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场中的良知才是做人之道(以良知为底线去作为)(1)

一、

人生最好的底线是良知,如果失去了良知作为基础,再多的花样也只是虚伪卖弄的卑劣行径。

对于有良知的人,他所获取的所有优势对这个时代来说都是锦上添花,因为这样的人会做出更多有益于他人的事情,但是对于失去底线的人来说,拥有优势就是活脱脱的助纣为虐,比如说权利、知识等等,甚至对于失去底线的人来说,善良这个词都只是他们用来粉饰自己卑劣的手段。

《菜根谭》之中说:心地干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籍寇兵赍盗粮矣。

意思就是:只有心无杂念、心地纯净的人,才可以读书学习古人的哲理。否则看到古人的善行之后就偷偷模仿,以满足自己的私欲,听到古人的名言佳句就用来粉饰自己的过失,这样的行为就等于资助兵器给敌人,送粮食给盗贼。

知识的本质是为了服务于社会,如果被心术不正的人利用,就会成为危害社会的利器,这也应了那一句话,叫: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人在受教育的时候,文化是作为一种最纯正的观念,最主要的方式,但是文化绝对不是完全可以独立存在的个体,而是要以良知作为基础,辅助其存在,才能发挥正确作用的事物。

立场中的良知才是做人之道(以良知为底线去作为)(2)

有才能并非是真正的才能,德才兼备才是这个社会上真正需要的人才,所以良知显得尤为重要,它是防止一个人失去德行底线,用知识粉饰卑劣的主要根源。

如果一个人内心存在着良知,那么当他去追求名声、知识、势力等等都无可厚非,但是当一个人内心失去底线,他一旦获取了这些事物,反而会多了左膀右臂,导致他的邪恶更加猖狂。

庄子说:“伪骗欺诈,奸邪狡猾,言辞诡诈,坚白之辩,同异之谈等等权变多了,那么世俗的人只会被诡辩所迷惑,所以天下混混大乱,罪过就是在于喜欢智巧。”

那些失去良知的人一旦具备了智巧和权利之后,就会借助这些有利的优势为非作歹,而不明是非黑白的人,更会被这种诡辩所迷惑,一个时代的混乱或者世间某些个人的痛苦都是起于这种诡辩和迷惑的错误之中。

所以对于世间每一个人来说,都要以良知作为人生的基本底线,放下虚伪的行径,因为人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只有以德行为基础,并且经过长期沉淀而得到的事物,才会在生命中停留得更久。

如果只是通过虚伪做作的手段获得暂时的满足,这样虚无的结果,因为没有德行作为基础,不但不会产生好的影响,反而在自身利益损失的同时,伤害了世间的规则和身边的人。

立场中的良知才是做人之道(以良知为底线去作为)(3)

二、

守住自己的良知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更是对于这个时代负责,因为善恶皆有果,好的开始才会有一个好的结束。

而除此之外,对于外界要有明辨是非的重要能力,而不是被一些人伪善的表象轻易迷惑了心智,成为助纣为虐的帮凶。

就像那些不懂的抛开表象看本质,轻易地被表象迷惑,甚至奋力为那些表面吹捧出来的伪装而喝彩,这样的愚昧会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并且让这个时代更加黑白不分。

还记得小时候学过西门豹治邺的故事吗?

在魏文侯时期,西门豹任地方县令,他会见地方的长者,询问当地的治理情况,一番询问之下才知道,这个地方有一个非常让人痛心的事件,就是为河伯娶亲。

也就是由当地几个长老和几个巫婆故意制造的悲剧,他们每年向百姓收取赋税几百万钱,并且强抢百姓民女,并且将女子放入河中任其漂流,目的就是为了敛财。

西门豹听说之后,决心要惩治这一河伯娶亲的卑劣事件,于是就下令将那些巫婆和长老聚集起来,围观的百姓人有几千人。

西门豹在众目睽睽之下,将巫婆直接扔进河里,过了一会儿又将巫婆的几个弟子分别投入河中,这一番整治之后,以后再也没有人敢提河伯娶亲的故事了。

立场中的良知才是做人之道(以良知为底线去作为)(4)

组织河伯娶亲事件的长老以及巫婆,就是在丧失良知之后,利用百姓的愚昧以及自己拥有的权利和地位,编造河伯娶亲的事件,目的就是敛取钱财,在坑害百姓钱财的同时,不惜伤害他人性命。

最后庆幸的是,有西门豹这样一个明辨是非的县令,才得以纠正这一歪风邪气,在这个事件中,足以印证良知的重要性以及明辨是非的作用。

所以对于人生,要有以良知作为底线的觉醒和原则,更要有揭穿人性伪善的火眼金睛,否则就会被虚假的表象所遮掩,小到人生的痛苦,大到一个时代的祸乱,很多问题皆是因此而生。

所以,以良知为基础去作为,以具备鉴别虚伪的智慧去做事,更要有揭开虚伪的勇气时,才能为这个世界避开更多的伤害。

作者|国学书舍

品读国学智慧,感受古人文化,体悟不一样的世界,看见不一样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