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1)

(1)

1970年7月1日,西昌。

分别从昆明、成都发出的两列列车汇聚于此,代表了成昆铁路正式通车。

1984年12月8日,美国纽约哈德逊湾。

一块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来的月球岩石、第一颗人造卫星模型,一段象牙雕刻的铁路被评为联合国特别奖,它们象征人类征服大自然和进入宇宙空间的伟业。那段被雕刻在象牙上的铁路便是成昆铁路。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2)

北京的工艺美术工人正在雕刻象牙雕塑《成昆铁路》 网络图片

成昆铁路是西南地区乃至我国重要的铁路干线,北起四川省成都市,南至云南省昆明市,线路全长1096km。于1958年7月开工建设,1964年复工建设,1970年7月1日竣工通车,是国家I级单线电气化铁路。

沿线三分之二崇山峻岭、奇峰耸立、深涧密布、沟壑纵横、地势陡峭、地质状况复杂,创造了世界铁路建筑史上的奇迹,被联合国并称为“象征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

今天,晚报君要带大家走进的这群人,便是成昆铁路这一奇迹的缔造者。

(2)

他们 永远的铁道兵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3)

老兵牛菜馆聚会 春城晚报 记者翟剑/摄

2018年1月的昆明,天气略显干冷。

10多个老者在书林街边的牛菜馆聚餐,他们平均年龄超过75岁,是半个多世纪前曾一起奋战在成昆铁路上的铁道兵。

虽然铁道兵的兵种已然消失,但他们坚信铁道兵的精神是永存的。

“现在的人也许不理解,但是这段岁月代表了一代年轻人的梦想,在非战斗中,我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这就是我们那个时代的年轻人的信仰和精神力量。”当年,他们一边扛着枪,一边背着十字镐修筑了成昆线。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4)

老照片翻拍

大学生应召入伍

1963年1月,云南大学物理系大三的朱克宽,穿着军装回了家。

母亲急了,找到部队请求撤回朱克宽的入伍申请,“我入伍是瞒着家里人的,军装都穿上了,肯定不能再改变了。”

朱克宽一家都有铁路情缘,他的外公曾参与集资石屏小铁路的修建,父亲是中国第一条商业铁路——个碧石铁路公司的站长。

当时战云密布加之连续三年殃及全国的严重自然灾害还未消除,备战备荒三线建设(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是当时的主要任务。

不少学生满怀热情应召入伍。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5)

回忆往事

对当年的入伍的情况,阮家豪记忆犹新,“1月12日我们考完俄语,当时班长做动员,说部队要在学校招收大学生,我们要积极响应,我报了名。1月29日,我还在农场找猪草的时候,入伍通知书就下来了。”

“当时很简单,年轻人响应国家的号召,就义无反顾参军了。”云南大学化学系的张执经也是同一时间弃笔从戎,此后他在第一线工作了3年。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6)

杨德新

77岁的杨德新也是此时入伍,当年他是昆明工学院(昆明理工大学前身)的学生,“当时昆明各高校100多名学友毅然决然投笔从戎,汇入昆明四城区子弟共600余人于1963年1月应征入伍到铁道兵一师一团。”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7)

成昆铁路建设纪念碑 网络图片

一寸铁路一寸血

在基本靠人力的情况下,铁道兵的艰辛可想而知。

张执经曾在禄丰一平浪白虎山隧道作业,这段2497米的隧道在今天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任务,但当年却是修筑成昆铁路的一只“拦路虎”。

由于岩石坚硬,且大多是横断层,加之隧道内水资源丰富,几位老人回忆,当年进隧道衣服就没干过,“脚泡得像鸡爪一样”。

“我们当年在洞里,太热了,不通风,衣服都脱掉了,就穿一条内裤施工。”77岁的张执经曾跟随连队在工地施工3年,“基本上每天出来除了牙齿和眼睛,全身都是泥浆。”

而最危险的却是塌方。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8)

回忆过往

“断层塌了,我的3个兵就这样没了,我对不起他们。”哪怕是半个世纪以后,提起这段往事,朱克宽都会忍不住哽咽,“我就坐在那里哭,但是哭又有什么办法,像当时那样的情况下……”

当时铁一师一团负责攻坚白虎山隧道,全团有10多个连参加白虎山大会战。这里地质条件复杂,岩石、泥土夹杂着风化石断层,塌方是司空见惯的现象。相邻的渔坝村隧道群4个隧道中,就出现过因洞口上方坍塌而牺牲十几名铁道兵的惨剧。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9)

