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用全明星阵容拍文艺电影的导演,除了王家卫外,印象最深的当属韦斯·安德森。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艾德里安·布洛迪、蒂尔达·斯温顿、蕾雅·赛杜、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蒂莫西·柴勒梅德、马修·阿马力克、比尔·默瑞、欧文·威尔逊、克里斯托弗·瓦尔兹……这些熠熠生辉的演员,均出演了韦斯·安德森的新片《法兰西特派》。

编辑部的故事豆瓣电影(这部美国版编辑部的故事)(1)

说起韦斯·安德森,除了超豪华卡司阵容外,对称构图、马卡龙色调也成为其独特的影像风格。这位“强迫症”色彩艺术家,擅于运用或艳丽饱满、或清新脱俗的配色,为观众打造出一个个“童话王国”。

其作品主旨多为游离于现实世界之外的理想幻梦:《了不起的狐狸老爸》借狐狸偷盗的行为,拍了部动物版“农场西部片”,结尾狐狸老爸望向远处的荒原狼,是对动物本性的呼唤;《犬之岛》将背景设置在日本,借宠物狗讲述环境问题;《布达佩斯大饭店》里的两场火车戏,更是对一战、二战的时代隐喻。

此次《法兰西特派》,韦斯·安德森依旧以风格化影像、轻松幽默的基调,传达出“往昔不再来”的悲剧内核。而这次引发观众怀想的,是传统纸媒报刊业的衰落。

编辑部的故事豆瓣电影(这部美国版编辑部的故事)(2)

影片聚焦由美国人创办、总部设立在法国无趣镇的杂志社。总编辑小亚瑟·霍伊泽(比尔·默瑞 饰)召集了全世界最顶尖的记者,创办了《法兰西特派》杂志。文章内容涉及艺术、政治、美食、时尚、人生百态等诸多领域。

都说搞艺术的人,性格一个比一个怪,杂志社里的记者们也不例外。

艺术评论员贝伦森(蒂尔达·斯温顿 饰)“大言不顾细谨”,率性而为,所写文章经常有语法错误;政治评论员克雷蒙(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饰)总超字数限制,洋洋洒洒写出数万字评论;美食评论家莱特(杰弗里·怀特 饰)一旦开始写作,便“人间蒸发”般找不着人。甚至还有从不写文章的记者、通过别人口述进行撰文的盲记者。

编辑部的故事豆瓣电影(这部美国版编辑部的故事)(3)

如果把他们日常故事编织在一起,《法兰西特派》便堪称美国版《编辑部的故事》。但韦斯·安德森并没有拍杂志社里的人际关系,而是把一本杂志硬生生拍成了电影。

你看的不是电影,而是杂志

《法兰西特派》既是部电影,也是本杂志。

电影采用了杂志专栏的章节体结构,以一封讣告、一份关于无趣镇的旅游指南、三篇长专栏打通影片脉络。

片中的个人背景、时代背景相得益彰。开场的讣告,便告知观众总编辑小亚瑟·霍伊泽不幸离世,与此同时,《法兰西特派》杂志将永久停刊。杂志创办者的讣告,成了杂志的讣告,更是纸媒时代的挽歌。

编辑部的故事豆瓣电影(这部美国版编辑部的故事)(4)

《法兰西特派》总编辑小亚瑟·霍伊泽

电影主要由三个独立短片构成,囊括了三篇专栏里风格各异、妙趣横生的小故事。

艺术专栏聚焦当代先锋艺术,讲述了“狱中艺术家”的故事。

法国“滴画画派”行动组代表人物摩西·罗森塔尔(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饰)耗尽家财只为画画,一生动荡漂泊。犯下故意杀人罪后,他被关进监狱,无心创作,直到遇见狱卒西蒙娜(蕾雅·赛杜 饰),爱情与绘画的火焰一并燃起。

编辑部的故事豆瓣电影(这部美国版编辑部的故事)(5)

罗森塔尔湿壁画《十钢筋水泥承重墙壁画》

政治专栏的故事以法国“五月风暴”运动为原型。

政治评论员克雷蒙一直采取中立、客观的新闻立场,直到遇见学生领袖齐费里尼(蒂莫西·柴勒梅德 饰),她深深爱上了这个美少年,并为其修改宣言,还使齐费里尼的女友产生醋意。

编辑部的故事豆瓣电影(这部美国版编辑部的故事)(6)

