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淮海战役是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最大的一个战役,是我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以下简称中野,华野)联合作战的一场战役。毛主席曾评价称:"一锅夹生饭,硬是被你们一口一口吃下去了"。
早在1948年中原地区已形成陈谢兵团、陈粟兵团、刘邓兵团三路大军成"品"字形,一时间与国民党反动派成拉锯状态。党中央曾建议华野调3个纵队渡江南下,到闽赣地区吸引国民党部队20个旅渡江南下,减轻"刘邓"中野在大别山地区活动的压力,华野代司令元粟裕再三向中央斗胆直陈称:"此时渡江南下,不利于根据地开展,很有可能造成较大伤亡,不如留在江北打大仗,集中优势兵力歼灭国民党军"。
二:战役经过
1.第一阶段
此时国民党军徐州地区集结,徐州剿总总司令刘峙,麾下有黄百韬兵团,邱清泉兵团,李弥兵团,黄维兵团。黄百韬兵团正从海州地区撤离向西徐州靠拢,而我军长期隐蔽在国民党军的何基沣张克侠两将军即将在台儿庄,贾汪地区起义,正好可在其防区切断黄百韬西去的退路。此时老蒋莫名其妙的插手指挥让其等44军一起向徐州靠拢,本来华野不一定能追赶上黄百韬兵团,但黄足足原地等了两天并且渡运河时没架起浮桥,只有一条铁路桥通过,无形中给华野创造了有利时机。最终黄百韬兵团被合围与碾庄地区,眼看突围无望,自杀。
第一阶段作战形势图
2.第二阶段
在第一阶段歼灭黄百韬兵团后,华野协同中野主力直出徐蚌段,切断徐州之敌退路,使邱,李两兵团不能南撤,亦可分割敌人进行围而歼之。在当时徐州之敌有两种可能,一是固守徐州,一是突围。粟裕当时分析突围有三个可能,一是延陇海路向东经连云港海运南逃,但是在短时间筹集三个兵团的船只是非常困难的;二是奔走东南走两淮,经苏中转向京沪,但这一路河流纵横不利于大兵团重装备行动;三是延津浦路西侧南下,这一带地形开阔,道路平坦,距离黄维兵团又近,可与李延年,刘汝明两兵团呼应,接黄维之围。经过慎重分析,敌人极有可能走第三条,但收到中央军委情报说徐州之敌要走两淮,粟裕做了两手准备,将重心放在西南,如敌人走两淮突围要经过水网,速度不会太快,华野部队也可以赶得上。果然如粟裕所料,杜垏明走了第三条路,最终将其淮海之敌分割包围在青龙集,曹老集等地。
淮海战役第二阶段形式图
刘伯承元帅形容淮海战役第二阶段为"吃一个,夹一个,看一个"。
3.第三阶段
在第三阶段,淮海局势就十分明朗了,期初老蒋给被围之敌空投物资,敌军尚可接收,面对日益缩小的包围圈,空投物资尽数落在我军阵地。此时杜垏明已成瓮中捉鳖之势,面对被困得饥寒交迫之敌,我军进行瓦解工作,以极小的代价取得总攻的胜利。
当然,淮海战役的胜利离不开广大英勇奋战的战士,更离不开广大支前群众。多年以后陈毅元帅曾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