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辛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林 家 冉 \ 柳 红 芳 2, 邸 莎 ' 丁齐又 u , 马 将 4,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细辛的用量多少克为宜?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细辛的用量多少克为宜(细辛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细辛的用量多少克为宜

细辛的临床应用及其用量探究

林 家 冉 \ 柳 红 芳 2, 邸 莎 ' 丁齐又 u , 马 将 4

细 辛 为 马 兜 铃 科 植 物 北 细 辛 A w n m 】/7故/加•〇-po/cfesFr . S c h m i d t 、 汉 城 细 辛 s / e t o M / M i q .或 华 细 辛 M i q . 的干燥根和根茎, 主要含细辛脂素、 挥发油 、 马 兜 铃酸 i 等 [1]。 临床常用北细辛、 细辛、 炙细辛。 细辛性辛, 味温, 归心、 肺、肾经。 具有解表散寒, 祛风止痛, 通窍, 温肺化饮等功效, 蜜炙细辛可减少温散之性, 并能增强润肺的作用 。 自 古即 有“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 之说, 中药的剂量是决定其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 本文通过分析经典名方中 细辛的用 量及配伍, 总结名老中 医、 “方药量 效研宄委员 会” 专家以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 细辛的经验, 探讨细 辛的临床用 量及其配伍规律,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指导临床。

1 经典名方用量与配伍

古代医家常用细辛配伍不同中药治疗伤寒心下有水气、溢饮、阳虚外感、手足厥寒、头痛如劈、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等, 不同朝代剂量换算也不同, 如东汉一 两 约 13.8 g 、 宋金元一两约41.4 g 、 明一两约37 g 、清一两约37.3 g [2]。 如小青龙汤, 细 辛 (三两约41.4 g )配伍半夏, 治疗伤寒心下有水气, 咳而微喘; 溢饮,咳逆依息不得卧麻黄附子细辛汤,细辛(二两约27.6 g )配伍附子, 治疗素体阳虚, 外感风寒, 恶寒, 发热,脉反沉者; 当归四逆汤, 细 辛 (三两约41.4 g ) 配伍当归, 治疗手足厥寒, 脉细欲绝者; 独活寄生汤, 细辛(二两约27.6 g ) 配伍独活,治疗头痛如劈,腰膝疼痛,肢节屈伸不利。

2 名老中医细辛用量及配伍经验

2 . 1 郭诚杰 治疗风寒外袭型过敏性鼻炎常用 细辛辛温发散、 通开鼻窍, 配伍麻黄、 桂枝等温经解表之药以脏窍兼顾, 肺鼻同治, 细辛一般用量为3 〜 6 g ; 对于乳腺增生病疼痛明显者, 用 细辛通络止痛, 配伍延胡索、 川楝子以疏肝活血, 细辛多用 6 〜 9 g ; 对于寒饮内停之咳嗽等肺系疾患, 多用细辛温肺化饮, 配伍麻桂、 干姜等以温通散寒, 细 辛一般用 9 〜 12 g (先煎不少于30 m i n , 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 ;常用大剂量细辛蠲痹止痛治疗痹症, 亦会根据痹证所在的部位不同调整用量, 如常配伍地龙、 葛根等舒筋通络之品等, 治疗颈部及肩部的搏症, 为 9 〜 15 g (先煎不少于30 m i n , 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 ;常配伍草乌、 牛膝等散寒活血止痛之品, 治疗腰腿的痹症, 为 1 2〜 15 g ( 先煎不少于30 m m , 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 ; 顽痹可用 至20 g (先煎不少于 30 m m , 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 。 郭老指出, 凡细 辛用 量在9 g 以上, 均应嘱患者将其在砂锅先煎不少于30 m i n , 且将煎煮锅锅盖打开, 以利于毒性成分黄樟醚的挥发, 且在治疗多种病症的同时,要严格把握细辛的应用指征, 若用之不当, 则可引起胸闷、 恶心、 呕吐等诸多不良反应, 药证相对, 才能发挥其效, 治愈疾病, 屡起沉疴, 但均未指出细辛入汤剂能否长期使用[3]。

2 . 2 朱良春 朱良春认为 胃 痛久治不愈者多有瘀滞,治疗胃脘久痛、 顽固便秘、 急腹症、 肾绞痛等, 只要见大便秘结、 其人不呕, 便常用细辛宣散温通, 配伍大黄、附子以温下内解,诊为寒者,细辛用量6 〜 9 g (久煎, 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 , 寒热夹杂者,细 辛多 用 1 〜 2 g [4]; 朱 老 认 为 “治痹非通不用” , 多用细辛蠲痹止痛, 配伍桂枝、 附子、 川乌以怯寒通瘀、温阳开搏治疗寒搏, 细 辛用 量 1 0〜 15 g (入汤剂, 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 [5]。

