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早期,日耳曼人创立的法兰克王国兴起。克洛维一世作为墨洛温王朝的开国之君,为巩固统治皈依基督教,奠定了基督教会在西欧的超然地位。卡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打造了王朝的最大版图,几乎一统西欧,他本人也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
中世纪早期,日耳曼人创立的法兰克王国兴起。克洛维一世作为墨洛温王朝的开国之君,为巩固统治皈依基督教,奠定了基督教会在西欧的超然地位。卡洛林王朝的查理大帝打造了王朝的最大版图,几乎一统西欧,他本人也被教皇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查理大帝开创的传统被神圣罗马帝国继承。德意志国王奥托一世于公元962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首任皇帝。这就是德意志历史上的第一个帝国。然而,亨利四世在位期间,政教冲突激化,为了保住王位,他不得不于1077年在卡诺莎向教皇屈膝。一代雄主、绰号“巴巴罗萨”(红胡子)的弗里德里希(旧译腓特烈)一世,在位期间南征北战,最后死于十字军征途。在教会与诸侯的挤压下,皇权日渐萎缩,1356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颁布“金玺诏书”,确认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德国逐渐走上了分裂与动荡的道路。
第一节 欧陆风云:法兰克王国的兴衰
罗马帝国的衰落导致了诸多日耳曼人国家的出现,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法兰克王国。自公元486年法兰克王国建立,到九世纪鼎盛时期,法兰克王国的版图西至埃布罗河、比利牛斯山和大西洋,东迄易北河,北到北海和波罗的海,南迄意大利,几乎囊括了西欧大部分地区。
法兰克人本是日耳曼部落中最强大的一支,主要由萨利克和里普利安两大部族组成。公元481年,克洛维继任萨利克部落酋长。中国古代王朝的开国皇帝为了标榜自身的神圣,常常宣传先人是神、玄鸟或龙,欧洲也有类似的风俗,据说克洛维的祖先是水妖之子。克洛维是一个充满力量与勇气的青年,刚一上任便竭力扩张。很快,他消灭了其他对手,实现了莱茵河下游和高卢北部的统一。
公元486年,克洛维击溃了驻高卢南部的罗马军队,占领了高卢大部分地区。这一年,克洛维从部落首领晋级为国王,建立法兰克王国的墨洛温王朝。公元496年,克洛维又击败阿勒曼尼人,成为日耳曼人的主宰。野心勃勃的克洛维有了更加宏大的目标,他不仅要做法兰克人的君主,还要做西欧的霸主。克洛维从东罗马皇帝那里接受了执政官的任命,摆出了代理皇帝统治西欧的派头。他穿上紫色袍服和披肩,戴着王冠,跨上坐骑,人们欢呼他成为执政官和奥古斯都,克洛维则大方地向人群派送金银钱币。他把首都迁到了巴黎,以便控制王国的领地。
但统治一个王国绝非易事。法兰克王国控制的整个高卢和莱茵河以东不少地区,居住着日耳曼人的不同支系,包括阿勒曼尼人、萨克森人和巴伐利亚人。这些人原属不同部族,独立意识很强。克洛维一度很烦恼,虽然在各地设置了公爵、伯爵和国王使节,但是王国对地方的控制还是十分有限的。
这时宗教的作用体现出来了。在高卢和西班牙有大量居民信奉基督教。当时的人们缺乏科学知识,十分迷信。就拿克洛维的王后克洛蒂尔德来说,克洛维的长子在襁褓中接受洗礼时死掉了,国王十分痛苦,但是王后却觉得是上帝喜欢她的孩子,所以这个孩子被带去天国了。次子接受洗礼后活了下来,她又有了新的解释,是上帝要这个孩子痊愈。从王后的态度中可以看出,当时基督教会对人们精神的控制相当成功。
于是克洛维想到了一个好主意:与基督教会合作,加强对已占领地区的有效控制。利用教会可以整合西欧社会,建立拥护墨洛温王朝统治的政治结构,还可以借助教会的道德约束维护社会稳定。当时的教会也正在头疼,它们受到早期基督教流派阿里乌斯派的冲击。在这紧要关头,两者一拍即合。
于是,克洛维接受了入教洗礼。受洗当天,街道上挂满了五彩缤纷的帐幕,教堂里装饰着白色的帷帘。克洛维步入浸礼堂,用圣水洗涤了身体。克洛维将西罗马的基督教会作为正统教派广泛宣传,这一举措使法兰克王国成为基督教国家。他命令居民参加教堂礼拜,并规定不得进入教堂追捕人犯。后来教会又获得了免税权利,教产受国家保护,神职人员免除徭役。...
宗教与世俗统治者的合作果然十分顺利。教会获得了封地与政治权力,而法兰克人的统治也得到了高卢和西班牙地区人民的拥护。法兰克王国成为日耳曼人王国中最辽阔的国家。
但是,法兰克人并没能建立起古罗马或古中国式的稳定帝国。法兰克王国实行的是“兄弟分家”继承法,王国继承时由统治者众子均分。这种制度源于古老的氏族观念。当时人们认为,氏族首领拥有神奇的魔力,这种力量让他们能听懂动物的语言,能让谷物丰收,还能在战场上战无不胜。这些超能力将均等地遗传给他的儿子们。因此,国王的儿子都应该参与统治。当然,众子均分王国只是暂时的。在某个儿子死后,其他兄弟会瓜分他的统治区,兄弟中最后死去的将回收所有土地完成统一,然后再在自己的儿子中进行分配。但是这样的分法,造成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侄子和叔伯间会争夺统治权。公元511年克洛维去世后,王国被分成了四份。他的四个儿子分别被称为梅斯王、奥尔良王、巴黎王和苏瓦松王。苏瓦松王最后完成了对王权的回收,去世后他的遗产继续在诸子间进行分配。结果,各分治区的贵族和王族成员对继承权虎视眈眈,国王的法定继承人则力图挫败这些人的企图,整个王国纷争不已。
祈祷中的日耳曼人(作者:Bullenwächter)
墨洛温王室在长期斗争中逐步衰落,最终王族向大贵族和教会势力妥协,贵族势力不断获得土地与财产,赢得政治、经济和军事特权。国王则不理朝政,被称为“懒王”。后期的法兰克国王仅仅是坐在宝座上扮演统治者的角色,听听地方使者的陈词,说一说别人教给他的话,国王的职权也就剩下这么点了。
