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的行动计划(海尔37周年特别策划)(1)

【青岛新闻网独家】

(记者 韩彤彤 于朔)

中国海尔创立于1984年,是一家全球领先的美好生活解决方案服务商。37年来,海尔始终以用户体验为中心,踏准时代节拍,秉承锐意进取的海尔文化,不断求新求变。

经过37年的创业创新,海尔经历了名牌战略阶段、多元化战略阶段、国际化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网络化战略阶段、生态品牌战略阶段六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从一家资不抵债、频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引领物联网时代的生态型企业。未来,海尔将继续携手全球一流生态合作方,建设衣食住行康养医教等物联网生态圈,为全球用户定制个性化智慧生活。

在海尔的发展进程中,岛城媒体始终相伴同行,见证其发展历程。今年是海尔成立第37周年,让我们一起听听媒体朋友眼中的海尔。

海尔的行动计划(海尔37周年特别策划)(2)

青岛新闻网总经理辛梅

辛梅:海尔最打动我的,是她海一样的企业文化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海尔的?

辛梅:我是1996年开始接触海尔的。那时,我是青岛日报首任驻上海记者。当时,张瑞敏总和杨绵绵总在上海和平饭店搞媒体推介会,那时的海尔正在致力于打造中国第一家电品牌。记得张首席在会上反复在讲,海尔必须成为狼,你如果是只羊只有被吃掉。只有成为狼,才能与狼共舞!我很受震动,采写了《张瑞敏上海滩再谈与狼共舞》,发表在青岛日报一版。

记者:这些年海尔让您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事有哪些?

辛梅:应当是她海一样的企业文化!我们常说:制度不是万能的,但文化力量却是无比强大的。大到一个国家、民族,小到一个企业、团队,资源可以枯竭,优秀的文化却是她生生不息的原动力!这段话让我在海尔身上找到了力证!

记得2001年我因为采写海尔的报道,读到了张首席在海尔工业园落成时写的题记《海尔是海》。他在题记中这样写到:海尔应像海。唯有海能以博大的胸怀纳百川而不嫌弃细流;容污浊且能净化为碧水。正如此,才有滚滚长江、浊浊黄河、涓涓细流,不惜百折千回,争先恐后,投奔而来。汇成碧波浩淼、万世不竭、无与伦比的壮观!一旦汇入海的大家庭中,每一分子便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不分彼此形成一个团结的整体,随着海的号令执着而又坚定不移地冲向同一个目标,即使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因此,才有了大海摧枯拉朽的神奇。这段话至今读来仍令我心潮澎拜。我认为,她道出了海尔企业文化的精髓。多少年后,我们再看海尔今天的成就,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要做中国第一家电品牌到成为世界家电顶级品牌,在完成了制造业登顶之后,她又拥抱万物互联,在全球率先创立物联网生态品牌,携手更多企业、伙伴共创共赢做物联网社群生态,这不正体现了一个企业在自身由弱到强到盛的过程中,正在主动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和使命吗?看今日他有今日的成就和格局,不就是因为他在梦开始的地方,就有这样了不起的初心和梦想吗?

我认为,这些年,海尔企业文化的强大在于她能把自己的思想理念非常深切地浸润到了每个员工的心里,转化为他们的执行力。正是有这样一群人,才得以创造今天的成就。在这里举个印象比较深的例子,2006年我参加青岛十大巾帼标兵颁奖,遇到了当时海尔海推部部长史春洁。记得她在获奖感言中讲到:我就是一滴水,因为融入了海尔这片大海,也因此变得不平凡起来!她说这段话让我想起了张首席写的《海尔是海》。她便是那海中坚定的一分子吧。这些年,我陆续接触到了张瑞敏总、杨绵绵总、周云杰总,和一批海尔干部职工,你会发现他们身上有一种共性的东西:强烈的目标感、火热的创业激情、开放的市场意识、忘我的拼搏精神。这是一个企业的企业文化长期塑造和熏陶的结果。从创业之初的几百人到今日10万海尔大军,能够实现这样的目标统一、作风统一,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啊!

记者:海尔对您个人有哪些收获或影响?

辛梅:应当说,有机会接触到海尔这样的企业,是媒体人的幸运。表现在作品上,我们有不少收获和获奖。除了作品上的收获外,对我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都有影响。从海尔人身上你会学到创造的人生是多么快乐!一个人或团队创造的价值越大,对社会的贡献越大,你得到的回报和尊重便会越大。这种回报和价值可以用金钱衡量,又无法完全用金钱衡量!后期,我到青岛新闻网工作,走上管理岗位。我们在团队中倡导“狼性文化”,树立了“服务社会 创造价值 成就员工”核心价值观,倡导员工学习创新,这些都有海尔的影子。

记者:海尔37周年之际,讲讲您的祝福吧。

辛梅:海尔今年37岁了,我认识她时她只有12岁。我有幸见证她从一个朝气蓬勃的少年成长为今日雄心勃勃的壮年。在过去的37年里,在每一个时代变化中,她总能捕捉到这种变化、顺势而为,成为一个时代的企业!这得益于她海一样的企业文化。

在海尔37周年之际,真诚地祝福海尔和海尔人:生日快乐,基业长青!相信一代又一代海尔人在海的号令下,坚定不移地、不惜粉身碎骨朝着同一个目标奋进!一定可以创造一轮又一轮摧枯拉朽的神奇!

