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引用自头条百科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场,从1948年11月6日起至1949年1月两个月之间,共歼灭及改编国民党军队55.5万人。但是我军也遭受到重大伤亡,共损失了13.4万人,过程中经历了很多的恶战苦战。

这场史无前例的大决战,被冠之以“淮海”的名称,指的是淮安、淮阴和海州(连云港)。而真正的作战范围,已经远远超过这一区域,以“淮海战役”来为其命名,是否名副其实呢?

淮海战役哪年打的哪年结束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1)

淮海战役

最初的设想

在1948年初,针对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后,中共中央军委决定由粟裕率领一支大军,渡江南下,一方面牵制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另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减轻友军的压力。当时陈毅得知这一计划后,非常兴奋,认为这一举措可以彻底扭转战局,在开会回住所的路上,兴奋地写下一首诗:“五年胜利今可卜,稳渡长江遣粟郎。”

但是,就在中央军委紧急制定作战计划时,粟裕却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的意见。那就是先在华东一带寻找国民党军队主力,消灭其有生力量后,再进行渡江作战。

此时,我军在山东境内展开了反攻,济南战役打响,第二绥靖区司令王耀武,率领整编第96军12万人,派驻重兵把守济南。此时山东境内的国民党军队已经被荡清,济南已经成为了一座孤城。

粟裕采取了一套特殊的战略,派了40个团围困济南,却用了60个团在外围构筑防线。济南战役打得出乎意料的顺利,仅用了8天,就彻底拿下了这座易守难攻的城市。就是这60个团的人,整个战役期间在外围一仗未打,无不是心头痒痒,求战心切。粟裕及时关注到这一点,认为可以趁着这股劲,继续发动一场大战。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战略计划浮现在粟裕脑海中,那就是夺取淮安、淮阴、海州、宝应、高邮等城市,将山东解放区与苏北解放区连成一片。所以取两淮的“淮”字,与海州的“海”字,合并称为“淮海”,这次战役也被定名为“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哪年打的哪年结束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2)

粟裕

越打越大的战役

从战争的一开始,似乎就偏离了“淮海”的方向。国民党为了应对解放军的攻势,将部队沿着陇海线收缩,他们的战略重点,放在了徐州和蚌埠一带,他们也想在此地进行一场决战,所以将其命名为“徐蚌会战”。

根据国民党南京方面的部署,所有兵力向徐州集合,以至于海州也被“战略性”放弃。黄百韬的第七兵团原本开赴济南解救王耀武,谁知战斗打得太快,未待集结完毕,王耀武便被活捉。于是徐州剿总刘峙下令,驻防于海州的第44军划归黄百韬指挥,自陇海线向西撤退。

但是他们的一次失误,可谓“一招走错满盘皆输”,这就是刘峙下令黄百韬停下,在新安镇附近,原地等待第44军,集合后再退往徐州。粟裕立即看到了战机,认为可以一举吃掉孤军在外的黄百韬部,于是提前两天发动淮海战役。华野一路追击,另一路插向黄百韬身后,切断他们与徐州的联系。

就在这个紧要的关头,负责防卫徐州北大门的第三绥靖区,两个副司令何基沣、张克侠,原来是地下党员,就在此时拉了2.3万人的部队临阵起义,华野战士迅速穿过他们的防区,插到黄百韬身后。

淮海战役哪年打的哪年结束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3)

黄百韬

终于在碾庄附近,黄百韬被团团围住。黄百韬也利用修筑的工事,企图负隅顽抗。蒋介石深感刘峙的无能,紧急调回在东北的杜聿明,让他接管指挥。杜聿明立即命令邱清泉和李弥兵团向东开进,以图解碾庄之围。

华野战士在第二道防线上誓死守住了阵地,让救援的部队始终未能与黄百韬部汇合。在经历了重大牺牲、付出了近6万人、的代价后,以“近迫攻坚战”的方法,全歼碾庄之敌共计12万人,黄百韬本人也在阵中自杀。

至此,淮海战役第一阶段结束,粟裕基本完成了自己最初的战略目标,扭转了敌我实力的对比,解放军逐渐在战场上占据上风。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小淮海战役”,但是国共双方都知道,战争的规模,已经完全超出当初的设想,他们将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展开决战。

1948年10月27日,为了应对华中剿总兵力的加入,中原野战军主力四个纵队由郑州向东进入徐州附近,规模越打越大。

原来设想的“淮海战役”,由华野单独承担,现在已经发展为两大野战军主力共同配合的战役,小淮海发展为大淮海。为了应对更大范围内的调度,粟裕提出请“陈军长、邓政委统一指挥”,毛主席委任陈毅、邓小平在更大层面上统筹。