由于王权衰弱,实权掌握在管理宫廷事务和王室地产的宫相手中。著名的查理大帝,其曾祖父就是法兰克王国的宫相,他们属于卡洛林家族。在罗马主教的支持下,卡洛林家族打败了纽斯特里西亚军队,其实力得到法兰克王族的认可。查理大帝的祖父叫查理·马特,“马特”是绰号,意思是“铁锤”,表示其特别勇猛。他担任宫相期间,阿拉伯人由北非渡海入侵西班牙,军队推进至现法国边境的比利牛斯山,意欲掌控欧洲。情势危急,查理·马特率法兰克军队,在公元732年的普瓦捷战役中大败阿拉伯人,阻止了阿拉伯人在西欧的扩张。随后他重新征服阿勒曼尼人,巩固了法兰克王国的统治。罗马教皇授予他“执政官”、“贵人”的职位和称号,表明卡洛林家族此时实际上已拥有国王的权势。查理大帝的父亲小丕平任宫相十年后,争取到了罗马主教的支持,于公元751年实现王朝更替。罗马教会为小丕平戴上王冠,涂上圣油,小丕平荣升国王,墨洛温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被贬入修道院。墨洛温王朝自此结束,卡洛林王朝登上历史舞台。从这时起,教会更加成为一支不可小觑的政治势力。
公元768年,小丕平去世,临终前他受前朝王权分治的影响,将国土分为两部分,由长子卡洛曼和次子查理分别统治。不料,卡洛曼即位后很快早逝,查理开始了对整个法兰克王国的统治。
第二节 问鼎罗马:查理大帝传奇
在统治法兰克王国期间,查理的政治手段与领导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查理是一个极具行动力且精力充沛的君主,经常出现在帝国会议、宗教会议和民众大会上。他外形出众,令人印象深刻:身材高大,肩膀宽厚,眼睛炯炯有神,举手投足都显得孔武有力。
带有查理大帝头像的钱币(图片作者:PHGCOM)
查理在战场上的形象更加勇武:戴头盔,加护甲,铁护胸,宽肩上还有铁护甲。左手持铁矛,右手挥动长剑。他在位期间征战达50多次,其中单是对萨克森人就作战18次,与西班牙的阿拉伯人对战7次,征讨斯拉夫人4次等。查理南征北战带来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他废除巴伐利亚的公爵,屠杀萨克森人,消灭了阿瓦尔王国,吞并伦巴德,使法兰克王国疆域扩大了一倍。他的统治区西到比利牛斯山和大西洋,东到易北河,北至北海和波罗的海,南到意大利,囊括了多瑙河中游盆地,包含现今整个法国和欧洲中部地区。
查理不仅能征惯战,还十分好学,注重教育。他人到中年还孜孜不倦地学习希腊文和拉丁文,学习写作、文学和技术。他对自己的老师说:“你把我引进了丰富的算术宝库中了。你用天文学的光辉照亮了我。现在请为我打开雄辩术和辩证法妙用的大门……”他经常请各地的知识精英到王宫,一起讨论和娱乐,开办学术聚会。查理建立了宫廷学院和图书馆,鼓励学术发展。在地方上,他要求每个修道院和主教院都要附设学校,并且告诫老师因材施教,对穷人和富人的孩子平等教学。
卡洛林王朝的建立,实际是原王朝的宫相篡夺王位,在世人看来属于得国不正。为了改变世人的看法,必须证明王位是源于上帝的旨意。在查理统治期间,法兰克王国和教会的关系进一步升温。为了巩固儿子们的继承权,公元781年,查理亲自访问罗马,请罗马主教为他的儿子路易和丕平加冕为阿基坦国王和伦巴德国王。政府的文书工作全部交由教士处理,并在其中挑选“首相”。恰逢罗马教会多事之秋,查理与罗马主教(即后世的教皇)的关系更加微妙。
795年,原罗马主教阿德里安一世去世,利奥三世接任。由于新主教出身平民家庭,根基不深,自身性格也比较软弱,因而地位很不稳固。为寻找可靠的大树,他将目光投在了查理身上,查理表示愿意保卫教会。然而利奥三世还是无力挽回局面,公元799年反对派指控他犯了出卖圣职罪、淫乱罪和假誓罪,并派武装人员袭击了他。受伤的利奥三世无奈逃到法兰克王国,请求查理援助。查理安排大臣护送他回到罗马。翌年11月结束对萨克森人的战争后,查理亲自来到罗马,主持对利奥三世的最后裁决。在庄严的圣彼得大教堂,查理换下了平时的法兰克服饰,穿上了红衣主教的长袍,脚蹬罗马靴,两边坐着萨尔茨堡和科隆的大主教、三位法兰克主教和三位法兰克显贵。听众席上全是罗马的贵族和教会的显要人物。利奥三世看到查理的到来后信心大增,把手按在《圣经》上,向上帝发誓自己无罪。在查理的操纵下,法庭没有经过正常的审讯就宣布主教无罪,并将反对派判了死刑。刚刚摆脱困境的利奥三世大发善心赦免了他们,将他们终身流放到法兰克王国。
利奥三世投桃报李。公元800年的圣诞节,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的长形大厅里,圣诞子夜弥撒正在进行。安葬圣彼得遗体的祭坛旁灯烛摇晃,查理大帝庄重地跪在地上,口中默默祷告。此时,利奥三世从主教法座上立身起来,高声诵读福音书,完毕后走到查理身旁将凯撒的金色冠冕戴在查理头上,并为他涂抹圣油,随后以规定的礼仪向查理朝拜。教堂内外随即一片欢呼,“长寿与胜利属于尊敬的查理,属于上帝加冕的最虔诚的奥古斯都,属于伟大的罗马和平皇帝!”“查理·奥古斯都,神所加冕的伟大而赐予和平的皇帝万岁!成功!”“上帝为查理加冕,这位伟大又能带来和平的皇帝,万寿无疆,永远胜利!”查理被加冕为“罗马人的皇帝”,获得了至高无上的荣耀。他正式的称号很长,具体为:“上帝所祝圣的最和蔼的奥古斯都,罗马人民伟大而爱好和平的皇帝,上帝恩赐并为之祝圣的法兰克和伦巴德国王。”这些称号同以后的“神圣罗马帝国”有着直接继承关系。
查理加冕
查理是否事先知道要给他加冕?他和他的大臣当然坚称对此一无所知。一部分人猜测这是有可能的,上一年利奥三世还面临着敌对方的审判,为表示对“救命恩人”查理的感谢,并拉拢其继续支持自己,很有可能擅自就代表上帝给查理加冕了。而一部分人却认为正是由于教皇根基不稳,才有可能帮着查理上演这么一出自导自演的黄袍加身。作为佐证,公元813年,查理在自己的首都亚琛给儿子路易加冕。他事先没有和教会商议,而是自己身着全套皇袍,手持权杖,坐在大理石宝座上,将皇冠戴在了儿子的头上。看来,对查理来说,加冕是件很轻松的事情,不需要“上帝”的首肯。可见当年也完全有可能是查理操纵利奥三世,把皇冠戴到了自己头上。这件事对双方都有好处,查理成了神圣而尊贵的皇帝,罗马教会则趁机抱上了新大腿,摆脱了拜占庭的控制,正式升级为罗马教廷,罗马主教成了教皇,领导整个西方基督教系统。
查理加冕称帝引起拜占庭帝国的不满,称其为“一个野蛮人所骗取的涂圣油”,是对拜占庭的挑衅。当时拜占庭掌权的是女皇伊琳娜,而查理的妻子已经去世。有人曾设想通过两人的联姻实现罗马帝国的统一。很可惜公元802年的一场政变推翻了伊琳娜的统治,婚事只能无疾而终了。公元812年,查理大帝和拜占庭皇帝给了彼此一个名分,拜占庭皇帝是“罗马人的皇帝”,而查理仅仅是“皇帝”。欧洲又一次出现了东西两大帝国的并立。
查理大帝骑马像 雕像姿势模仿了著名的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骑马像
