一定要把它收回。君子报仇三年不晚,现在三年时间到了。我们是豫皖苏人民的子弟兵,豫皖苏是我们的家乡,那里有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室子女,我们的兄弟姐妹。3年来,我们日夜盼望着能早日收复失去的根据地。我们终于盼来了这一天。我们一定要把日本鬼子和敌伪军消灭掉。为了路西倚门东望的父老乡亲,我们就是战死疆场,也心甘情愿。”

8月下旬,彭雪枫部越过津浦路,初战小朱庄,大捷。接着,横扫路西地区,夺取了肖县、永城和宿县等城镇,解放了200多万人口。

9月10日,再战八里庄,节节胜利。11日清晨,当警卫员匆匆跑到指挥所,报告敌人已突围逃跑时,极度疲倦正准备睡一会儿的彭雪枫,决定亲自指挥最后的战斗。他登上南门围墙,居高临下……一颗流弹飞过来,正中心脏。彭雪枫还没来得及哼一声,就永远地倒下了。

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彭雪枫,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杰出指挥员、军事家,一位集文人雅士的多情善感、金戈铁马的军人气质于一身的将领,与张爱萍一起被后人誉为血火双雄。

彭湃与彭雪枫(继任者和部下均上将)(1)

毛泽东、朱德对其评价:“中华民族英雄,共产党人好榜样!”

彭雪枫原为彭德怀红三军团的著名战将,参加过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抗日战争爆发时彭雪枫任八路军总部少将参谋处处长兼驻晋办事处主任,负责争取阎锡山抗日的统战工作。后又另负重任,以一己之力,白手起家,创建了新四军第四师。

新四军重建后,一共下辖七个师,九万多人。这七个师的师长分别为粟裕、张云逸、黄克诚……。彭雪枫任四师师长兼政委。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一代名将提前陨落,不过他留下来许多令人崇敬的事迹,和无比传奇的故事,让人神往。

彭雪枫,1907年出生于河南镇平,学名修道,生长在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勤奋而好学。在求学的路上,彭雪枫历经坎坷,成长的历程,也是辗转波折。然而,也正是这些艰难险阻,练就了彭雪枫坚韧不拔的品质和百折不挠的意志,成就了他后来文武全才的名将之路。

先简单地感受下彭雪枫求学之路的坎坷。

1912年,幼年彭雪枫随祖父彭如澜读书识字,后在伯父彭延庆办的私塾为富家子弟伴读。

1921年,14岁的彭雪枫投奔在天津教书的伯父,考入天津南开中学,后因彭延庆家境困难,复辍学。

从此,彭雪枫走上了辗转波折的求学之路,或因经济原因、或因关系原因和其他原因,多次转学,仅中学就历经西北军军官子弟学校、北京育德中学、北京汇文中学、北京今是中学等。

育德中学期间,在爱国进步教师的影响下,彭雪枫如饥似渴地阅读《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独秀文存》等进步书刊。“五卅惨案”发生后,开始参加革命工作,组织同学与校方进行斗争,取得胜利,建立了育德中学学生自治会,被选为会长。

1925年6月,彭雪枫在育德中学入团,1926年10月在汇文中学入党。

1927年4月,党早期历史上最惨痛的事件发生了,李大钊被捕,英勇就义。京津地区陷入前所未有的白色恐怖中,彭雪枫被迫离开今是中学。

1927年6月,彭雪枫考入开封训政学院专修班学习。1928年,彭雪枫考中北京民国大学,因经济困难未能入学。

四处奔波的求学期间,彭雪枫的革命工作也没间断,辗转往来于天津、开封等地,从事党的地下工作。

不过,位学校的求学之路就此结束,彭雪枫转入革命战争这个更大的求知求学路上。

1929年,彭雪枫被派往烟台,协助胶东王刘珍年的二十一师做军运工作,帮助刘进行治军整武、提高部队战斗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迫于蒋介石的压力,半年后,彭雪枫被当局戴上“不稳分子”帽子赶出部队。