成昆铁路白虎山隧道

李能当年的工作之一,便是负责处理战友后事。

“对当年的我们来说,平时就是战时,伤亡在所难免。但是当时战友牺牲后,就只有一块白布加上一个小包袱,小包袱里放的是战友牺牲时身上穿的有血有泥巴的衣服,其他没有什么东西,你想想家属看到这样的衣服,是什么心情!”李能主动找领导协调,把带着血和泥巴的衣服换成崭新的军装。

而因公致伤残者,李能更是接触得多了,一位战友脚被打得稀烂,昏迷了整整半年才醒过来;昆明农林学院农学系张伦,在执行成昆线元谋段海螺二号隧道爆破任务中,炸瞎了双眼;还有战友脾脏破裂……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10)

老照片翻拍

据统计,1100公里的成昆线,牺牲的铁道兵就超过千人,平均每公里的铁路就有一位牺牲者。“当年铁道兵五个师和两个独立团参战成昆线,仅一师在元谋县黄瓜园的烈士陵园留下了两百多名烈士。”杨德新说,而伤者则无法统计。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11)

老照片翻拍

两个馒头“达不到”

77岁的杨德新还收藏着一张伙食收据,日期是1965年10月18日,上面写着“交来伙食介绍款30 1/3,计11.95。”

杨德新对这张收据总有存疑,“30 1/3”代表着30天零1顿,这与他记忆中伙食费略有偏差。如果将思绪拉回到这一时间,在这群铁道兵的记忆中,绝对有“饿”这个字。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12)

碧鸡关隧道

“当时每天只有4毛3分2的陆军二类灶伙食,进洞没多久,餐标调升为每天5毛2的陆军三类灶。”杨德新说,后来轮班作业、平行作业日夜兼程抢进度,风枪手能享受每工班一个煮鸡蛋的特殊待遇。

当年朱克宽入伍后,听说要到宣威,他心里还激动了一阵,“还以为有宣威火腿吃,心里还很高兴,实际上每天只有萝卜干。”朱克宽想起当年的天真,不由失笑。

只有萝卜干不成问题,但几乎顿顿吃不饱则成了大问题,由于当时粮食供应紧张,而铁道兵一天要工作16个小时甚至更久,体力透支严重,伙食营养却跟不上。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13)

老照片翻拍

“当年我们是部队啊,晚上还要站岗,早上出操,哪怕是去上工也是一边扛着枪,一边背着铁锹、十字镐,一天下来真的是又饿又累。”杨德新说。

当年对成昆铁路的要求是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低造价,铁道兵的伙食标准也不高,加之成昆铁路沿线深涧密布、地势陡峭、莫要说肉类,蔬菜的供应都成了问题。

“当年因为铁道兵没有菜吃,惊动了中央,最后从沿海调了两列专列,有蔬菜、黄花鱼还有肉。”一位铁道兵回忆,当这两列专列抵达时,铁道兵们一阵欢呼。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14)

成昆铁路拉旧大桥

但这样的情况极少发生,铁道兵大多处于饥饿状态,甚至连早餐两个馒头的标准都达不到,“当时我们一师的政委在干部大会上喊出了‘四人帮都打倒了,我就不相信两个馒头打(达)不倒(到)!’”

后来,铁道兵见缝插针开展农副业生产和改灶节煤,才得以勉强补充体力。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15)

当年的日记记录下施工的艰苦

“铁道兵”发明家

上世纪60年代,正是国家困难时期。

修建成昆线,困难重重,铁道兵除了埋头苦干外,也纷纷变身“发明家”。

“当时,除风枪和‘标配’的大锤、钢钎、十字镐、圆头锹外,就没有其他工具了。”杨德新说,当年修建铁路,不少铁道兵手中拿的工具都是五花八门。

“有板锄、条锄、钉耙、方头铲、晾晒农作物用的长齿钉耙和用来出碴的竹编撮箕、藤条框。”杨德新说,这些都是向当地老百姓借来的工具,而运碴用的斗车,也是就地取材从附近矿山收集来的U型和V型破旧矿用斗车。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16)

成昆线

战友们也开始自创工具。

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志愿兵马奎福在洞口自支铁匠炉,打造了叶片有手巴掌大的桃型锄。