(图片来源:Photo: Myrabella/WikimediaCommons/CC BY-SA 3.0 & GFDL)
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安葬在亚琛,其子“虔诚者”路易继位。路易生性软弱且迷信宗教,将王国分给三个儿子统治。土地可以分割,帝位却不能。查理大帝的三个孙子之间爆发内战,最后分裂为东法兰克、中法兰克与西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德国,中法兰克王国后来又被东西两国瓜分,余下部分成为意大利的雏形,西法兰克王国后来演变成法国。从这时起,德意志人开启了独立的历史篇章。
第三节 奥托加冕:不在罗马的神圣罗马帝国
查理帝国解体后,西欧进入分裂动荡时期。法兰克国王的统治基础是各地的大小领主,他们一方面使用各种手段来扩大自己的地产,增加依附人数;另一方面还想方设法从国王那里取得“特恩权”,借此获得自己领土的行政权、司法权、财政权和军政权。查理大帝任命伯爵管理地方行政,王室为了防止各地伯爵拥有过大的权力,尽力制止伯爵将职位传给后代,还派遣专人监督。但是伯爵的权力还是越来越大,到了十世纪左右,此官职最终变成世袭制。国王丧失了伯爵任命权,仅仅成为最大的领主之一。东法兰克王国内部形成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士瓦本和洛林五个公国,各个公国都有较大的自决权力。
公元911年,东法兰克王国的卡洛林王室绝嗣,康拉德家族的康拉德一世被推举担任国王。然而公元918年年底,康拉德一世逝世,王国陷入继承危机。康拉德家族实力有限,统治集中在法兰克尼亚公国之内,对内无力控制萨克森、巴伐利亚和士瓦本等公国,对外也无法抵抗匈牙利人的进攻。一部分法兰克尼亚贵族和萨克森人支持萨克森公爵亨利为继承人,因为萨克森公国是当时东法兰克王国最大的公国。而另一部分法兰克尼亚贵族和巴伐利亚人支持“巴伐利亚领袖”阿努尔夫,因为他在率领民众抗击匈牙利人时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双方僵持了五个月,公元919年5月,法兰克尼亚和萨克森的贵族和民众代表举行集会,一致推举亨利为新的国王,称亨利一世,自此开始了德意志历史上为时一百多年的萨克森王朝。
亨利一世上台后做了两件对后世极具影响力的事。第一,将东法兰克王国改名为“德意志王国”;第二,废除了法兰克王国由诸皇子分享继承权的传统,建立德意志王国单一王位继承人制度,确立“国家不可分割”的新原则。公元936年,亨利一世突发心脏病去世,其子奥托继位,他就是著名的奥托一世。奥托时年24岁,身材魁梧,有着浓密的头发和胡子,一副典型的日耳曼人长相。贵族们抬起他放到王座上,向他行礼宣誓效忠。三位大主教为他涂圣油,戴上金王冠。奥托坐上了查理大帝的大理石座位,开始了他的统治。
加冕礼虽然风光,但奥托一继位就面临着巨大的危机。首先是不满于单一继承制度的王室成员,包括奥托的兄弟唐克马尔和亨利。唐克马尔拥有长子的身份,却没有获得王位。他连奥托的加冕礼都没有出席,就与法兰克尼亚的地方势力勾结谋反。亨利也有生母玛蒂尔德太后支持着。面对势力伯仲的王族内斗,各个公国的态度模棱两可,只有士瓦本公爵坚定地站在奥托一边。奥托为保证政权稳定,采取各种政治手段,导致各个公国都在不同程度地反抗他的统治,并伺机扩大公国的特权,摆脱依附关系。巴伐利亚新公爵埃贝哈德在公元937年公开反叛。就连为奥托主持过宗教加冕礼的美因兹大主教的继承人也反对奥托。匈牙利人和斯拉夫人也趁机引发骚乱。
年轻的奥托一世面对内忧外患的困境,毫不退缩。相反他展示出自己的雄才大略,克服重重危机。奥托的第一个目标是带头闹事的巴伐利亚,然而初次出征就以失败告终。也许这个结果让兄长唐克马尔轻视了奥托的实力,反而把亨利作为自己的对手,唐克马尔俘虏了亨利。接着,奥托率军大败唐克马尔,后者被士兵刺死,叛乱队伍解散,亨利也被解救出来。奥托随后一举解决了巴伐利亚问题,另立亲王室的新公爵贝希托尔德。然而亨利不知感恩,反而在翌年联合洛林公爵发动叛变,要求按照旧例分享王国的统治权,法兰克尼亚公爵和西法兰克国王都支持亨利。所幸士瓦本公爵和康拉德家族率兵击溃叛军,亨利的盟友洛林公爵和法兰克尼亚公爵均死于混乱,亨利被迫投降。
自此整个王国的统治稳定下来,奥托也思考出以整个王族力量统治王国的方法——不能分享的是王位,而不是统治权。奥托致力于利用亲属的关系网来控制整个王国,他不追究弟弟亨利反叛的责任,反而任命其为新的洛林公爵;法兰克尼亚公爵位置悬空,由自己控制;士瓦本和巴伐利亚是亲王室的,不需要替换,但是可以用联姻的方式稳固联盟。940年,他让儿子柳多尔夫与士瓦本公爵女儿伊达定亲。由于公爵没有儿子,后来柳多尔夫接掌了士瓦本公国。
但异母弟弟亨利执著地想要干掉奥托上位。公元941年春天,亨利安排人刺杀奥托,但是奥托识破了阴谋,亨利逃亡后被缉拿归案,奥托依然原谅了他。当年圣诞节,亨利在法兰克福行宫身穿粗布忏悔服,匍匐在哥哥脚下求饶,国王弯腰将弟弟扶了起来。他明白,自己需要王族内部的团结,所以他选择以德报怨感化亨利,并且在巴伐利亚公爵死后,将爵位授予亨利。然而,还是有很多人不理解奥托,或者,正是因为觉得即使反叛失败也不必担心受到严惩,反而加紧了叛乱活动。公元953年,奥托的女婿“红发”康拉德同奥托之子、士瓦本公爵柳多尔夫勾结,发动“柳多尔夫叛乱”,得到了许多贵族的支持。叛乱的直接原因是柳多尔夫害怕父亲将王位传给自己的弟弟,而反叛贵族则是不满奥托加强王权。在叛乱尚未平息之时,匈牙利人就杀了进来,却让不少德意志叛军倒戈跟随奥托迎战匈牙利。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怀带来了战斗力,德意志人在莱希河谷击败了匈牙利军,奥托获得了“祖国之父”的美名,而柳多尔夫叛乱也无果而终了。
敌人向奥托一世投降
在解决内乱的基础上,奥托一世以查理大帝为楷模,加紧东扩,力图建立一个疆域更加辽阔,实力更加雄厚的德意志王国,并希望依托“罗马皇帝”称号,成为一代霸主。公元950年,意大利的伦巴德发生内乱,前国王的遗孀阿德莱德被反对派囚禁。她向奥托求救,奥托率军翻过阿尔卑斯山,进入伦巴第首都帕维亚,被贵族拥戴为“伦巴第国王”。不久丧偶多年的奥托与阿德莱德结合,婚姻为权力的合法性做了最好的保障。本来差不多可以将称帝提上议程了,可惜教皇却因罗马勋贵的反对而拒绝了奥托。
