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锡娟红楼梦71集(记忆姚锡娟)(1)

1986年哈尔滨《红楼梦》艺术节后台合影,从右至左:姚锡娟 黄宗江 骆玉笙 林默予

1986年4月20日晚,历时5个月的长篇小说《红楼梦》录音工作在广州完成,并将正式开播。我心里很紧张,虽然录音那会儿我每天都回听、修改,可待要正式开播时反而害怕听了。我不敢奢望成功,只求少点挨骂,人人祝我“大功告成”,我心里只念:“阿弥陀佛!”

6月13日清晨5点半起身,赶赴机场,登上驶往冰城哈尔滨的飞机,应邀参加“《红楼梦》艺术节”,那里正在举行盛况空前的“国际红楼梦研讨会”。我参加演出的篇目是《红楼梦》第七十七回选段,这是《宝玉探晴雯》的舞台朗诵首秀。

姚锡娟红楼梦71集(记忆姚锡娟)(2)

朗诵《宝玉探晴雯》

去之前,适逢搬家,手脚都搬肿了。广州到哈尔滨飞了4个多小时,又坐2个小时汽车进市区,非常疲惫。刚到下榻的华侨饭店,困思懵懂的我面对几位记者的突然采访,有点“惊慌失措”。当晚8点,天还敞亮敞亮的,参加完大会的活动就回饭店休息。一觉醒来,天已大白,看一下表,才凌晨4点,好奇地感受着“白夜”的滋味。哈尔滨的夏天不是我想象中那样凉快,可能是为对付漫长的寒冬,宾馆的门窗都厚厚实实,不过没有蚊子,自来水凉凉的……

开幕式的晚宴上,我终于见到了仰慕已久的红学家陈毓羆、蒋和森、胡文彬等先生,倍感亲切,他们是我播讲《红楼梦》的导师; 又与从北京赶来的编辑谢文芬、胡小伟小别重逢,我们是亲密合作数月的伙伴。

因为演出,认识了曲艺大家骆玉笙先生,评弹名家张如君刘韵若夫妇,我的同龄人昆曲名家华文漪、岳美缇,上海红学家魏绍昌先生,名电影艺术家黄宗江先生等。黄宗江先生是性情中人,谈笑风生,“活泼淘气”。他担任演出报幕,上台并不化妆,一杯啤酒下肚,顿时双颊绯红。中场休息时,脸上酒晕退尽,于是又咕咚咚啤酒一杯,面若桃花地上场去了!骆玉笙先生个子小小的,她嗓音宽厚、气贯长虹,其韵味似百年老酒,让人迷醉。后来她去香港演出,途经广州,特来寒舍小坐。我当面请教她发声秘诀,她轻轻唤我靠近,张开嘴让我看她喉咙,问我可能看见喉中的小舌头。哦,原来那人人皆有的小吊钟,在她喉中是见不到的,这就是她不同寻常的天赋条件吧!

姚锡娟红楼梦71集(记忆姚锡娟)(3)

话剧《游园惊梦》在香港演出。右至左:谭尧中 姚锡娟 白先勇 华文漪 王凤艳

没承想与华文漪在1988年还能续缘,一起应广州话剧团之邀演出了白先勇先生的话剧《游园惊梦》。她艺精人美,真实直率,之后两人70岁时又在上海相聚。岳美缇也多次见面,她稳重、内秀、多才,她曾在长江剧场后台指点我戏中韵白的两种念法:“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不知岳老师还记得我这个老学生吗?魏绍昌先生,上海昆曲界小辈都亲热地唤他“魏伯伯”,他交友广,博学热心。不仅经常寄书与我,每次我到上海,他都要做东,由此与张如君刘韵若老师又有了见面的机会。记得一次魏老专请了严凤英的先生一起用餐。严凤英是我崇拜的大师,她的不幸让我极其痛心。座中我思绪恍惚,似在梦中,避讳谈她,偏偏脑海中全是她的身影……

说回正题,16、17日晚上两场演出,天气很热,场内也没有风扇,可冰城观众的心似乎更热。我怀着感激和谦卑的心站在偌大的体育馆舞台上,前后左右地向观众鞠躬致谢,感谢他们的鼓励,给了我保留这篇新作品的信心。

姚锡娟红楼梦71集(记忆姚锡娟)(4)

2011年合影,从右至左:姚锡娟 王君安 华文漪 金静

17号早上,参观了《红楼梦》博览会后,就去了友谊宫。那里是举行“国际红楼梦研讨会”的地方,我要为没有去剧场看演出的专家们表演,聆听他们的意见。座中有中、美、日、法、新加坡和中国港台地区的红学家,我们沉浸在曹公描绘的情景中,为晴雯的悲惨命运一掬同情之泪。他们纷纷询问有无录音带,又积极地献计献策,要让《红楼梦》插着声音的翅膀飞向世界。我静静地听着他们的发言,眼角湿润。演出后还拜见了红学家周汝昌等先生,收获甚丰。

18日离开哈尔滨前,天气倏然转凉,落着小雨,似秋意阵阵袭来!我惬意地享受着这凉快,到底领略了哈尔滨之夏沁人心脾的舒悦适意!(姚锡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