年底,彭雪枫又以小学国文教员身份在福山县(现烟台福山区)做农运工作,不过,仅20天后又被当地土豪劣绅赶走。之后,到上海在中央军委机关工作。

1930年5月,中央军委派彭雪枫到湘鄂赣革命根据地工作,任红五军第五纵队第三大队政委。 6月,红五军扩编为红三军团,彭德怀任军团长。至此,彭雪枫开启了在新四军之前,红三军团的著名战将生涯。

期间的壮举和战绩不胜枚举,参加了第一次攻占长沙的战斗,粉碎了红八军二师师长郭炳生的率部叛变投敌行为,参加了第三、四、五次反围剿,二万五千里长征,组织土成岭战役,两次率军攻占娄山关,直取遵义城,横渡金沙江,飞越大渡河,进军天全城,穿越大草原……

抗日战争爆发后,彭雪枫南下河南确山。1938年,彭雪枫拉起了一支队伍,新四军游击支队。皖南事变后,以这支部队为主体改编为新四军第4师,彭雪枫任师长兼政委。刚开始只有几十个人的队伍,在彭雪枫的带领下,不断发展壮大,到第4师成立,已经拥有一万多人。

新四军期间的彭雪枫一样战功赫赫,1938年至1944年,率新四军第4师进行了大小战斗3760次,累计歼敌4万8千余人;组建骑兵团,并在洪泽湖地区取得了著名的淮北反“扫荡”作战的胜利;取得敌我伤亡比例5∶1的辉煌胜利。

举几个战例来感受下彭雪枫气势如虹的战场生涯。

1935年2月,红军部队在扎西地区缩编,红5师编为红13团,彭雪枫任团长。19日,红军回师遵义,在二郎滩二渡赤水河。13团为先头部队,架设浮桥强渡,将敌击溃,保证了大军安全渡江。同月25日拂晓,13团攻占桐梓城。当天,彭雪枫接受夺取娄山关任务。率领13团先于主力部队两日,向娄山关急进。经激战,是日午后5时攻占娄山关的制高点——点金山,晚8时攻占娄山关。

1943年3月17日夜,彭雪枫率部参加山子头自卫反击战,是役大获全胜,活捉苏鲁战区副司令长官、江苏省主席韩德勤,击毙顽军头目王光夏及独立第6旅旅长李仲寰;同月29日,陈毅、张茜到半城;同月30日,为争取韩德勤共同抗日,与陈毅共同对韩德勤进行了有理、有利、有节的面对面斗争,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处理了韩德勤事件,将韩礼送出境。

在军事方面,彭雪枫战功赫赫;在教育和文化方面,也一样硕果累累。

早在1937年,任新四军游击支队司令员时,彭雪枫有感于年少时求学坎坷,和曾经担任红军大学政委的经历,审时度势,决心创办一所随营学校。

1938年11月26日,在河南杞县傅集成立新四军游击支队随营学校,彭雪枫亲自兼任校长,该校为南京陆军指挥学院的前身。

在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夹攻下,随营学校坚持边打仗边办学,边生产边办学。仗打到哪里,学校就办到哪里,树荫下、打谷场、空闲农舍、祠堂寺庙,都成为学员学习的课堂,被人们形象地称为“马背学校”。

随营学校在短暂的办学实践中,积极为抗战前线培养人才,积蓄革命力量,为新四军建设和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宝贵的人才支持。

1938年9月29日,彭雪枫创立《拂晓报》,并在该报发表以革命为主题和战术指导的文章60余篇,为革命斗争提供了精神力量。

1946年夏,《拂晓报》出至1000期后,根据中共中央决定,改名为《雪枫报》,以纪念彭雪枫同志。

我军将领中,很难再找出一个像彭雪枫这样铁骨铮铮、却又柔情似水,集文人雅士的多情善感和金戈铁马的军人气质于一身的将领了。

对敌人,彭雪枫敢打敢拼;对自己的战友和上级,彭雪枫一样坚持原则,不言妥协。我军将领中,难搭班子的不多,彭雪枫算一个;敢和毛主席拍桌子的更少,彭雪枫也算一个。

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回顾那薪火相传的往事。

1930年8月,彭德怀任总指挥的红三军团与毛泽东、朱德率领的红一军团胜利会师,组建成了红一方面军。

开始的时候,林彪为红一军团军团长,聂荣臻为军团政委。所以,红一军团也被为“林聂军团”。而彭德怀为红三军团军团长,杨尚昆为军团政委。所以,红三军团也被称为“彭杨军团”。