数年后,事情有了转机。新教皇约翰十二世是个声名狼藉的二十多岁的青年,由于受到反对派的打击,约翰十二世向奥托求援,并邀请他到罗马加冕称帝。公元962年2月2日,圣烛节当天,德意志军队控制了整个罗马城。加冕现场安排了精锐军团和禁卫军,士兵们一个个高大强悍,神情威武。50岁的奥托一世身材挺拔,威风凛凛。皇冠既贵重又精美,由纯金打造,正面为十字架,冠身是所罗门王的形象,代表着智慧。约翰十二世郑重地给奥托的额头涂上圣油,为他戴上皇冠,奥托一世国王就此升级为“奥托大帝”。
华丽至极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冠
奥托一世的正式称号是“神圣罗马皇帝”。弗里德里希一世时期,从公元1157年开始使用“神圣帝国”称号,并和原有名称一起称为“神圣罗马帝国”。神圣罗马帝国被视为德意志历史上第一个帝国,极盛时期的疆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和瑞士。从1474年起,它的国名前增加了定语,变为“德意志民族的神圣罗马帝国”,民族属性进一步强化。
图中深色部分为全盛期的神圣罗马帝国疆域(图片作者:Ssolbergj)
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之初,政权与教权孰高孰低显而易见,奥托一世以其强大的实力掌控了教会。他接受加冕十天后就签署了一份名为“奥托公约”的特权文件。文件规定,皇帝宣誓保卫教皇,教皇宣誓保卫皇帝;教皇由主教和贵族自由选举产生,但必须效忠德意志国王;只有国王使节在的情况下,教皇进行的效忠宣誓和接受圣职礼才是有效的;皇帝可以推翻和撤换教皇,教皇一旦被确定就必须为皇帝候选人加冕。可见,王权暂时压制住了教权,教会势力对此极度不满。奥托一世称帝将基督教会引入了德意志政治生活的核心,以后德意志君主登基时只能称国王,神圣的皇冠必须由罗马教皇加冕。德意志王国与罗马教廷紧密联系起来,这必将引起王权与教权的博弈争斗,而这一点很快就被历史证明。
第四节 教俗之争:卡诺莎的演技派
奥托一世还在位时,教皇已经萌生叛意。奥托一世刚离开罗马,约翰十二世就开始联络各种反对力量。奥托闻讯后表面满不在乎,说教皇是个“容易受人诱惑的半大孩子,正派的榜样可以使他改正”。暗地里他迅速率军回师罗马。约翰十二世对奥托表示出不惜一战的态度,然而不久他就携带珍宝潜逃了。这位教皇后来一度复辟,但他恶习不改,在某次通奸时被苦主抓现行,因而受伤丧命。奥托废黜了约翰十二世,推举了新教皇利奥八世。罗马人不得不发誓,没有皇帝的同意不得推选教皇。奥托一世后来又多次镇压了罗马的反抗运动,教皇沦落为皇帝的罗马总督,皇帝对教皇选举握有否决权。
奥托一世于公元973年去世。他的儿子奥托二世和他的孙子奥托三世先后继任皇帝。奥托三世没有子嗣,皇位由同一家族的亨利二世继承。他是个弱势的皇帝,并且还是虔诚的基督徒,在其执政期间,教权相对以前有所扩大。后来的康拉德二世、亨利三世则重新加紧了对教权的控制,使教会继续为政权服务。
皇权压制教权的局面刺激了教会内部的反抗——克吕尼运动。该运动意在确立教会对世俗权力的独立性,加强教皇的权力。为此,运动打造了新的宗教形象,要求教士严守独身制,禁止娶妻,禁止圣职买卖,反对世俗政权任命神职人员,要求教会产业不受侵犯。十一世纪,克吕尼运动传到西欧各地,许多地方性的宗教会议都重申了教士独身制和禁止买卖神职的规定。在教皇选举和教会政策上,教会的独立性越来越大,而罗马贵族和德意志皇权遭到了教会的排斥。
其实,皇帝亨利三世也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早期还参加过克吕尼运动。在他率兵大败匈牙利人后,为表示对上帝的感谢和自己的忏悔,皇帝光着脚,身上仅穿一件粗呢布外套,像教士一样踏进每一个教堂。亨利三世认为自己是神在世间的管理者,当然拥有对教会的控制权,但是克吕尼分子却认为世俗的皇帝无权任命主教和修道院长。公元1046年,圣贝尼涅修道院长阿里纳尔被教区选为大主教,他向皇帝述职时,表示主教不必向皇帝效忠宣誓。亨利三世对此十分愤怒,表示不宣誓就不授予大主教职位。阿里纳尔态度强硬,说:“那更好,若超越上帝的戒律,我从不保留世俗的教士职务。”在其他主教的帮衬下,亨利三世无奈地向教会妥协,放弃了宣誓要求。
此后,政教冲突继续升级。公元1056年,亨利三世去世后,年仅六岁的亨利四世继承父位。以科隆大主教安诺为首的势力劫持了他,并将他的母亲从政治生活中排挤掉,由安诺担任摄政。在与神职人员接触的过程中,亨利四世看清了教界内部争斗的丑恶,十分失望。例如,公元1063年复活节,高级教士为做弥撒的位置发生争吵。晨祷时,富尔达修道院长韦德拉德的手下,与希尔德海姆主教赫齐罗的随从发生争执,双方在祈祷凳上厮打起来,搞得教堂里刀光剑影,希尔德海姆主教还鼓动随从破坏圣物泄愤。亨利四世对安诺十分抵触,他结识了不来梅大主教阿达尔贝特,与之产生了友谊,阿达尔贝特耐心地传授他各种知识,还针对内政外交、军事财政给了他很多建议。
亨利四世不好好做自己的傀儡,反而与其他主教走得很近,这让安诺十分不满,他放出谣言说阿达尔贝特把小国王带坏了,使他沉迷女色、生活糜烂,强迫亨利四世将其免职,国王再次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但也正因为见惯了宫廷斗争,他的思想越来越成熟。成年后的亨利坚韧有毅力,并且擅长谋略、能屈能伸。在他27岁那年,萨克森人发动叛乱,亨利四世经过征战平息了战乱,并且在宫廷中摆脱了教会的束缚。他团结德意志主教作为王权的盟友,依靠下级贵族、骑士对抗罗马教会势力。
公元1073年,克吕尼派修士、意大利人希尔德布兰德不经皇帝同意就任教皇,称格列高利七世。这时,教权主义者已经声势浩大,四处宣扬他们教权至上的观点,声称:人间的一切权力均来自神意,教会是圣灵的居所,也是一切神意在人间的代表;教会的权柄来自神的安排,世俗的王权必须听命于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在公元1075年的罗马宗教会议上发表《教皇敕令》,要求将德意志重要的三位大主教免职并且收回国王的“主教叙任权”。“主教叙任权”之争成为政教冲突白热化的导火索。
主教叙任权即向主教和修道院授予封地和职权的权力,当时德意志一半的土地和财富掌握在主教与修道院手中,如果放弃主教叙任权就会让教皇势力和教会的财力空前强大。因此,亨利四世果断迎击,在米兰教会冲突中放逐教皇派成员,并且擅自任命了米兰大主教。格列高利七世在新年问候中警告亨利四世,要求他写忏悔书,否则将把他逐出教会。亨利四世不顾威胁抢先行动,在1076年1月以德意志主教为主的沃姆斯宗教会议上,他控诉了格列高利的罪行,呼吁废黜教皇。并且说教皇违反教规私自与女人同居,将其作为整个教会的污点无限放大。人们对教皇产生怀疑,谣传说教会的敕令出自罗裙之下。
