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当年为什么无条件投降(日本无条件投降)(1)

1931年9月18日

残暴的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侵华战争!

60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沦陷!

山河飘摇中

中国人在血泪中凝聚在一起

同心同德

英勇抗争

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民族之歌!

《抗战到底,永不屈服》

1945年8月15日!

这是亿万中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日子!

日本天皇广播《停战诏书》

中国人民迎来了抗战的胜利!

日本,无条件投降!

日本当年为什么无条件投降(日本无条件投降)(2)

在抗日战争中,

东台一批仁人志士,为抗日救国

大义凛然、光荣献身,

写下了光辉篇章!

今天

让我们再次默念他们的名字!

感谢每一位烈士

为祖国和人民作出的贡献!

日本当年为什么无条件投降(日本无条件投降)(3)

以下是东台部分抗日烈士传:

陆骧

陆骧(1905~1930),原名家骧,又名克,别名洛克,字轶群,原籍镇江,后迁居东台,是东台县最早为革命献身的中共党员。

陆骧幼读私塾,11岁入维东小学,16岁毕业。因家境贫寒,进台城德安钱庄为学徒。民国13年(1924)离家去南通,考入崇敬中学。陆骧热爱新文化,寒暑假回家,常与东台早期中共党员黄澄镜(逸峰)接触,开始学习马列主义,追求真理,因而走上革命大道。

民国14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南通工人、学生、市民为声援上海的反帝斗争,在农科大学集会,通电全国宣布成立南通“五卅惨案”后援会和学生联合会,并举行游行示威,罢工、罢课、罢市。当时,陆骧是崇敬中学学生会骨干和南通学联的中坚,在南通人民的反帝斗争中起着重要作用。

民国15年,陆骧经同学介绍,结识中共地下党员陆景成,次年经陆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并任崇敬中学学生会主席。民国16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迫使革命斗争转入地下。组织上决定陆骧迅速离校到南通东部的四甲、余东、包场(今属海门县)和海门东部的常乐、二框、海复一带开展农民运动,并担任中共海门县委委员,陆出色地完成了党交给的任务。是年十二月,海门县委派陆到海复镇与谢之屏等接上关系,组织临时党小组,陆任组长,第一次党小组会议即讨论决定:以垦牧公司所辖地区为工作重点扩大党的组织,发动农民开展武装斗争。民国17年春临时党小组扩建为党支部。随着党员队伍的不断扩大,垦牧地区不久又成立了区委。为了工作的需要,海门县委决定由陆骧负责在茅镇羊元角开办“金星书店”,作为秘密联络点。

翌年三月,陆骧主持海门县委工作时,得知垦牧公司命民工开河而不发工资,民工与公司矛盾日益激化。遂和张冠今同赴海复镇召开党员会议,讨论发动民工开展对资方斗争问题。会后,陆骧到大闸工地向民工说明公司收租就应负担开河费,民工出力做工就应拿工钱的道理,两百多民工被发动起来,大家齐心同公司作斗争,并取得了斗争的胜利。

民国19年5月底,陆骧去海门西乡进行革命活动时,因叛徒告密,被敌保安团逮捕。敌多次对陆利诱和严刑逼供,陆始终未暴露身份。叛徒秦冠夫闻悉后,赶至海门告密,并出庭指证陆骧是中共海门县委书记,而陆仍坚贞不屈不予承认。是年10月,国民党海门县政府以案情重大,须解送苏州高等法院审处为名,押解途中,在茅镇东北六角亭北将陆杀害,时年仅25岁。

1949年1月,苏皖边区第一行政公署通报表彰陆骧,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赵 镇 铅

赵镇铅(1903~1941),别名顿若,东台县时堰镇塘坝人。自幼勤奋好学,民国13年(1924)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民国15年与复旦大学同乡学生黄逸峰结识,受黄的革命思想熏陶,开始追求进步。大学毕业后,受聘至安徽明光中学任美术教师,因在校中传播革命思想,引起学校当局注意,认为有参加共产党嫌疑,于民国23年将其解聘。次年,赵怀着抑郁的心情回故乡从事耕读。