因炮眼进水浸湿炸药、雷管无法爆破,情急之下只好就地大量收集大号避孕套应急。非常之举引起驻地民众误解误会后,部队还及时作了宣传化解工作。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17)

成昆铁路缔造者

当时驻地最重要的一项发明还是与吃有关——改灶。

“我那个时候是宿长,就很清楚了,我们连发明了双板双眼回风灶。”金绍友说,这个灶对连队的伙食有着重大改善,“原来是铁路上的老虎灶,一个连队1个月烧3车煤,而且做饭时间很长,但是用了双板双眼回风灶我们3个月烧1车煤,200人的饭40分钟就可以做出两菜一汤来。”

杨德新对这个灶记忆很深,“我转业后,还让他(金绍友)给我家盘了一个这个双板双眼回风灶。”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18)

老照片翻拍

(3)

她们 是少有人知的“娘子军”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19)

老铁道女兵翻拍

1964年,对这些“娘子军”来说,是值得书写的一年。

这一年成昆铁路复工建设,为响应毛主席“成昆铁路要快修”的号召,30万筑路大军挺进大西南,她们怀揣着梦想,走出农村加入到了成昆铁路的修建。

“无论是成昆铁路还是铁道兵,大家都知道,电视剧也拍了,纪录片也播了,但是没有我们的踪迹,我们好像被历史遗忘了。”她们说,成昆铁路的修建有她们的付出,而她们也希望能把当年的经历告知世人。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20)

赵家菊

“主粮允许搭杂粮”

上世纪60年代初,在罗平一家茶厂做会计的赵家菊,偶尔能看上一场露天电影,而王晓棠主演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最让她印象深刻。

“看到那些女人怎么潇洒,在外面自由自在的,跟我过着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她想如果有机会去广阔的天地,一定要去走走看看。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21)

谢首南

1964年的中下旬,她的梦想得以实现。

“6月18日,原铁道部7593部队到云南各县招筑路民工。”后任文书的谢首南记得很清楚,“每个县有250个名额,当时部队想招男的,最后和地方协商的结果是可以‘主粮搭配杂粮’。”

所谓主粮即男工,杂粮则是女性。

从小有主见的赵家菊自己做了决定,背上行囊出发。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22)

赵文英

时年17岁的赵文英,也听到了部队招工的消息,因看书本上的画,对外面充满了期待的她,决定出去闯一闯。

她的决定遭到了奶奶的极力反对。

“我母亲去得早,我跟奶奶,她很疼我,但是我好像不是很听话,要走的那天,她抱着我的腿,又是哭又是骂。”老人认为,正经的姑娘不会往外跑,担心她在外面被人骗,将她打包好的行李扔在阴沟里。

赵文英还是坚决地离开了家,整整走了3天才到了县里与大部队集合。步入中年后,想起当年与奶奶的决裂,她忍不住流泪,觉得对不起老人家。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23)

朱培英

祝培英则是最幸运的一个,当得知部队招工时,母亲极力支持她去新的天地。

“我在家是大队会计,人家不给我走,但是我还是想好了,就把账务整理好,天没亮一个人拿着一个猪皮小箱子、脸盆、棉絮,一个人走了30公里。”但是当她到了宜良县城,仍旧被拒绝了,“人家就说不招女的,不让我去,我就直接到火车站台上等着他们,因为我知道有专列。”

原本宜良已经招满了250人,但因为朱培英的坚持,她成了第251人。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24)

奋斗在成昆铁路施工工地上的铁道兵官兵

一下车就流眼泪

最初,她们都并非直接修筑成昆铁路,而是到了东川修铁路。

“当时云南就三个市,昆明、东川、个旧,当时我们听说是要到东川,很激动,东川当时对我们来说就是城市。”

她们坐着解放牌大货车,由于当时交通不便,在曲靖住了一晚,第二天赶到了目的地。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25)

成昆铁路的筑路大军

赵家菊记得,当时在车上,大家伙又是唱歌又是闹,欢声笑语没停过,“我们唱东方红,都特别高兴,觉得自己可以在城市工作了。”

“车子停了,说这就是东川市了,我们都不相信,还没有我们县城好,太差了,地下都是牛屎马屎。”赵文英说,当车子最终停在柳树湾这个当时的小山村时,所有人都不说话了。

姑娘们低着头,含着眼泪。

这里与她们心目中的城市一点都不搭边。

朱培英则到了功山一个名叫夹马槽的地方,“当年那里还不如我们家乡,大家说我们下工地要四脚并起,上来要四脚爬起。”要强的朱培英悄悄躲着哭了起来,没让别人看到。

1970年7月1日,成昆铁路全线通车。这是在西昌举行的庆祝大会会场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26)