但格列高利七世老谋深算,他看准了亨利四世没有强大的军队,诸侯也各怀异心,并不一定会支持他。所以即使舆论纷纷倒向亨利,他也不惧怕,反而在2月颁布破门律,要将亨利废黜并逐出教门。根据破门律,如果亨利四世一年内得不到教皇的宽恕,他的臣民就可以解除效忠誓言。诸侯们果真没有支持亨利四世,反而与教皇勾结,意图推翻他的统治。他们要求亨利四世向教皇服罪,并且取得教皇的赦罪令,否则就另立国王。
面对失去王位的威胁,即使是奇耻大辱也必须忍耐,亨利四世的经历就像越王勾践。1077年1月25日,亨利四世带着一家人翻过风雪交加的阿尔卑斯山,到达教皇驻跸的卡诺莎,上演了一出举世闻名的“卡诺莎觐见”。据说,国王一家脱掉御寒的皮帽和靴子,摘去了一切标志王家尊贵的装饰,披上忏悔时用的毡毯,打着赤脚,在冰天雪地里等了三天,教皇才同意会见。见面时,国王和教皇先是相视而泣,然后亨利四世扑倒在格列高利七世脚下,恳求原谅,教皇表示赦免他的罪行。接着在卡诺莎宫廷教堂里举行大弥撒,教皇端来圣餐给亨利四世,亨利四世当场写下誓言,保证遵从教皇的意愿再不犯错误,并且保护格列高利“生命和身体不受危害,国王和下属不能逮捕教皇”。
卡诺莎之行虽然可耻却有用。本来士瓦本公爵鲁道夫已经得到部分德意志诸侯的拥护,但亨利四世向教皇认罪,保住了王位,很快在战场上杀掉鲁道夫,消除了心腹大患。稳住阵脚后,亨利四世决定在原则性的问题上不能让步,继续强硬反对“主教叙任权”。1080年3月,教皇再一次威胁将亨利四世革出教门。亨利四世也使出老把戏,在同年的美因兹宗教会议上,十九位主教和大主教表决罢免教皇,声称要砍掉毒蛇的头。德意志主教们推选出拉文纳主教为“对立教皇”,同样,格列高利七世也鼓动德意志内部亲罗马的诸侯推举一个“对立国王”。于是滑稽的现象出现了,国家里的一切变成双重对立,教皇对教皇,国王对国王,主教对主教,公爵对公爵。内乱不断,大家都忙着叛乱和平叛。
公元1084年,亨利四世羽翼丰满,决意铲除让他蒙受耻辱的格列高利七世。他率领一支强大的军队跨过阿尔卑斯山,进攻罗马。在半路上他还摘得了伦巴德国王的王冠,又把卡诺莎女伯爵(相传是格列高利七世的情妇)的田庄彻底捣毁。历史总是相似的,查理大帝还有奥托大帝都是当了伦巴德国王后就称帝了。罗马城尚未攻下,亨利四世由自己拥立的“对立教皇”克莱门特三世加冕称帝了。郊外没有合适的教堂,只能搭两个简易帐篷,一个供皇帝着装和加冕用,另一个用来给已经加冕的皇帝做弥撒。虽然条件简陋,但礼节还是要做全套,气氛依旧庄重肃穆,来看热闹的百姓围了一圈又一圈。而此时城内的格列高利七世正忙着搬救兵,可惜援军进入罗马城后军纪败坏。所以亨利四世还没有打进来,忍受不了的罗马贵族先把格列高利七世赶跑了。
中世纪国王向主教授予权标
格列高利七世后来在流亡时病死。不过,大仇得报的亨利四世,结局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后来罗马教廷拉拢了亨利四世的儿子亨利五世,亨利五世竟然倒戈反对亲生父亲。公元1106年,亨利四世在软禁中黯然去世。
亨利五世也没有和教廷联盟太久,双方再次因为“主教叙任权”闹翻了。在加冕典礼上公开发生冲突,亨利五世把教皇和十六位红衣主教当场抓了起来。罗马教廷则再次将皇帝开除了教籍。双方互不退让,直至1122年,新教皇卡利克斯特二世在沃姆斯城签订《沃姆斯宗教协定》,政教之争才暂时告一段落。协定规定:德意志主教和修道院长不由皇帝任命,而是由教士选举产生。但是皇帝有权出席选举会议并加以干预。当选者由皇帝授予象征世俗权力的权标,再由教皇授予象征宗教权力的指环和牧杖。协定是双方妥协的产物,教皇削弱了政权对教权的影响,但没有完全实现教权高于政权的目标。政教之争同样也使德意志诸侯实力和独立性增强。
第五节 东征西讨:巴巴罗萨战记
《沃姆斯宗教协定》签订后三年,亨利五世也去世了,他去世时没有儿子。士瓦本公爵、萨克森公爵以及奥地利边境伯爵三人争夺王位,最后士瓦本公爵胜出,建立了霍亨斯陶芬王朝,国王称康拉德三世。康拉德三世不久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失败,没来得及加冕就死掉了。临终前,康拉德三世把王位传给了侄子弗里德里希。公元1152年,弗里德里希一世即位。德国历史又开始了新的一页。
弗里德里希一世金像(照片作者:Montecappio)
弗里德里希一世外貌出众,有着金红色的卷发和红色的胡子。正因如此,他有了“红胡子”的称号。他执政期间曾五次远征意大利,所以意大利人的说法是,弗里德里希的红胡子是由意大利人的鲜血染红的。红胡子的意大利语发音“巴巴罗萨”成为弗里德里希一世著名的绰号。
巴巴罗萨上台后,首先要重振衰落的王权。他曾在隆卡利亚的田野上召开帝国会议,把诸侯和贵族叫了过去,国王高高在上坐着,其余人围坐周边。他提醒在座的人牢记德国王室是保护贵族利益的,所以大家都要拥护;一些人有土地和丰厚的财产,那都是国王恩赐的,享有这些权利的同时也要对国王尽义务。巴巴罗萨要求下属在开会期间为国王站岗,虽然只是象征性的,却可以强化他们效忠国王的意识。于是在兵营中间、国王的帐篷前,竖起了一支带有皇帝徽章的长矛,上面挂着牌子。牌子上写着那些拥有封地的诸侯和骑士的名字,每天一位轮流站岗,如果传令官喊了两次还不来值班,就可以把封地没收。
另一个要解决的是意大利问题。意大利北部是王室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是近年来随着王权衰落,意大利地区开始反抗德意志人的统治。公元1153年,巴巴罗萨继位的第二年,国王与教皇签订了《康斯坦茨协定》,承诺帮助教皇抵御诺曼人和对付罗马人的叛乱,并防止拜占庭皇帝卷土重来,而教皇则答应尽快为他加冕。公元1155年,巴巴罗萨率领不足一千八百人的小队伍到罗马接受加冕。刚刚上任一年多的新教皇哈德里安四世被意大利人搞得焦头烂额,想向巴巴罗萨求助,于是骑马跑到城外迎接。按照礼节,候选的皇帝要给教皇牵马,并在教皇下马时为其扶脚蹬以示尊敬。下属在巴巴罗萨等候教皇时,提醒他这个古老的礼节,还说教皇的拉特兰宫里摆着一幅皇帝为教皇牵马的油画。但血气方刚的巴巴罗萨以查理大帝和奥托一世为楷模,他坚决不同意给教皇牵马。教皇出现时巴巴罗萨骑在马上不下来,教皇也很生气。两方属下纷纷劝解,于是国王答应只做出牵马扶蹬的象征性动作,而教皇也同意将拉特兰宫里那幅油画毁掉。两支队伍终于要进城了,不巧的是他们又遇到了一个罗马元老院使团,使团隐晦地表明,德意志民族是个野蛮的民族,正因如此才更应该好好遵守流传下来的礼节。这已经让巴巴罗萨很不高兴了,但使团接着要求他为加冕提供五千磅黄金。巴巴罗萨怒了,回击说,罗马人昔日荣誉何在,元老院尊严何在,现在面对敌人也只能求助于他的庇佑了。他提醒对方不要忘记他们已经是自己的臣民了,难道还妄想从统治者那里要东西!巴巴罗萨激怒了罗马人,加冕典礼也只能背着他们举行了。罗马人随后挑头闹事,巴巴罗萨刚回到兵营又不得不杀进罗马城,近千名罗马人死难,二百人被俘。