民国27年(1938),日军侵占东台,四出下乡“扫荡”,曾在赵家乡塘坝烧毁房屋100余间,奸淫妇女多人。敌人的残暴罪行,激起赵镇铅无比愤怒,他下决心,投身抗日救国的洪流。

赵镇铅反对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反动政策,在家乡发动农民参加抗日活动。他广泛和群众交朋友,晓以抗日救国大义,并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受到人们的尊重。国民党军队占领时堰期间,突将赵镇铅逮捕,关进塘坝大庙,审问他为什么和穷人混在一起,要他交待活动情况。赵镇铅义正辞严地回答:“我不是跟日本鬼子混在一起,有什么罪?”农民群众得悉后齐心为他担保。敌人抓不到任何证据,只得将他释放。

民国28年,黄逸峰派王削非与赵联系,计划组织抗日武装。赵十分赞同,积极购办枪支弹药。频繁的活动引起国民党顽固派的注意。敌人捏造贩卖毒品罪名,派兵包围赵家,企图捕捉赵镇铅,适值赵外出末归,得以幸免。

赵为了协助黄逸峰建立抗日武装,举家迁往曲塘,周旋于商贾地主之间,冒着生命危险寻购枪支弹药。他还深入到群众中,先后动员和组织了200多人参加抗日武装“联抗”,并被任命为“联抗”二支队第五大队大队长。赵与战士同吃同住,让两个儿子当普通战士,深得战士爱戴。

民国30年,赵加入中国共产党,但由于长期的艰苦生活和操劳过度,于是年11月病逝。新中国成立后,追认为革命烈士。

朱 廉 贻

朱廉贻(1904~1941)字伯轩,江苏省丹阳县河阳乡人。民国17年(1928)在北京朝阳大学读书。因其父被诬入狱,中途辍学。后随国民党官员尹志仁到浙江桐庐县政府任第一科科长、代理县长。由于对上司不随俗逢迎而受到排挤,遂于民国20年回乡任教。

民国26年日军侵华,国民党军队节节溃退,大好河山相继沦陷。朱廉贻为了抗日救国,和韦永义于民国27年在丹阳县都观、白鹤等乡发动群众,组织了人民自卫武装——鹤观自卫团。该团后来直辖于管文蔚领导的抗日自卫总团,是年8月,自卫总团改编为新四军挺进纵队。朱廉贻被任命为纵队司令部秘书处处长兼第六支队队长,在丹阳全州一带坚持抗日斗争。

民国28年春,挺进纵队奉令挺进苏北。在解放扬中县消灭贾长富、张少华国民党顽固派的战斗中,朱率部奋战一昼夜,全歼守敌,继而又参加了著名的郭村战斗、黄桥战斗。

朱廉贻与群众同甘共苦,生活艰苦朴素,冬天不穿袜子,大家都称他“赤脚司令”。特别是他不管环境多么恶劣,始终坚持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当他读完《论持久战》后,写下了题为“源泉”的学习心得,战士们争相传阅,极大地鼓舞了士气。黄桥战斗后,朱廉贻除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揭露国民党顽固派阴谋外,还撰写了《告苏北同胞书》,陈毅夸奖他“不但是拿枪的赵子龙,而且是拿笔的赵子龙”。

民国29年,新四军在白驹与八路军会师,成立苏北临时行政委员会,朱廉贻任秘书长。兴化抗日民主政府成立时,朱廉贻被任命为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的第一任县长。民国30年2月14日县政府机关在唐子镇遭日军突然袭击,朱命令大家迅速转移,自己带警卫人员阻击敌人,边打边退,牺牲于“和尚圩子”的河中,年仅37岁。为纪念朱廉贻烈士,民国33年1月,兴化县建立了朱严师范学校(朱廉贻、严昌荣两烈士的姓),同年10月建立廉贻区(后称东台廉贻乡),朱廉贻牺牲地陈舍命名为廉贻村,村中建朱廉贻革命烈士纪念碑。