2 . 3 路 志 正 治 疗 脾 肾 阳 虚 , 脉络不通型头痛, 用细辛宣散郁滞, 配伍附子、 菟丝子等以煦脉散寒、 通络止痛, 其中细辛气盛而味烈, 可上透巅顶、 旁达百骸,为治头痛要药,用量多为3 g [6];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常用细辛通脉止痛, 配伍桂枝、 芍药、 附子等用以温经散寒、 养血柔筋, 细辛多用 5 g (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 [71; 治疗太阳、 少阴两感之喉喑重症,常用细辛温经散寒, 配伍麻黄、 附子等以解凝宣肺,反佐大黄以清泻少阴之标热, 细辛常用 0.03 g [s]。

2 . 4 李 可 治 疗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 胸部积液、心包炎、 冠心病等心、 胸部诸疾, 若见外感内伤同时发病, 主要表现为咳、 喘、 肿, 证属邪伏少阴, 常用细 辛 托 透 开 闭 , 配 伍 附 子 、 麻 黄 以 固 本 扶 正 、 解表 利 水 , 细 辛 (蜜 炙 ) 多 用 9 〜 45 g , 诸药加水2 000 m L , 文火煮取450 m L , 对入麻黄、参汁,分 3 次服,每 次 2( X ) m L , 每次间 隔 3 h , 中 病即止不必尽剂[9];治疗肿瘤证属寒湿凝聚三阴, 常用细辛温阳化饮, 配伍麻黄、 附子、 鳖甲 以托里透邪、 软坚化瘤, 细辛常用 2 0 〜 120 g , 细 辛 后 5 分下, 加 水 3 000 m L , 文火煮 取 500 m L , 日 分3 次服, 予 1 0〜 3 0 剂 常 用小续命汤化裁治疗中风、 肢废、 语塞诸疾, 细辛温经通络, 配伍麻黄、 附子、 红参、 肉桂等以祛外风、 回阳救逆、 醒脑利 窍通脏腑, 细 辛 多 用 4 5 〜 120 g ,加 水 6 斤 (3 000 m L ) , 文火煮2 h , 去渣, 再煎浓缩至 500 m L , 3 次分服, 连续服用 2 月 |9_"]。

2 . 5 蒲 辅 周 蒲辅周认为内有久寒者非辛温甘缓之品所能兼治, 常用细辛直达厥阴之脏, 迅散内外之寒,是又救厥阴内外两伤于寒之法也,配伍桂枝、吴茱萸、当归等以温通血脉, 调和营卫治疗本体血虚、 风寒邪闭、营卫失和之痛经、经行抽搐、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病,细辛多用2.6〜 3 g | m 3! 细辛散寒开郁,配伍射干、麻黄、半夏等辛温之品以温肺开闭、涤痰化饮治疗表邪郁闭、痰饮阻肺型腺病毒肺炎, 细 辛用 量0. 9〜 1.8 g , 1 〜 3剂后遍身滎滎汗出, 体 温 复 常 即 易 方 善 用 汗 法治疗急性肾小球肾炎, 细辛温肾散寒, 配伍麻黄、 附子等温里散寒之品以扶阳补虚、 峻发其汗治疗少阴阳气虚寒之肾炎水肿、 腰背恶寒, 其中细辛每服用量为4.8 g (共研末后水煎服) n61。

2 . 6 刘 沛 然 细 辛配伍麻黄、 附子等温经发表之品治疗吊 阴腹痛、 腰臀冷厥, 细 辛散寒止痛, 用量为1 5〜 75 g (后入, 水煎服, 连续服用 3 〜 1 0剂) [17];细辛配伍菖蒲、 厚朴等化痰幵郁之品, 治疗痰结火郁之传导性耳聋, 细辛通利耳窍, 多 用 30 g ( 后入, 水煎服, 连续服用 1 8剂 ) 细辛配伍当归、 桂枝、 黄芪等温经益气荣血之品治疗阳微血弱之血管性疾病(老年动脉硬化症、 静脉炎、 动脉栓塞性脉管炎) , 细辛通利脉络, 用 量 为 3 0 〜 200 g ( 后入, 水煎服, 未说明服用方法、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171; 细辛配伍葛根、僵蚕、 附子、 防己等温阳祛浊、 益津复络之品治疗重症肌无力, 细辛温通经络, 用 量为 2 0 〜 150 g ( 后入,水煎服) , 细辛每剂递增量3 g , 每日 2 剂 服 4 次, 每次 饮 量 300 m L , 增 至 150 g 后连 续服用 2 4 剂痊愈停药 117|; 刘老在书中 指 出 细 辛用 之所慎: 劳痰失血非所宜; 寒化口 渴者慎用, 外感风寒已解或未解口渴亦慎用 ; 目 疾胬肉有障翳者, 赤白 膜肤皆不用 ; 衄 血 、溺 血、 便 血 , 及咯、 喀 、 呕 、 吐 血 , 皆不用 ; 久病阴 虚灼热, 非所宜 ; 凡病内 热火胜及气虚、 血 虚 、阴虚, 并慎之。