接下来轮到教权与皇权之争。公元1157年,帝国会议在贝桑松召开,教皇亲自给会议写了一封信,并派圣马可大主教和圣克雷蒙特大主教带去。两位主教发言时是这样说的:“向我们的圣父、教皇哈德里安致敬,向神圣罗马教会的红衣主教团致敬,教皇是父亲,红衣主教是兄弟……”帝国的诸侯很不满,皇帝更不满意了。明明是在我的地盘上,你这一通又是父亲又是兄弟,把皇帝置于何处?接下来的发言让大家更不高兴了。信件是用拉丁文写的,为了让在场诸侯都能听懂,还专门翻译成了德语。信中谴责皇帝没有履行义务,并提醒皇帝,教会给了他尊严与荣耀,皇帝是从我们手中接受了“封地”云云。(拉丁文原词也有“利益”、“恩惠”之意,此处译为“封地”。)此言几乎是将皇帝当作臣子,联想之前让皇帝牵马扶蹬的事,行宫伯爵已经准备拔剑砍死大言不惭的主教了。巴巴罗萨倒是表现得很大度,安排人护送两位主教离开。混乱中,皇家随从在红衣主教行李中搜出了他们视察帝国境内教会的材料,这违反了《沃姆斯宗教协定》。皇帝盛怒之下,下令在国号“罗马帝国”前面加上“神圣”二字,表明帝国权力直接来源于上帝,与教皇无关。巴巴罗萨公开声明,他的帝国是经过德意志诸侯自由选举和上帝授权而获得的,谁要是把他的皇冠看作是教皇授予的,此人就是基督的敌人。同时,他还封锁了阿尔卑斯山口,禁止德意志主教前往罗马。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米兰领头发起了北意大利反对德意志统治的斗争。1159年春天,意大利人在米兰城发动起义,反抗德意志人的统治。米兰代表在皇帝面前宣称:“我们虽然宣誓过,但是我们没有宣誓过要遵守誓言。”巴巴罗萨决定杀鸡儆猴,他率领士兵来到米兰城下,把城市周围一切可用之物全部破坏,橄榄林、果树全部砍伐,家畜宰杀吃掉,进出城市的道路一律封锁,要将城里的人困死。同时,德军还包围了与米兰结盟的小城克雷玛。在克雷玛城下,帝国士兵十分凶残,把俘虏吊在绞刑架上,有些还被分尸,有的尸体钉在城墙上,有的尸首被帝国士兵当球踢。克雷玛守军也针锋相对地把帝国兵绑上十字架。帝国军队攻城时,将把包括小孩在内的人质绑到战车上,以此威慑城内放弃抵抗。但市民不仅没被吓到,反而斗志更加坚定。他们唱着赞歌,颂扬为祖国牺牲的行为,拿起武器对准了敌军。
但即使有着铁一样的斗志,也不能扭转实力的差距。坚守两年后,米兰还是投降了。战败的市民脖子上套着绳索,手里拿着十字架,默默地从皇帝面前赤脚走过。他们身后的米兰城满目疮痍,城门、城墙、护城河和塔楼连同城内的高楼都被残暴地摧毁,坟墓也被铲平。城外荒芜的土地被犁开撒上盐,这是对待被征服土地的传统诅咒。最终米兰人为他们的反抗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巴巴罗萨残酷的镇压没能带来稳定和服从。几年后,他再次出兵意大利,镇压罗马人的反抗,并且赶走了教皇亚历山大三世,另立新教皇帕斯加尔三世。然而意大利各主要城邦组成“伦巴德同盟”顽强抵抗,再加上瘟疫流行,最后威名赫赫的巴巴罗萨狼狈地化装成农民逃回德意志。
巴巴罗萨多次向意大利出兵,以致无暇管理内务。这时他的表兄弟、巴伐利亚和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越来越强大,亨利不仅不向皇帝提供分摊的兵员,还要求给他更多的土地和银矿。皇帝辛辛苦苦打天下,怎么能容忍别人自在逍遥呢!1176年,巴巴罗萨在出兵意大利时兵力不足向亨利求助,亨利却无视了皇帝的请求,甚至逼得皇帝向他下跪。想想看巴巴罗萨怎么对待米兰市民,就知道亨利一定没有好下场。在帝国会议上,皇帝得到多数诸侯的支持,剥夺了亨利几乎所有的封地。亨利只能流亡去寻求岳父英王的庇佑了。
晚年的巴巴罗萨依旧好战,公元1176年他出兵伦巴德,以三千五百名骑兵和步兵对战一万五千名伦巴德士兵。军事上以少胜多是罕见的,果不其然巴巴罗萨战败了。身受重伤的巴巴罗萨倒在死尸中间,侥幸捡回一条命。人们都以为皇帝战死了,皇后也穿上了孝衣,不想四天之后他竟然又逃回来了。归来的巴巴罗萨有了变化,也许是感谢上帝的恩赐让他死而复生,他虔诚了许多。养好伤之后,巴巴罗萨亲自去威尼斯向被他废黜的亚历山大三世寻求政教和解,见面时不顾皇帝的尊严,扑倒在教皇面前吻他的脚。做完弥撒离开教堂之际,巴巴罗萨接受了他曾经痛恨的事情,在威尼斯民众前为教皇牵马扶蹬。
巴巴罗萨对意大利的征服失败了,但他金戈铁马的雄心尚未止息。1189年,67岁的巴巴罗萨决定出兵参加十字军东征,开始了对耶路撒冷的远征。然而他永远没能踏上圣地。1190年6月,德国军队经过现土耳其境内的一条河流时,巴巴罗萨洗澡时心脏病发作溘然长逝,也有说法是他跌进水里,因为盔甲太重而溺死。
弗里德里希一世在位期间,神圣罗马帝国的国势到达顶峰。德国人传诵着“巴巴罗萨”的事迹,说他沉睡在一个人迹罕至的山谷中,终有一天将带领十字军出山,给德国打造一个强大、统一的太平盛世。而德国之外的民众对“巴巴罗萨”的印象,大多来自那个疯狂的战争计划——七百多年以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德意志第三帝国制定的侵略苏联计划,以这位著名帝王的绰号命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第六节 金玺诏书:德意志皇权的衰落
弗里德里希努力加强的王权没有维持多久,就在各种因素下日渐衰落,而德意志各邦国的独立地位却日益增强。
弗里德里希一世在生前给自己的儿子亨利六世订了婚约,对象是西西里国王威廉二世的姑妈康斯坦丝。康斯坦丝当时已经30多岁了,可亨利六世才18岁。为什么要这么做?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原来威廉二世没有子嗣,康斯坦丝是有王位继承权的,这样德意志和西西里将联合起来,把教皇领地夹在中间,灭掉它也就变得容易多了。
德意志算盘打得响,但西西里人也不是傻子。威廉二世去世之后,西西里拥戴了本没有继承权的威廉二世的异母兄弟坦克雷德,相传他是个私生子。亨利六世发兵南下,然而那不勒斯久攻不下,北方来的德意志军队不适应地中海气候,军中疫病流行,亨利六世丢盔弃甲地逃回了德意志,连怀孕的康斯坦丝都被西西里人俘虏去了。但他毫不气馁,回到德意志修整之后,再次出击西西里大获全胜,于1194年12月25日被加冕为西西里国王。这时康斯坦丝已被赎回,并且接近产期,这时她已经40多岁,是一位高龄产妇。1194年12月26日,赶去与丈夫团聚的康斯坦丝在小镇耶西分娩,生下的男孩就是弗里德里希二世。