海尔的行动计划(海尔37周年特别策划)(3)

青岛日报经济全媒体中心记者杨光

杨光:海尔为世界企业引路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海尔的?

杨光:2015年,我到海尔空调互联工厂采访,这是我第一次接触海尔,也是第一次参观海尔智能制造类工厂。与其他智能制造工厂相比,海尔并非是简单地用机器替代人,而是创建了大规模定制的模式。所以,我们在生产线上看到的空调,前前后后每一台都是不一样的。那时候,海尔已经开始走为用户定制的路线了。

记者:这些年海尔让您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事有哪些?

杨光:刚开始接触海尔时,我对她的印象依然停留在它是一个“家电品牌”,但发展到现在,海尔给用户带来的感觉是,她就在身边,无处不在。她不仅能帮忙解决家庭需求,在智慧家庭之外,随着海尔生态平台覆盖的领域越来越多,她已经实现在大健康领域、智慧城市等多场景中的跨界。

记者:海尔对您个人有哪些收获或影响?

杨光:海尔的影响力早已跳出家电行业,在我看来,她是作为一个物联网企业而存在的。凡是物联网覆盖的领域,海尔都可以提供好的方案,给大家带来好的体验。此外,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海尔不断迭代升级的用户哲学,这是海尔“人单合一”的精髓。我认为,在每一个发展阶段,在产品、品牌、模式每一个层面,海尔已经实现了在全球的引领。

记者:海尔37周年之际,讲讲您的祝福吧。

杨光:从“无私奉献、追求卓越”到“诚信生态、共赢进化”,37年来,海尔始终围绕用户创新,为用户搭建广袤的生态,这是海尔最值得尊敬的价值内涵所在。我们希望、祝愿并相信,海尔作为目前全球唯一的生态品牌也将成为未来最好的生态品牌,海尔生态未来一定会生生不息,不断结出硕果。

海尔的行动计划(海尔37周年特别策划)(4)

首页传媒公司新闻中心主任尹为鉴

尹为鉴:海尔精神一直伴我成长

记者:您是什么时候开始接触海尔的?

尹为鉴:2011年,我第一次接触海尔,那时的海尔刚开始做创客时代,我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她是一个家电企业或者传统的制造类企业,并不理解海尔背后的运营思维。

当我跟着创业团队下沉到一线去采访他们的创业故事时,我开始自然而然地认同海尔的理念。即使创业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但他们每个人都对创业抱有热情,且毫无保留地展示自我的主观能动性,这一点非常打动我。

记者:这些年海尔让您印象深刻的人或者事有哪些?

尹为鉴:2017年,首届海尔人单合一全球模式论坛举办。在整个论坛最后的颁奖环节,海尔集团创始人张瑞敏先生在为几位人单合一勋章获奖者颁奖之前,在所有人面前非常动情的说:“如果有一天全球用户给海尔颁奖,我希望他们说,海尔,我离不开你。”

当时我作为一个采访海尔多年的记者,在听到张瑞敏先生这一番话后,同样是发自内心的感动,那一次颁奖不仅仅只是对五名获奖者的肯定,其实也是对海尔创业三十多年不易和艰辛的感慨。我自己的大脑甚至都跟着张瑞敏的话,开始回忆那些年与海尔的点滴故事。张瑞敏那一次动情,让我坚信,海尔这个企业是拥有温度的。

记者:海尔对您个人有哪些收获或影响?

尹为鉴:海尔的文化对我影响非常大,作为一个青岛本地人,我从小是看着《海尔兄弟》、用着海尔冰箱长大的。无论是真诚到永远,还是人单合一模式,海尔这些文化基因真的是伴着我成长。在海尔的精神文化里,给我带来最大感触的应该就是这种变革创新的精神,每一个海尔人都会把“自以为非”记在心里,大家也常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其实陪伴海尔这一路走来,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就是:海尔始终在变革。而这种“自以为非”文化基因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的工作习惯,接触海尔久了,我自己都会自然而然的反思总结,尝试改变写作风格,或者调整自己的视野视角,用一种变化的思维方式来精进自己的新闻写作。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海尔人,因为我和他们一样,都希望能够创造新的价值。

记者:海尔37周年之际,讲讲您的祝福吧。

尹为鉴:今年是我报道海尔的第十年,从当记者第一天到现在,十年走过来既不容易,也觉得非常幸运。如今,海尔就像我自己的一个家人。有时我也在想,如果有一天我和海尔不再发生关系了,自己的工作与生活或许会产生空荡感。所以,我希望下一个十年,仍然能和海尔一起并肩同行,也祝海尔创业37周年生日快乐,未来的日子创造更多属于青岛、属于中国、属于我们每一个人引以为傲的故事。

从岛城媒体人的眼中,我们看到了以用户为先的海尔,具有强大精神内核的海尔,勇立时代潮头的海尔。这便是海尔的影响力,它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与其产生联接的人,她海纳百川的大格局吸引优秀的人相聚于此,也让每一个人变得更加优秀。3生有幸,不负所7,在海尔37周年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道一声,海尔,生日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