3 方药量效研究委员会专家用量与配伍

3 . 1 仝 小 林 治 疗 糖 尿 病 肾 病 、 慢性肾衰竭之脾肾阳虚、 浊毒内蕴证, 用细辛温通助阳, 配伍附子、 丹参、水蛭等温补脾肾、 怯瘀通络、 解毒泻浊, 细辛多用 3 〜30 g , 仝师指出, 细 辛 3 g 用治沉疴如隔靴瘙痒, 无济于事, 临床只要细辛入煎剂,且患者无严重心脏疾病,大剂量亦可放胆用之, 可用 至30 g (未说明具体煎服、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 %191; 治疗血管性疾病(雷诺氏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之寒湿凝滞, 脉络不和型, 用细辛温宣通络, 配伍桂枝 、 当 归、芍药以温阳散寒、养血通脉,细辛常用 30 g ,连续服用半年亦未见任何毒副作用(未说明具体煎服、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21治疗虚寒型过敏性鼻炎,用细辛解表宣肺, 配伍麻黄、 附子以温少阴里寒、 剔肺表寒邪、 通上焦鼻窍, 细 辛常 用 3 〜 30 g , 连续服用 4 2 剂亦未见任何毒副作用 (未说明具体煎服及配伍注意事项) 治疗顽固性便秘之肾阳素虚、 复感寒邪、 闭郁肌表型,用附子理中汤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其中细辛散寒开郁, 配伍麻黄、 附子、 白 术等以温肾宣表通便, 细辛用 量为3 # '

3 . 2 黄 煌 治 疗 主 要 表现 为 精神 萎 靡 、 面色黄暗、 恶寒乏力 的 妇 科病(多囊卵巢综合征、 子宫内膜癌术后等 ) 、 精神分裂症、 嗜睡症之机能低下型, 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化裁, 细辛温经散寒, 配伍麻黄、 附子用以温阳益气、 振奋身体机能, 用 量 多 为 6 〜 10 g (未说明具体煎服及配伍注意事项) %2% 治疗久泻久利之脾肾虚弱、 寒热错杂型, 常用乌梅丸加减, 细辛温脏怯寒, 配伍黄连清热泻火, 细辛用量多为3 〜 6 g 1271。

3 . 3 李 赛 美 治 疗糖尿病肾病 V 期之少阳阳明、 太阳少阴合病型, 常用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大小柴胡汤, 其中细辛温肾散寒, 配伍附子、 麻黄温阳解表, 细辛用量 为 6 g (未说明具体煎服及配伍注意事项) [281; 治疗巅顶、 咽喉、 胸腹多处冷痛之血虚久寒、 凝滞经络型,常用当归四逆汤合附子理中 丸, 细辛温阳通络, 配伍桂枝以温经散寒、 助阳通脉, 细 辛用 量 多 为 10 g , 连续服用 2] 剂 (未说明具体煎服及配伍注意事项) ; 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炎、 更年期综合征之蛔厥、 肝脾肾亏虚、 寒热错杂型, 常用乌梅丸加减治疗, 细辛温下祛寒,配伍黄连苦寒清上以阴阳并补、安蛔伏蛔,细辛常用 3 g pw<)]。

4 现代医者用量与配伍

4 . 1 配 伍 川 芎 治 疗嗜铬细胞瘤证型不明症见头痛欲裂, 细 辛 30 g , 川 苟 20 g , 以 水 三 碗 (约 1 000 m L ),文火煎取多半碗(200〜 250 m L ) , 去渣, 兑入黄酒;将药分成四份, 先服一份, 再 隔 20 m i n 服一份, 中病即止, 不必尽剂; 治疗血管性痴呆证属肾气亏虚, 脑窍郁阻, 神机不遂, 细 辛 9 g , 川 芎 12 g ; 治疗面肌痉挛之风寒中络型, 细 辛 5 g , 川 芎 15 g 。

4 . 2 配 伍 柴 胡 治疗慢性乳腺炎之肝郁气滞、 血虚寒凝、 痰郁互结型, 脑震荡后遗症之血瘀湿阻型, 输卵管阻塞之不孕症, 细 辛 3 〜 6 g , 柴 胡 1 0〜 12 g 。

4.3 配伍 黄 连 治 疗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之寒热错杂型, 细 辛 3 g , 黄 连 3 g ; 治疗口 疮、 口糜、 牙龈肿痛之心火上炎型, 口腔扁平苔藓之脾胃湿热型, 带下病之脾肾阳虚、 湿热下注型, 细 辛 1 〜 3 g , 黄 连 3 〜10 g ; 治疗肛门瘙痒症之血虚风燥型, 细 辛 9 g , 黄连20 g ; 治疗消化性溃疡证属寒热夹杂、 气机逆乱型,细 辛 10 g (水煎服, 每 日 2 次, 未说明服用时长及配伍注意事项) , 黄 连 6 g 。