“五月风暴”与“三人行”情感关系

美食专栏的故事属于混搭风,将食物与警匪元素合二为一。

美食评论家莱特应邀与警察署长共进晚餐,只为见识知名厨师内斯卡菲耶(斯蒂夫·朴 饰)的手艺。不料用餐过程中,署长儿子被匪帮劫走,一场警匪大战就此展开,而扭转战局的关键恰恰落在厨师内斯卡菲耶身上。

编辑部的故事豆瓣电影(这部美国版编辑部的故事)(7)

警匪间的火并

一些观众看完《法兰西特派》后,表示不知所云。也难怪,三个故事没有情节上的必然联系,但韦斯·安德森通过风格化影像与结构编排,使本片赏心悦目。

平面杂志的二维拍法

银幕上的影像,旨在突出景深、层次感,将二维画面以三维立体形象展现在观众面前。但韦斯·安德森的技法违背了电影拍摄的常规操作,其影像恰恰还原了一种二维平面感。然而这种二维感,却适用于《法兰西特派》平面杂志的媒介设定。

首先,对称构图搭配马卡龙色调,使画面扁平化、二维化。

呈现无趣镇里的建筑物时,韦斯·安德森刻意避开了一种画面真实:灯光打在景物上,会出现阴影。《法兰西特派》里的景物、人物,叠在一个画面里,且少有阴影凸显其立体感。远处的建筑像是虚拟图画,地铁人头攒动,平面感呼之欲出。

编辑部的故事豆瓣电影(这部美国版编辑部的故事)(8)

其次,人物的运动轨迹与摄影机保持水平,且运镜多为稳定的纵向升降、横向平移,构成相对静止的运动画面。

如专栏作家萨泽拉克(欧文·威尔逊 饰)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街道中,汽车、自行车、摄影机的运动方向、速度皆一致,仅有背景建筑“往后倒退”。整组画面的立体感被削弱。

编辑部的故事豆瓣电影(这部美国版编辑部的故事)(9)

警匪对战时,平移镜头穿过房屋间的隔板,展现匪帮的结局。场景设置凸显出舞台化的风格。

编辑部的故事豆瓣电影(这部美国版编辑部的故事)(10)

另外,角色多盯着摄影机镜头,或有意或无意地与观众对话。

电影表演的大忌就是看镜头。只有演员不望向镜头,光影世界里的叙事空间才是完备的,角色在其间有其自己的行为逻辑。可《法兰西特派》有多处角色对着镜头说话的场景,提醒观众这不过是一个故事、一部“虚构”的电影。

美食评论家莱特在警察局迷了路。他一边寻路,一边对着镜头向观众介绍警局的构造以及警队特有的食物。角色透对镜头与观众交流,就像记者通过文字与读者谈心。

编辑部的故事豆瓣电影(这部美国版编辑部的故事)(11)

影片呈现不同记者专栏故事时所采用的方法也不一样。

萨泽拉克介绍无趣镇,这段呈现方式是走街串巷的Vlog实录;评论员贝伦森以演讲的形式搭配红黑色调,介绍罗森塔尔的传奇一生,尽显艺术高级范儿;政治专栏部分以电视采访、舞台剧的形式加以呈现;美食专栏里的警匪追逐,搭配动画展现。

编辑部的故事豆瓣电影(这部美国版编辑部的故事)(12)

这回,韦斯·安德森在《法兰西特派》中玩得够嗨。除了不同的影像表现形式外,黑白、彩色影像轮番上阵,固定镜头、手持摄影交替穿插,4:3黄金分割法的经典银幕、16:9的遮幅宽银幕互相配合……

欢腾的形式背后,其主旨仍是对纸媒时代的怀想。而关于艺术的怀想,实则是关于时代的怀想。你可以将《法兰西特派》视为一曲献给往昔的挽歌。

杂志创始人的死,引出关于无趣城的小镇记忆。韦斯·安德森将过去的黑白照与如今的彩色照进行比对,透露出时代的变迁。

编辑部的故事豆瓣电影(这部美国版编辑部的故事)(13)

三个专栏故事,分别对应监狱里的先锋艺术、战火下的革命爱情、绑架后的美食印记,尽显往日情怀。

绝妙的壁画、青年的自由、美食散发出的香气等段落,彩色画面取代了黑白影像,也证明了片中所感怀的精神:对艺术的热情、对自由的追逐、对技法的精益求精。

影片结尾,时间上的回溯凝练成空间上的“还乡”。小亚瑟·霍伊泽是美国人,美食评论家莱特是黑人,大厨内斯卡菲耶是亚裔。法国不是他们的故土,但他们在这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找寻那些抛在身后的遗失之物。如果运气好,我们会在曾经称之为家的地方,找回我们失去的东西。”纸媒衰落,但精神永存。

【文/何思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