彭雪枫进入军事领域的时间并不长,但他天赋异禀,很快在我军队伍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一名著名的军事指挥员。进入红三军团后,彭雪枫进步神速,以至红三军团后来被称为“彭彭军团”,也称“大彭小彭军团”,大彭是指彭德怀,小彭就是指彭雪枫。

1935年7月,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后,部队番号几经波折。先是把红三军团改为红3军,在9月俄界会议上,红3军又整编为陕甘支队,下辖3个纵队。其中第2纵队以红3军为基础建立。到了11月,中央又决定恢复红一方面军番号。

在恢复番号时,因种种原因,彭德怀主动提出将原红三军团列入红一军团序列。

这样,红三军团的番号算是消失了。

林彪仍为红一军团军团长,政委仍是聂荣臻。军团下辖3个师,1师师长陈赓;2师师长刘亚楼;原红三军团的部队编为红4师,师长陈光,政治委员彭雪枫。

这么一来,红三军团的一些指挥员思想上不太接受了。

毛泽东于是专门找了红4师政治委员彭雪枫谈话,了解情况。

彭雪枫生性耿直,直言不讳:“部队整编,恢复了一军团编制,撤消了三军团番号,把三军团编为一军团的一个师——红四师。这样原来三军团的干部、战士就难免产生情绪了,为什么把三军团缩编为一军团的一个师呢?三军团编成一个师后,原有的干部都用不完,为什么领导干部还要从一军团派过来呢?”

毛泽东一向注重队伍的团结性,听了彭雪枫的话,很不高兴,拍了一下案桌,语气很激动:“这是山头主义!完全的山头主义!”

彭雪枫也拍了案桌一下,站了起来,大声说:“只有山头,却不存在主义!”

哟嗬,毛泽东没料到一向儒雅的彭雪枫会有这种反应,愣了一下,缓和了口气:“那你给我说说你这只有山头没有主义的宏论,我洗耳恭听。”

彭雪枫略加整理了一下思路:“你在秋收起义后带领队伍上了井冈山,开辟了第一个革命根据地,这不是我们党的第一个山头吗?

以后我们党和红军发动了上百次武装起义,在全国建立了大大小小的根据地,不就形成了一个个山头吗?

我们合成一个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山头。为了推翻压迫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富强,为了最终推翻反动统治和帝国主义!

但就我们各个根据地而言,却只有‘山头’而没有‘主义’,它们都只是革命队伍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外在分开而内里相连,就算单位、部门之间有点利益之争,不过是单位主义、部门主义,不应该扣上“山头主义”的大帽子。”

听听,这理论功底,平时没少钻研。

毛泽东有所感触,边听边点头:“你讲得很有道理,有些问题我需要想一想,再考虑考虑,你回去好好工作吧。”

之前因阻止郭炳生叛逃事件,毛泽东对彭雪枫就印象很深,赞誉有加:“彭雪枫一身都是胆,是赵子龙式的虎胆英雄。”经历这件事后,对彭雪枫的了解又加深了许多,更加视之为忠直爱将。

彭雪枫刚毅的一面令人敬佩,柔情的一面也是令人向往。

斗转星移,物是人非,许多话题都已成为古老的故事,不变的是人世间的悲欢离合。读《彭雪枫家书》就有这种感觉。

《彭雪枫家书》,为林颖编撰,前言中说,在和彭雪枫相识后的短短3年里,彭为她写了80多封信。

信中那些文笔流畅、细腻婉约的语言,凸显出30年代新潮派文人的风格。信的内容,充满了对人生的抱负和为理想而献身的豪情。同时,流溢于笔端的是军旅男儿对年轻妻子的缠绵悱恻的恋情……

彭雪枫与林颖,这对在淮北抗日烽火中相识、相恋的恩爱夫妻,只度过了长相思、短相聚的短短3年,却用忠诚、理解、互敬、互助,对爱情的涵义作了最好的注解。今天读来,仍让人为之怦然心动。

彭湃与彭雪枫(继任者和部下均上将)(2)