4 . 4 配 伍 石 膏 治疗牙龈肿痛、 口臭之胃火郁热型,细 辛 1 〜 3 g , 石 膏 6 〜 30 g ; 治疗风寒袭表、 痰瘀阻络型三叉神经痛或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之气机郁闭,痰阻瘀滞型, 细 辛 3 〜 6 g , 石 膏 30 g 。

4.5 配伍 荜 菝 治 疗虚寒性痛经或阳虚气衰型左束支传导阻滞, 心肌梗死, 主动脉瓣、 二尖瓣、 三尖瓣闭锁不全, 细 辛 3 〜 10 g , 荜 菝 6 〜 12 g 。

4 . 6 配 伍 豨 莶 草 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之抵痹, 细辛3 0 〜 160 g , 豨莶草3 0 〜 100 g , 细辛的用量可随寒湿凝结之轻重加减, 凡患者无严重心血管病, 可大胆选用 治 疗 , 服 药 方 法 , 每 剂 中 药 水 煎 两 次 , 每次煎40 m i n , 2 次煎取200 m L , 每次月艮50 m L , 3 h 月艮1 次,日 服4 次, 无不良反应发生。 如一次服量过大, 可发生心悸、 恶心、 呕吐之现象, 甚至出现心律紊乱。

4 . 7 配 伍 金 银 花 治疗慢性咽炎证属外感风寒化热、痰热内生、 痰气交阻, 外感疫疠之流行性角结膜炎,亚急性甲状腺炎之热毒壅盛型, 细 辛 3 〜 6 g , 金银花15 〜 30 g 。

5 小结

通过总结古医籍及现代医家临床应用细辛及其用量 经验, 得出 汤剂中 细 辛的临床用 量范围 为 0. 03〜200 g , 常 用 量是3 〜 15 g , 丸、 散剂中细辛的临床用量范围 为 0. 5〜 l g ; 根据疾病、 证型、 症状, 选择细辛最佳用量与配伍。 细辛温肺化饮、 解表散寒, 可配伍麻黄、干姜、五味子、射干,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哮喘、过敏性鼻炎、腺病毒肺炎、小儿肺炎支原体肺炎、肺气肿、 肺心病、 肺间质纤维化等) 、 急性结核性渗出性胸膜炎、胸部积液、心包炎、冠心病,用量多为0.9〜45 g ; 温阳解表、 通络泄浊, 可配伍附子、 丹参、 黄芪、水蛭, 治疗代谢综合征、 糖尿病肾病、 慢性肾衰竭,用 量多为3 〜 30 g ; 温经通络、 通利诸窍, 配伍桂枝、川芎、 赤芍、 川乌、 豨莶草, 治疗中 风昏厥、 偏瘫、血管性痴呆、喑哑、语言不利、面肌痉挛、五官疾病(慢性咽炎、 流行性角结膜炎、 传导性耳聋、 口疮、 口糜、牙龈肿痛等) 、 血 管 性 疾 病 (雷诺氏病、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老年动脉硬化症、 静脉炎等) 、 类风湿性关节炎, 用 量多为 0. 03〜 200 g ,入丸散剂多为 0. 5〜 1 g ; 温脏祛寒、 行气止痛, 配伍大黄、 干姜、 柴胡、 荜菝, 治 疗 妇 科 疾 病 (如多囊卵巢综合征、 带下病、 虚寒性痛经、 不孕症、 子宫内膜癌术后等) 、 消 化 系 统 疾 病 (如消化性溃疡、 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 顽固性便秘、 久泻久利等) , 用量多 为 1 〜 10 g 。

结合现代药理研宄细辛具有抗炎、 解热、 镇痛、保护心血管系统、 抗菌、 抗病毒、 抗衰老及中枢抑制作用等药理作用; 临床运用细辛正常剂量下(汤 剂 1 〜3 g , 散剂每次0. 5〜 l g ) 未见明显毒副作用, 但应关注 其 副 作 用 (如一次服量过大, 可发生心悸、 恶心、呕吐之现象, 甚至出现心律紊乱) 、 煎服注意事项(用量 大 于 9 g 时, 多需先煎、 久 煎 30 m i n 以上, 服用时中病即止、不必尽剂)及配伍禁忌(如不宜与藜芦同用,对于阴虚阳亢、 肺燥伤阴者忌用) 。 本文旨在继承古现代医家经验, 明确细辛治疗不同疾病、 证型、 症状时的最佳剂量及配伍, 进而指导临床合理有效地使用细辛, 提高临床疗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