陶 永 安

陶永安(1922~1943),东台县海堰乡叶家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民国29年(1940)参加革命,在新四军老二团当战士。部队攻打曹甸时,要越过一片慈姑田,泥泞难走。陶永安冲锋在前,和战友们冒着敌人弹雨,在慈姑田里匍匐前进,几次接近敌人工事作战,经过三天激战,终于攻克了曹甸。在总结评功时,干部、战士都说:“这次战斗数陶永安是个泼将(意为勇猛),从此陶永安就在部队中有了个“泼将”的称号。

民国30年(1941),新四军老二团向盐城方向运动。一天,当部队行至伍佑附近,突然从串场河西岸射来一阵密集的子弹。部队迅即卧倒隐蔽,并派人了解敌情,原来是一股顽军的偷袭,于是组织力量进行追击,但被串场河挡住了去路。陶永安立即带领战士向群众借来门板、水车槽等物,架起浮桥,勇猛追击,终于使这股顽军全部缴械。

老二团在白驹一带招收新兵时,陶永安积极下乡动员群众参军,很快招收到一个班的新兵,陶被任命为新兵班长。之后由于作战勇猛,多次立功,被提升为排长、连长、副营长。

民国32年(1943)5月,陶永安所在部队离开白驹向南运动时,受到敌人拦截,陶冲杀在最前面,激战中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陶 永 钊

陶永钊(1915~1943),东台县四灶乡四灶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幼年给地主放牛、打工。民国30年(1941)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四灶乡农抗会长,并任乡指导员。有群众举报一姜姓的地痞家中藏有一支步枪,要求乡政府查抄。姜是地头蛇,有一帮恶势力,在当地横行霸道,群众敢怒而不敢言。有些干部对查抄存有顾虑。陶立场坚定,说:“当干部就得无私无畏,敢于同反动势力作斗争。如果前怕狼后怕虎,那还算什么革命者,还算什么共产党员。”遂带领民兵从姜姓地痞家中查抄到步枪,并对他进行了应有的处理。民国31年至32年期间,日伪军经常到四灶、丰盈关一带“扫荡”。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陶时常带领民兵到三灶、梁垛等地破坏公路、割电线、锯电杆、拆桥梁,以牵制和打击敌人。民国32年10月15日凌晨,四灶乡民兵大队部接到区队紧急命令,要他们立即到张灶配合游击连夹击敌人。陶即带领40多名民兵赶到目的地时,见北边浓烟滚滚,火光冲天,不知这是敌人设下的圈套,立即奔赴“火场”救火,遭埋伏的敌人袭击,弹密如雨。陶永钊带领几个民兵阻击敌人以掩护部队撤退,终因敌众我寡不幸被俘。当天被押到东台城,敌人百般引诱,要其自首,均遭严词拒绝;敌人凶残地施以烙刑,他几次昏厥而依然威武不屈。10月16日被敌人活埋,英勇就义。民国33年,中共海丰区委决定将四灶乡改名永钊乡以示纪念。

柳 志 洲

柳志洲(1924~1943),袁梅舍(今东台县四灶乡河坝村)人。幼年丧父,家境贫寒,随母以糠菜度日。民国31年(1942)担任袁梅舍民兵分队长,并参加中国共产党。当时,袁梅舍一带经常有东台、粱垛的日伪军前来骚扰,加之地主恶霸和流氓多,环境恶劣,斗争复杂,因此有少数投机分子动摇叛变,而柳志洲始终立场坚定,在历次反“扫荡”斗争中,带头破公路、割电线,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民国32年10月15日,柳志洲带领民兵前往张家灶,配合游击连夹击下乡“扫荡”的日伪军,误中敌人埋伏,英勇抗击,终困敌众我寡不幸被俘。柳在监狱中,经受了敌人的百般酷刑,始终坚贞不屈。敌恼羞成怒,次日在东台城魁星楼将柳志洲杀害。民国33年,海丰区委决定将河坝村改名志洲村,小学命名为志洲小学。