成昆铁路通车典礼

她们都没退怯

她们住在老乡家,每个人领了一块床板就当了床,食堂是草棚搭的,周日需要背柴节约伙食费,洗漱用水都是柳树河的水。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27)

成昆铁路通车典礼

尽管不是军人,她们却要遵守三大纪律,每天上早操,男女不得单独说话。

刚开始,姑娘们做的是打石渣的工作,每人每天打一方石渣,因为没掌握巧劲,大家手上全是血泡,“后来挑土方,从山坡脚挑土到铁路上填路基,男的挑三个立方,女的(挑)一个半立方,填了要夯实。”赵家菊说,无论她们在肩膀上垫几个垫肩,衣服都会磨烂肩膀都会磨破,“年龄最小的那几个就开始哭了,比在家里种地苦太多了。”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28)

守卫成昆铁路的少数民族民兵

而与运石渣相比,前两项工作则显得轻松,“就是把石渣装在火车皮上,要在一个半小时把60吨的车皮装满,那个是拼命啊!没有人能偷懒,汗都没时间擦,滴答滴答就往下流。”赵家菊回忆,当年一个女工发烧40度还在昏天黑地地干活。

环境的艰苦、工作的艰辛,让不少人打了退堂鼓。

“刚开始3个月,我知道的是有几个男工悄悄跑了,但是没有一个女工跑的。”谢首南回忆。

其中一个原因便是,当时农村女性做出背井离乡的决定还十分艰难。一旦做出,就必须承受来自各方面的压力。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29)

成昆铁路沿线地势险峻。图为桥梁和隧道相连的一处路段

“人家说跟着好人学好人,跟着司娘跳假绳,就觉得我们出去肯定学坏。”赵文英说,当年为了出门做工,遭遇了极大的阻力,甚至在第二年还有关于她的谣言:“说我出来生了一个娃娃,后来这个娃娃死掉了。”当时听到这样的谣言,赵文英气得哭了,“最后还专门出公函给老家的公安局解释这个事情。”

赵家菊也咬着牙根,“说实话,那时候想是想走,但不敢行动,再一个就是当时我们出来,很多人看不起我们,如果回去就会笑话我,总想着熬一熬,铁路总有修完的时候。”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30)

奋战在成昆线上

1965年9月,她们全部转战成昆线河西隧道。

“这才是最累最苦的时候!”赵文英说,她们出来修铁路, 每每觉得这是最累最苦的时候,往往后面的工作会更累更苦。

刚开始,她们负责洞外作业,制作预制块,“这个工作的辛苦程度跟挑土方差不多。”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31)

3个月后,“好日子”结束了,“女的全部要进洞。”

“我们15班第一个报名进洞,还连续评了三年的五好班。”赵家菊当年是15班班长,当时打隧道,分上下道坑,下道坑有水,因此女子全部在上道坑里作业,“我们要支拱架,在里面灌砂浆,还要防着塌方。”

而要灌的砂浆则是她们自己背上山,“那个时候大家都瘦,最胖的也就55公斤,我体重48公斤,一次背两包100公斤的水泥。”赵家菊说,班里有两个又瘦又小的女工,只有刚40公斤,每次都是背两包。

她们还需进洞打风枪,“风枪我们用不动,20公斤重,我们就紧紧地贴在胸口,手托住把手,用胸部和双手的力量,来打土。”赵家菊和赵文英比划着当时的动作。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32)

所有人都加班加点三班倒,“你们年轻人可能觉得不可思议,但是在当时,还有人偷偷加班。”赵家菊说,每次下工时,总有两个女工不走,“两个人守得像什么一样,后来我们才知道,她们偷偷接着上下一个班。”最后,全部都开始加班,“班长更要加班,上了白班上夜班。”

就这样,500米的隧道8个月完工了,而通常则需要一年半的时间,随后她们参与铺轨架桥。

成昆铁路现状(她们也是成昆铁路缔造者)(33)

2005年,她们在河西隧道那里合影。

她们希望,趁着还能走动的时候,重走成昆线,

纪念逝去的青春,曾经的拼搏。

(春城晚报 记者翟剑 连惠玲/摄 部分图片综合人民铁道网、中国党史网、国学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