兼并了西西里的亨利六世决心完成父亲的愿望,组织大军进行十字军东征。但天不假年,他在31岁时不幸患疟疾身亡。当时弗里德里希二世只有3岁。德意志诸侯分为两大集团,爆发内战。一方拥立亨利六世的弟弟士瓦本公爵菲利普,另一位王位争夺者则是之前逃跑的狮子公爵之子、布伦瑞克公爵奥托。混乱中,康斯坦丝带着儿子跑回了西西里,并且在教皇因诺森特三世的庇护下让小王子当上了西西里国王。教皇成了小国王的监护人和西西里王国摄政。不久,由于母亲去世,小国王成了孤家寡人,据说幼年的他虽然穿着华丽的王袍,却不停地用尖锐的指甲划破丝绸衣服和自己的皮肤。
弗里德里希二世成年后,教皇因诺森特三世为控制德意志、抗衡当时不听话的皇帝奥托四世,鼓动他重夺王位。1211年,弗里德里希二世被诸侯推举为德意志国王。1214年,在布汶战役中,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国盟军打败奥托四世。1220年他被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康斯坦丝生下弗里德里希二世
虽然当了皇帝,但由于长期在意大利生活,弗里德里希二世始终把意大利视为故乡和政治中心。他在位三十八年,仅有十年住在德意志。西西里岛文化繁荣,弗里德里希二世受其影响学识渊博,可以熟练运用意大利语、希腊语、拉丁语、西西里语、阿拉伯语等多种语言,唯独对德语知之甚少。他甚至很少自称“德意志国王”。可想而知,他对德意志皇权的加强不怎么上心。弗里德里希二世发布诏令,承认诸侯享有特许权、司法权和铸币权,从而使皇权大大削弱。
1250年,弗里德里希二世去世,然而他的儿子康拉德四世也在四年后去世,霍亨斯陶芬王朝走向终结。德意志经历了十九年的“大空位时期”,没有一个得到公认的国王或皇帝。七家教俗诸侯组成了帝国推举会议,他们此后成了“选侯”,有资格选出德意志国王,再由教皇加冕为皇帝。这七个选侯是特里尔、迈因茨、科洛涅三位大主教,波希米亚国王,莱茵边区伯爵(后改称帕拉丁伯爵),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区侯爵。1273年,选侯们推举哈布斯堡伯爵鲁道夫为王,称鲁道夫一世。“大空位时期”才算结束。哈布斯堡王朝就此登上德意志历史的前台。
既然国王是选出来的,那么自然难以轻易将王位传之子孙。哈布斯堡王朝、卢森堡王朝、维特尔斯巴赫王朝在以后几十年内相继被推举上台。1356年,卢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颁布了《金玺诏书》,彻底放弃对王位继承权的争夺,任由诸侯摆布德意志。皇家排场还是要摆出来的,在制定诏书的纽伦堡会议上,查理四世出场的派头好似奥托大帝:特里尔大主教走在最前面,萨克森公爵手里捧着帝国之剑,莱茵边区伯爵手拿帝国金苹果在皇帝之右,勃兰登堡边区侯爵手持帝国权杖居皇帝之左。迈因茨大主教和科洛涅大主教也贴身伴随皇帝,皇后走在最后。在宴会上,萨克森伯爵担任大司仪,用金桶装燕麦给皇帝喂马,引导诸侯就座;莱茵边区伯爵是膳食总管,用金银器皿盛装美食;勃兰登堡边区侯爵任宫廷宝库总管,负责用金盆送洗手水和手巾;波希米亚国王任掌酒官负责敬酒。最后制定的诏书用拉丁文写成,正面画有查理四世像,皇帝端坐于御座之上,神态威严。
状如金币的黄金封缄,“金玺诏书”因此得名
然而,诏书内容却是皇权的大幅让步,用法典形式规定了德意志国王和皇帝的产生程序。七个选侯被称为帝国的“柱石”和“七只烛台”,诏书规定了他们投票选举皇帝的具体办法。选侯在自家领地里拥有最高审判权和开矿、铸币、关税、食盐专卖等一系列权力。德意志分裂倾向因此加剧。地方势力变成一个个独立的王国,而皇权却被大大削弱,皇帝本身需要诸侯选举产生,选侯在此过程中当然会尽量维护自身利益。除了七大选侯外,帝国内部还有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和一千多名帝国骑士。他们以各自的宫城为政治中心,拥有领地内的铸币权、关税权、贸易权、矿山和森林等各项权力,构成独立的政治实体。选侯会议、诸侯会议和城市代表会议三个议院组成了帝国议会,他们对帝国事务进行决策。加强皇权的提议常常遭到反对。1493年到1519年在位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多次提出组建帝国常备军、帝国法院等议案,结果诸侯普遍唱对台戏。
在欧洲主要国家走上加强中央集权道路的时候,德意志却通过《金玺诏书》确认了邦国分立的政治结构。皇权衰弱、地方权力上升,这将给未来的德意志带来严重的危机。在以后的几个世纪里,建立统一民族国家,成为德意志民族长期面临的历史任务。
特别专题 狼和香辛料——中世纪德意志的生活、商贸与城市
日本有一部轻小说《狼与香辛料》,描写了旅行商人罗伦斯与贤狼赫萝行商途中各种各样有趣的事件。小说世界观的背景模板就是中世纪后期的北德意志。作者写得非常用心,书中可以见到不少当时人们生活和经商的细节。组成历史的并不仅仅是帝王将相之间的争斗,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很重要。本专题将介绍中世纪德国人的生活与商业。
说到生活,主要就是吃、穿、住等几个方面。虽说在上帝面前,所有基督徒都是兄弟姐妹。不过,在中世纪德国的世俗世界里,这些“兄弟姐妹”得到的物质待遇却天差地别。
新天鹅堡,德国最美丽的城堡,常用于旅游宣传和桌面背景。
不过这是十九世纪的建筑了(图片作者:Softeis)
比如说住房。贵族的住宅大多是城堡。中世纪城堡经历了不同风格的几个发展阶段。但不管怎样,城堡都是贵族地位、权力和生活的象征。城堡具有较强的防御功能。只要吊桥一拉,城门一关,里面就是一个安全的小天地。作为贵族居所的城堡,自然也是当地的权力中心、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大贵族还往往有自己的宫廷。城堡里聚集了管家、厨师、仆役、教士还有吟游诗人。中世纪后期,不少大贵族的住所从城堡变成了法国式和意大利式的宫殿,里面设有花园、马场、喷水池甚至动物园。
在富丽堂皇的府邸,领主们可以舒舒服服地过日子,闲下来比武、打猎,文雅一点的就让诗人吟诗,乐师奏乐。而领主统治下的农民就只能住茅屋,这种茅屋是用黏土、秸秆、树枝搭建起来的,夏热冬凉,遮风挡雨都勉勉强强。