薛 长 宝

薛长宝(1911~1943),东台县许河乡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民国29年(1940)秋,任唐洋区袁官乡第七保民兵分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担任民兵分队长期间,经常组织民兵进行防匪、防贼、防奸、防特的宣传教育,带领民兵割电线、埋地雷、打伏击,并深入敌巢张贴标语、传单,使日伪军惶惶不可终日。

民国31年(1942)8月15日,日伪军300余人从三仓向南“扫荡”。薛长宝得到情报后,将民兵分成三个组,在道口埋伏,等敌人进入伏击圈,即猛烈射击。敌不明底细,不敢恋战,仓皇撤回三仓。

民国32年(1943),薛长宝升任唐洋民兵副区队长。9月初带两个班到边区开展工作,由于路途疲劳,遂命令就地休息,自己单身一人到上团河口警戒。清晨在大雾中发现伪军已逼近上团河口,当此紧迫时刻,薛当即开枪阻击,击退了第一次强渡的故人。当敌人第二次组织强渡时,区队战士已闻声赶到,再次将来犯之敌打退。敌人第三次进攻时,薛长宝不幸头部中弹牺牲。烈士遗体安葬在他的家乡朱薛村。同年中共东台县委为纪念烈士将上灶乡改名为长宝乡。

王 朝 福

王朝福(1925~1944),东台县唐洋乡青港村人。民国14年(1925)出身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民国29年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王朝福投身革命后,站岗放哨,斗地主,送情报,动员青年参军。民国31年担任民兵副中队长,除带领民兵破公路、拆桥梁、割电话线外,还经常深入敌占区刺探情报,搞得敌据点里的日伪军日夜惴惴不安。

民国32年5月,唐洋区开展减租减息运动。王朝福坚决执行区委指示,与农会紧密配合,对地主进行减租减息,还主动将自己从减租减息中得到的租息,转送给本村军属季全松。

同年秋,为了保卫秋收,区委要求民兵从政治上去瓦解敌人。王朝福接受任务后,带领民兵到敌据点周围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进行政治喊话,使据点里一个班的伪军携枪投诚。某日晚,王朝福带领民兵,由投诚的伪军班长带路,用2小时的时间,从敌据点银行里扛出六麻袋伪币,为区游击连增加了一大笔经费。事后,唐洋区游击连给王朝福记了一等功。

民国33年(1944)12月27日,王朝福新婚第三天,执行上级决定,毅然告别亲人,赶到区队接受新的任务。他奉命带领民兵到三里庙一带埋设地雷阻击援敌。当敌人进入雷区后,王朝福猛力一拉,导火线拉断,地雷未能炸响。敌人发觉,立即反扑,因敌众我寡,王朝福命令民兵撤退,自己留下来阻击敌人,不幸腰部中弹被俘。

王朝福被俘后,经受敌人严刑拷打,坚贞不屈,大义凛然地对伪连长说:“参加抗日,保卫祖国,我犯何罪?有什么可招!?有罪的是你们这些卖国贼!”伪连长恼羞成怒,残酷地将他活埋于角斜街北包场。民国34年1月中共唐洋区委为了纪念王朝福烈士,将其家乡青港村命名为朝福村,烈士牺牲的角斜北街,命名为朝福街。

周 国 富

周国富(1911~1944),东台县南沈灶镇人。

民国33年(1944)冬,安丰区梁北乡陶家灶的地主富农和地痞恶棍,组织反革命武装进行暴动。当时任梁北乡民兵副大队长的周国富,为了保卫革命根据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组织群众与敌人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捉拿了暴动的为首分子僧仁清,并根据群众要求,经报请上级批准,将其就地枪决。漏网的暴动分子不甘心失败,勾结日军,于11月4日凌晨,兵分两路,向陶灶实施包抄。由于事先未及防范,群众已来不及转移。在这危急关头,周国富拿起步枪和两颗手榴弹,边打边跑,吸引敌人,掩护群众。敌人被周国富牵着鼻子胡乱追赶,群众得以安全转移。而周则在越过几条田埂,准备过河时,不幸被迂回上来的敌人所俘,被押往台城。