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爱,一如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党

1941年的金秋,洪泽湖面波光粼粼,几株垂柳在黄昏夕照中随风曼舞,四周寂无人声,这是喧嚣的战场中一块平静处所。

湖边,一对青年男女正在漫步轻谈,这是彭雪枫与林颖的第一次约会。

林颖,原名周裕群,后改为周玉琼,为工作需要改名林颖,后沿用。湖北襄樊人,时任淮宝县(后洪泽县,现淮安市洪泽区)妇女部长。出身于樊城磁器街的钱庄大户人家, 从小性格活泼、倔强,富有奋斗精神,家人称其为具有男子气度的女子,现代人的话应该就是女汉子了。

1939年3月,当时林颖初中还没读完,但已经是党的骨干分子了。眉清目秀的她精干伶俐,很是讨人喜欢,家里早早为她找好了结婚对象。

在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林颖决心跳出旧式家庭,摆脱包办婚姻,做新时代的女性。武汉失守后,她先在国统区从事救亡活动,随后奔赴豫皖苏抗日根据地,从事地方妇女工作。

在此,她与彭雪枫相识、相爱、相知。

彭雪枫是一个感情十分丰富的人。他挚爱自己的妻子,热爱自己的党,热爱从事的革命事业。他希望妻子与自己相亲相知,为革命事业共同奋斗。

婚后不久,林颖的生日到了,彭雪枫挑选了一份别致的礼物——《斯大林传》,他在扉页上题词:“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爱,一如我们忠诚坦白之对于党。”书信中,他深切地指出:“我所期望的殷(颖),是热爱她的爱人,而同时更热爱着党。”

“林与枫应保持着党的正风和浩然之气,要在政治家的风度上表示共产党人之伟大。”

“我们永远和谐地为革命事业奋斗!”……

深深关爱、殷切期望,均凝聚于其中。

新婚才3天,他们就匆匆分别,回到了各自的战斗岗位。结婚3月,两人相聚还不到一个星期。

共产党员家还是要的,然而“家如夜月圆时少,人似流云散处多”。在那战火纷飞的年代,离别是那么频繁,相聚又是那么短暂。

我们是愈久愈了解,情爱愈浓厚

认识之初,彭雪枫就抱定“我应当坦白地暴露我的一切,而尽可能地做到不求掩盖”的态度,他请求林颖不要“情人眼里出西施”,诚恳地要求她:“你必须还要了解我的另一面,急躁、激动,工作方法上之不够老练,对人对物有时过于尖锐,使人难堪,对干部有时态度过于严肃,加上某些场合下地不耐烦,使人拘束,涵养不到家,这一切都是我自己实行自我批判自我斗争,而同时请求你在更接近更了解地情况下帮助我去纠正的。”

并冷静地分析对方:“对于你,聪明、豪爽、忠诚、多情、不怕危险困难而忠于党,这是好的一面,优良的一面。可是在另外的一面,高傲、虚荣心,——像你所说的,再加上还欠切实,正是你的缺点,却需要你来克服的。”

随着了解的加深,他们之间的感情也加深。然而,林颖当时内心很矛盾。一方面,她为能有彭雪枫这样的人作革命伴侣而感到欣喜;另一方面,她又担心和一位负责同志结婚,会影响个人事业的发展,这在她是十分痛苦的。因为她是求自强自立才走出家庭,准备干一番事业的。

“你对我的生活经历不了解……”林颖心事重重地说。

“我出生在湖北一个资本家的家庭,从小受到家庭生活环境的熏陶。12岁那年,父亲患病离开了人世,母亲承担着家务,供我上学读书。

在初中读书时,我阅读了巴金的《家》和邹韬奋主编的《抗战》三日刊等书籍,受教育颇深,便大胆地走向街头演戏宣传抗日,揭露日本鬼子的罪行,差点被鬼子的飞机炸伤。

母亲不放心,便把我关到了乡下,叫我找一个有钱的少爷早日结婚,好好过小日子。可我不愿意过碌碌无为的生活,我有爱好,有追求,我要救国救民。

于是,我偷着跑到了学友家中,后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了钱俊瑞领导的文化工作委员会第二文化队。这个队解散后,我奔赴竹沟新四军留守处。