再说吃。中世纪德国人的食品相当广泛,包括谷物、豆类、蔬菜、瓜果、肉类、鱼类等等。调味品有食盐、蜂蜜、醋、糖、橄榄油,奶制品有牛奶、黄油、奶酪,饮料有啤酒、麦酒、葡萄酒、蜂蜜酒、苹果酒等等。处理食物的方法有烤、煮、炖等。
可是,是否能享用这些好吃的,由你的身份决定。
有权有势的贵族们对吃特别挑剔。他们珍爱的菜肴有野猪、野牛、熊、野兔、大雁、天鹅、野鸡等等。小牛肉、小羊肉这样比较嫩的肉食特别受欢迎。为了加工食品,上层阶级不惜高价从遥远的外国买进奢侈的香料。据估计,当时欧洲每年进口胡椒1000吨,生姜、肉桂、丁香等1000吨。 正因如此,香辛料才成为中世纪欧洲的标志性商品。当贵族大摆宴席时,餐桌上常见的主食是精制白面包、酥皮馅饼,饮料有蜂蜜酒、葡萄酒、啤酒,银质餐具在烛光照耀下闪闪发光。萨克森公爵曾这样形容暴食者:他们降临人间时是一个人,而离开人世时则变成了一头猪。
可是普通农民就比较惨了。当时欧洲的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燕麦、豆类和杂粮。小麦做的白面包是富裕家庭的享受。大部分穷人吃粗粮做的黑面包或者杂粮粥,或许还会加上些长着绿毛的奶酪。对一般平民来说,啤酒是最重要的饮料。中世纪没有净水设备,饮用水质量堪忧,欧洲人也没有把水煮开再喝的习惯,所以靠饮酒补充水分倒比直接喝水更卫生。十五世纪时,汉堡市民每年人均喝掉200加仑啤酒,相当于1993年汉堡人的六倍。
饥肠辘辘的贫民产生了无数妄想。有一种叫作食物王国,说的是有一个梦幻的世界,那里用香肠建城墙,鳕鱼造门窗,黄油充房梁,烤鳗鱼做椽子,姜饼造阁楼,房顶是馅饼,桌椅是肉派和煎饼。河里流淌着葡萄酒、啤酒、雪莉酒。在王国里人们免费享受种种美食。这里面不知凝聚了多少“吃货”一生的美梦。
上层社会的穿着也极尽奢华。达官显贵的帽子和大衣都用上等毛皮或锦缎制成,用金银线绣上珍珠。他们手上带着金戒指,在腰带和刀剑上镶银饰。贵族妇女的服装采用最华贵的衣料:天鹅绒、绸缎、黑貂皮或白鼬皮,里面也许还有金丝衬衣。她们的发辫用纯金饰物编结,头戴珍珠和黄金编织的帽子。
不管是上流社会的奢侈品还是平民需要的布料、酒水,都很难完全依靠本地供应。为了满足领主和居民的各种需要,德国商业贸易迅速发展,盐、金属、葡萄酒和纺织品从欧洲各地长途贩运而来。新航路开辟以前,欧洲存在两大贸易圈:地中海贸易区和北海-波罗的海贸易区。德国恰好夹在两大贸易区中间,很多国际贸易要经过德意志这个“十字路口”。一些适合货物转运和商人休息的地方出现了定期集市。北德意志的汉堡、吕贝克是主要的粮食输出港。丹麦产的牛源源不断地输入,魏玛北边的小城布特斯泰特是著名的牛贸市场,每年有三次集市,各地的牛贩子纷纷赶来进行大宗买卖。科隆是最著名的贸易城市,1368年到1465年,它的年贸易额由3700万马克增加到2.1亿马克。
在需求的刺激下,德国的手工业生产和商品农业发展很快。水车、脚踏织机等专业工具在手工业中得到运用。中北部大量农民种植啤酒花,在布伦瑞克郊区,三分之二以上的土地生长着啤酒花,今天德国啤酒驰名世界,是因为历史的积淀。易北河、莱茵河等几条大河沿岸分布着葡萄产地,以出产优质白葡萄酒著称。奥格斯堡和科隆附近是著名的纺织业中心,产出呢绒、亚麻、丝绸等各类纺织品,数量之多以至于产生了这样的谚语:“全世界种的亚麻赶不上德国的。”别以为只有中国有丝绸,科隆通过从威尼斯进口蚕丝,生产各种丝绸织物,成为德意志最大的丝织业中心。以金银丝为纬线、细丝为经线织成的“浮花锦”在当时最为名贵。大量商人奔走于德意志各地,维持这个复杂的商品流通体系。《狼和香辛料》的男主角罗伦斯就是其中之一,行商途中他贩卖的商品先后有小麦、毛皮、胡椒、兵装等,还搞过黄金走私,可谓丰富多彩。
随着经济的繁荣,普通的居民点也逐步发展为城市。以法兰克福为例,这座历史名城在1150年左右只是一个集市,1240年才获得皇帝的特许证,这意味着这个集市从此可以得到皇帝的保护。1340年时,法兰克福成为一年有五十天市集的国际布匹市场。1440年,它终于成长为一个中等城市,有多少居民呢?加上妇女儿童,一共才九千人。当时德意志境内总人口约为一千二百万,其中10%~15%生活在城市。不过,就像法兰克福的例子,很多所谓的“城市”在我们看来只能算小镇。大多数城市人口只有二千人左右,最多只有五十座城市的人口超过五千人。最大的城市科隆,鼎盛时期拥有三万五千人,当代一所大学的学生数量都比这个数字多。城市的外围一般筑有城墙,里面是棋盘一样的街区。狭窄的街道弯弯曲曲,街上光线晦暗。遇上雨天到处泥泞,纽伦堡街上的泥潭可以让马陷进去,骑马的人一旦摔下来就会脏得像头猪。和罗马城市不同,中世纪德国的城市没有下水道设备,垃圾随地乱丢,污水到处都是。这是中古欧洲动不动闹瘟疫的原因之一。虽然如此,在当时的人看来,城市是一片繁荣的乐土。十五世纪中期,有人把德意志诸城夸了个遍:科隆是“欧洲最壮丽的城市”,“点缀着神奇的教堂、市政厅、尖塔和盖着铅皮的建筑物,以及富裕的市民,环绕着美丽的河流和肥沃的大地”;奥格斯堡“富裕超过世界上一切城市”;慕尼黑“非常出色”;纽伦堡是“美不胜收的仙境”。总而言之,“上帝对德国人比对任何其他人更加关怀”。
典型的中古欧洲城市,有带尖塔的教堂和防卫用的城墙,邻近河流,交通便捷
德国城市能有这样的富裕和辉煌成就,主要应该归功于城市居民的辛勤劳动。城市生活繁荣多彩,居住在城市的手工业者五花八门,有面包师傅、屠夫、酿酒师,也有玻璃工匠、羊毛加工匠和皮革工匠。各行各业的手工业者组成各自的行会保护自己的利益。曾经被视为不开化“蛮族”的日耳曼人,后代中却涌现出了许多聪明而有才华的商人和工匠。
政治上,德国的城市有的名义上从属于帝国,但拥有广泛的自治权;有的服从诸侯统治;还有一些是自由城市。最著名的城市同盟是北部的“汉萨同盟”。该同盟形成于十三世纪,它依托波罗的海贸易,组建军队,扫清贸易阻碍,维持商业秩序。商人们组成同行业公会维护自己利益。汉堡和吕贝克是同盟的主要城市。到十五世纪末,它们能制造出载重600吨的远洋大船和适用于内河航行的小船,堪称波罗的海的海上霸主。
然而,德国贸易的繁荣并没能长久延续下去。伴随着十六世纪开始的地理大发现,西欧商路逐渐由地中海转向大西洋。荷兰与英国成为新时代的贸易中心,德国的十字路口地位则被大大削弱了。经济衰落进一步导致了德意志政治上的不稳定,德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变革与大动荡即将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