敌人对周国富严刑拷打,用铁条戳他的手腕,又用尖刀刺他的腿肚,然后剥去他的衣服,用藤条抽打。周国富咬紧牙关一字不吐。敌人无计可施,终于将周国富杀害。

唐 学 海

唐学海(1926~1945),东台县五烈乡扎南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民国32年(1943)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兴化县抗日民主政府参政员,兴东行署梓辛区金沙乡、夏柳乡民兵副大队长兼乡治安员等职务。

唐学海为团结一切力量抗日,对当地士绅晓之以抗日救亡大义,并从他们那里筹集到一批枪支弹药,加强了民兵的装备。在武装斗争中,他带领民兵基干队,经常出没在东台西郊、三角圩、翟家舍一带袭击敌人,先后活捉伪军6人,缴获步枪5支,子弹百余发,受到上级表扬。

民国31年冬,在锄奸反霸斗争中,政府拘捕了不法地主陈茂仁,其家属请人向唐学海说情,企图用金钱行贿。唐学海严肃地对来人进行批评,坚持按法办理。

在减租减息运动中,唐学海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带领贫苦农民对地主富农展开说理斗争。唐学海对抗日军人家属的生产、生活非常关心,经常带领民兵为抗属代耕代种,在他牺牲的前一天,还为抗属车水抗旱至深夜。

民国34年5月1日拂晓,台城日伪军100余人,窜到扎垛“扫荡”。唐学海获悉后立即带领数十名战士到梓辛河边阻击敌人。战斗打响后,发现敌人超过我10倍之多,他当机立断,命令分组轮流掩护,撤出战斗。唐学海利用坟包为掩体单枪阻击敌人,使全体战士得以安全转移。当敌分三路涉水迂回到他的身边时,他的子弹已经打光,即与敌人展开肉搏,终因身受重伤被俘。

唐学海被关进合城日军司令部,遭受各种酷刑,但他坚贞不屈,面对敌人屠刀,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陈 维 仁

陈维仁(1924~1945),东台县五烈乡扎北村人,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民国32年(1943)参加革命,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陈维仁担任民兵队长时,多次深入敌占区袭击敌人。民国32年秋,驻西溪伪军30多人,向泥观村进犯,陈维仁获悉后立即带领民兵基干队袭击敌人,当场击毙伪军1人,缴获步枪1支。

民国33年夏收前的一天下午,伪军一个班到崔家舍抢草捉鸡。陈维仁带领民兵基干队,在乡民兵副大队长唐学海指挥下,包围了敌人,活捉伪军5名,缴获步枪4支、子弹百余发。当年5月,陈维仁任游击连班长。

民国34年5月24日,在扎垛庄南的一次反“扫荡”战斗中,因敌我双方力量悬殊,全班被敌包围,陈维仁命令战士们突围转移,自己在后掩护。虽然敌人火力很猛,但他毫无惧色,当场击毙敌班长。当他见全班已安全突围,便向另一方向转移,以吸引敌人。撤到河边时,发现对岸有20多个敌人向他射击,后面迫敌也越来越近。在这生死紧急关头,他尽全力抗击直至子弹打完,连人带枪跳进河里。由于河深水急,不幸牺牲,时年仅21岁。

编辑推荐

这件大事与你我有关

城建重点工程和重点项目

紧急提醒

火速围观

@幸福东台 官方微信姊妹号集合,

日本当年为什么无条件投降(日本无条件投降)(4)

本期监制丨小东 编审丨小鹿 主编丨小峰

日本当年为什么无条件投降(日本无条件投降)(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