淮海战役哪年打的哪年结束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4)

毛泽东

“关系党国存亡的一战”

继黄百韬之后,第二个被解放军盯上的,是黄维的第12兵团。

眼看着华东作战不利,蒋介石调动了华中的三个兵团,即李延年第6兵团、刘汝明第8兵团和黄维的第12兵团向宿县驰援。但是李延年、刘汝明畏战不前,造成了黄维位置突出,处在危险的境地。

11月25日,中原野战军7个纵队将国军第12兵团包围于宿县西南之双堆集。为了保证消灭这支王牌部队,解放军又调集华野的9个纵队,南下阻击援军。杜聿明也命令孙元良、邱清泉的兵团继续向南,企图救援黄维。可一连打了三天,不仅伤亡惨重,还只前进了几公里,被困在孤山集、四堡一线,再也没能前进一步。

南京国民政府对于黄维的指挥也是一团混乱,先是命令原地固守,又命令趁解放军立足未稳,率先发起突围。谁知道派出突围的廖运周又是个地下党员,带领110师起义,让黄维士气大挫。徐州剿总副司令杜聿明,深感如此下去必然坐以待毙,于是一声令下,徐州的30万大军弃城而走,准备一路西去、南下,构筑新的防线。

淮海战役哪年打的哪年结束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5)

杜聿明

然而蒋介石不忍黄维兵团被歼灭,于是又命令杜聿明调转方向,转向东南方向发动进攻,试图打破防线与黄维兵团汇合。就是这一纸亲笔信,葬送了杜聿明的30万大军,在陈官庄、青龙集一带,杜聿明连同邱清泉、李弥、孙元良的三个兵团,被华野和中野团团围住,根本几乎是插翅难飞。

解放军对于黄维的包围圈越缩越小,最后被压在1.5平方公里的狭小范围内。中原野战军中的“襄阳营”和“洛阳营”,打掉了黄维的最后一张王牌“老虎团”。黄维组织突围,登上了一辆坦克,却因迷路被活捉。

蒋介石非常重视此次战役,甚至将其看作关系党国存亡的一战,不惜派出自己的儿子蒋纬国,率领战车部队冲锋。但这些都没有改写黄维兵团的命运,12万的精锐部队,在此折戟沉沙。

淮海战役哪年打的哪年结束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6)

黄维

战争的结局

不仅黄维兵团覆灭,杜聿明集团也被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由于平津战役进入决战阶段,因此暂缓了对于杜聿明的围攻,转而采取了政治宣传为主的“攻心战”。被包围的国民党官兵缺衣少粮,不少人在绝望之下只能选择投降。

20天后,解放军对拒不投降的杜聿明发动了总攻,此时国民党军心早已瓦解,从1月6日解放军发起总攻,到1月10日结束战斗,仅仅持续了4天不到。

失败的杜聿明剃掉胡子,伪装成士兵想蒙混过关,却在安徽省萧县张庄寨镇张老庄被俘,身份也被识破。此外,两个兵团司令员,一个阵亡,一个逃脱。一直在南边试图救援的李延年第6兵团和刘汝明第8兵团,眼见杜聿明失败,旋即放弃淮河以南、长江以北的地区,撤往到了江南。

淮海战役以解放军的大胜告终。

淮海战役哪年打的哪年结束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7)

淮海战役

命名的思考

在战争开始的初期,中共中央军委认为,要消灭国民党的有生力量,至少还需要五年的时间。对于粟裕的要求,仅仅是,在4-8个月的时间里,消灭国民党军队五六个至十一二个正规旅,并且为完成渡江作战做好准备。

粟裕却以天才战略家的胆识和勇气,制定了更加宏大的战略,取得了非凡的战果。中共中央军委也能根据战场的形势,迅速作出判断和改变。

当粟裕决定提前两天发动淮海战役时,并没有第一时间得到同意,而是先斩后奏,提前命令进攻。中央军委不但没有责备,还发电报让粟裕一切军事行动自己处置,并且“不要请示”,这种对前线指挥官的充分信任,为赢得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淮海战役哪年打的哪年结束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一场)(8)

粟裕

反观国民党,南京政府在战略上犹豫不决,制定的政策常常前后矛盾,前线指挥官又缺乏决断的勇气,处处掣肘,为失败埋下了伏笔。

这一场史诗级的大会战,虽然被命名为“淮海战役”有名不副实之嫌,但却是基于淮海一带所制定战略的演变。没有当初完成“小目标”的耐心,也就不会有此后荡气回肠大打战的决心。

“淮海战役”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文/陈昱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