不久,我和几位男青年奉命来到了你的身边,在敌后斗争中锻炼成长。两年来,有个同志多次向我表示了爱情,我既没有答应他,也没有坚决拒绝他,仍然保持着同志关系。

这次刘主任找我谈话时,我就很矛盾。就我自己而言,我爱你的品质和才能,可我担心和你结婚会影响我个人的发展,并害怕人们对我过分挑剔。”

听完林颖的诉说后,彭雪枫愈加喜欢上了她的坦率和真诚,便淡淡一笑道:“裕群,为了实现革命共同的目标,我们结为终身伴侣,我会尊重你的独立人格的,你放心吧。

今后你应该对追求过你的同志,保持着同志的友谊,这样人家会谅解你的。我在一封信中说过:特别是那些对你有了成见的人,在他们一闻风声之后,必有一番冷言冷语,一定的。比如什么首长路线,诸如此类,你必须格外冷静,特别慎重,不动声色,若无事然。即使是我,难道就保证无人说闲话吗?

不会的,我已经准备着以不变应万变了!凡是这样的事,首先还是决定于自己,像瑞龙同志所说的,忍耐些吧,一个风潮之后,会逐渐平息的。注意我们的态度,我们的语言,我们的待人接物。”

说完,彭雪枫又像记起什么似的,以一种坚定的语气说道:“1936年秋,我赴太原做阎锡山、赵戴文的统战工作,临别时,毛主席叮嘱我一句话:‘对人诚恳是不会失败的!’今后,让我们牢记这句话吧!”

别离是一件苦事,为了工作而又不得不别离。在聚少离多的日子里,书信成了他们交流感情的唯一工具。多少个月色如洗的深夜,当人们沉入梦乡之际,彭雪枫却在油灯下伏案疾书,将无限思念与牵挂倾注于笔端:

“最急人的是久不接你的信,最恼人的是看不见你的长信!”

“我们是愈久愈了解,愈了解愈敬佩,愈敬佩情爱愈浓厚。”

“我不能把自己的爱人视之为完美无庇的天仙,然而我是与时俱增地在爱着你的!”

……

心声的独白,真情的倾诉,动人心弦。短短3年时间,彭雪枫就写了87封家书,句句含情,字字是爱。

彭湃与彭雪枫(继任者和部下均上将)(3)

我们应互相采取一种严师益友爱侣的态度

彭雪枫是位能征善战的革命军人,他对自己的要求一向很严,对朋友、亲人也不例外。

彭雪枫在婚前给林颖的一封信中,直接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决心是果断的具体表现,我俩应为我们的前途庆幸!方式虽由于‘介绍’,然而‘爱’乃是由同志关系、政治条件、工作利益、双方前途,特别是性格与品质、相互印象等复杂因素而自然促成的,而逐渐浓厚起来的。

尤其是在击破困难、排除波折之过程中而更会浓厚起来的。倘若‘轻易’而成,当不会事后回味之深长吧?比如我们的事业,要不经过艰难缔造的奋斗过程,那么巩固和壮大的程度当不如我们愿望的那样伟大吧。自然也同样有花前月下,然而已不是卿卿我我了,而是花前谈心,月下互勉,为了工作,为了事业,为了双方的前途!”

1943年7月29日,彭雪枫在另一封中写道:“我觉得夫妇之间,那种庸俗的低级的趣味主义的态度和习性,并不能维持夫妇关系良好友爱于长久,而应相互采取一种严师益友爱侣的态度与习惯,方能保持永恒。”

彭湃与彭雪枫(继任者和部下均上将)(4)

彭雪枫那倡导革命的同时又洋溢着无限深情的笔墨,使富有革命热情和理想的林颖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彭雪枫不仅是她足可崇敬的一师之长,更是她足以信赖的良师益友和终身伴侣。

彭雪枫是一位博学多闻、妙笔生花的文才,更是一位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将才,一位侠骨柔肠的英雄。

英雄也有败走麦城的时候。回忆起彭雪枫的牺牲,张爱萍总是很感慨:“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彭雪枫就是这样的人。我们分手时他说,路西根据地,失之我手,还要复之我手。他真厉害!”

英雄也会失败,但他们决不回避失败,决不回避责任。张爱萍欣赏的正是彭雪枫的这种气概。在开头提及的誓师大会上,彭雪枫就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彭雪枫牺牲在他打回路西的战斗中……豫皖苏真是他的宿命!

在距离2位文武兼才的将领分别不到2个月后,在他们用“为党珍重!”这样沉重的寄托话语道别不久后,一颗流弹……彭雪枫倒在了他未尽的英雄路上。

4天后,张爱萍接令回皖东北,接过英雄的大旗,接替彭雪枫任4师师长,另一位开国上将韦国清任副师长。用张爱萍的话说:“我为他们而活。”

彭雪枫在当地的影响太大了,为了不影响部队的士气,也为了保护身怀六甲的彭的妻子林颖,华中局决定密不发丧。为了能使林颖安心生下他们唯一的结晶,张爱萍仍以彭的名义给她发了几封电报告安。张爱萍回忆:“写信会暴露字迹的。”

1944年12月,孩子平安出生,满月后彭雪枫出殡。这时林颖才知道,丈夫已牺牲近半年了。林颖怎么也不能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当她在4师政委邓子恢的陪同下来到彭雪枫的灵堂时,顿感天旋地转,昏倒在地。过了一会儿,她缓缓苏醒过来,望着灵台上彭雪枫的遗像,不禁悲从中来,猛扑上去,放声大哭:“雪枫,雪枫,你不该走……雪枫,雪枫,我再也见不到你了,小枫还没有看见过爸爸呢……”此情此景,令灵堂周围的人们无不动容。

令人宽慰的是,虎父无犬子,彭雪枫的儿子彭小枫颇具乃父将略之风,也立志从军,于1994年7月晋升为少将军衔,2002年7月晋升为中将军衔,2006年6月晋升为上将军衔。从某种意义上讲,弥补了父辈些许缺憾。

彭雪枫将军的牺牲让党中央领导人深感痛惜和悲伤,毛泽东接到彭雪枫牺牲的电报时,手中的钢笔滑落到地上,黯然垂泪:“小小的八里庄,竟然损我一员大将!”

1945年1月24日,彭雪枫的孩子出生满月后,中央办公厅和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部在《解放日报》上联合发出一则启事:

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同志,1944年9月间阵亡淮北前线。雪枫同志早年献身革命,艰险备尝。抗战后组织人民武装,于豫皖苏一带驱逐强敌,解放人民,创建淮北抗日民主解放区,功在国家。噩耗传来,同声哀悼!

随后,毛主席、朱老总、彭老总等率延安各界代表1000余人,在延安中央大礼堂沉痛追悼彭雪枫。

毛主席亲自撰写挽联:

二十年艰难事业,即将彻底完成,忍看功绩辉煌,英名永在,一世忠贞,是共产党人好榜样;千万里山河破碎,正待从头收拾,孰料血花飞溅,为国牺牲,满腔悲愤,为中华民族悼英雄。

毛主席还写了挽词:“雪枫同志在与敌人斗争中牺牲了,全民族和全党都悲痛这个损失。为了补偿这个损失,应该学习雪枫同志的英勇精神,更加努力扩大解放区,扩大八路军、新四军,促成联合政府和联合统帅部,使日本侵略者在有效的联合打击下早日被消灭,使独立民主的新中国早日实现。”

基本就在同时,7000多淮北军民把密置在濉河大木船上彭雪枫的灵柩恭迎到洪泽湖畔的半城镇大王庄,并于2月4日到6日举行了公祭。

2月7日,淮北各界16000余人在大雪飘扬中参加了彭雪枫的追悼大会和安葬仪式。

追悼会上,军民哭成一片。

灵柩经过地方,老百姓自发设案致祭。

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摆一张桌子,上面放着两样东西:一碗清水,一面明镜。

这是淮北人民的最高礼节,表示彭雪枫一生清如水,明如镜。

彭雪枫牺牲后,林颖将他生前写给自己的87封信件全部悉心保存着,这一封封凝结着彭雪枫丰富、炽烈、睿智情感的信件,伴随着她度过了追忆雪枫的每一个日日夜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