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丑角名家王玉琴(秦腔表演艺术家王玉琴)(1)

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个响亮的名字在西北大地上广泛传扬,她就是祖籍商州、成长于西安的易俗社秦腔名家王玉琴。

王玉琴出生于1932年阴历二月初一。父亲王禄林,商州杨峪河镇庙坪村人,为三意社第一期学生,早年追随长庆社创始人苏长泰搭班在西安演戏,以扮相威武功架出众而闻名,所演《水淹七军》中的周仓,造型逼真,名扬陕甘,有“活周仓”之美誉。因演《铡美案》时,一个小孩用铡刀玩耍,不慎切断手指,他为避风波,连夜带家人逃回西安,从此定居下来。初到西安的数年里,王家过着极其艰难的日子。王玉琴是家中的第一个孩子,紧接着,父母又生下第二个女儿。受重男轻女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王禄林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身体每况愈下,更令他想不到的是,在一次演出时,一声叫板吓死了年幼的二女儿。1940年,作为集义社的创始人之一的王禄林病入膏肓,剧社负责人刘光华为缓解其家中困难,破天荒地把年仅8岁的王玉琴带进了集义社的大门,让其接替父亲从艺。当时,即使西安最古老的易俗社也都没有女演员登台演戏。王玉琴经历了父亲演戏惹祸逃难、妹妹让叫板吓死的悲惨遭遇,对演戏本能地抵触、反感、仇恨,极力要求父母允许自己上学读书,但面对家中的苦难情景,她又不得不改变初衷,毅然开始了演戏生涯。时隔不久,家中又生下第三个女儿,王禄林再受打击,心情抑郁,一次演出后,独饮冷酒,吐血而亡,死在了集义社的后台。幼年的王玉琴,虽然亲眼看到旧艺人的困苦与无助,但面对父亲早逝,母亲将要改嫁(当时她的母亲不到30岁),家中没有顶梁柱的艰难局面,依然下定决心努力学艺。在她的苦苦哀求下,母亲留了下来,自己一边学戏,一边演戏,贴补家用,再供妹妹上学。老艺人何振中让她的母亲在家中当了保姆,同时又给王玉琴教戏,使她打下了坚实的艺术根基。

秦腔丑角名家王玉琴(秦腔表演艺术家王玉琴)(2)

进入集义社后,日本侵略者对西安的轰炸日益频繁,剧社演出困难,王玉琴随剧社在战乱中苦苦挣扎。一个年仅十岁的女孩子,不仅要躲避侵略者的炮弹,还要躲避旧势力的魔爪,有时藏在戏箱柜子里,有时藏在大人的大衣里,其困境可想而知。在老艺人及前辈师叔的关心和爱护下,王玉琴逃过了一次又一次劫难。在此期间,她曾与前辈名家孟遏云以及同时代的肖若兰、宁秀云等同台演出,亦得到了秦腔名家李正敏的精心指导和培育,提高了演技。她扮演的《白蛇传》中的白云仙,集武旦、小旦、青衣于一身,曾倾倒过无数同龄戏迷。

秦腔丑角名家王玉琴(秦腔表演艺术家王玉琴)(3)

王玉琴经受过饱尝过战乱年代旧艺人的苦难和折磨,才能够理解和珍惜新社会艺术家安定、幸福的生活。解放后,王玉琴回到西安,加入尚友社,被誉为尚友社的“四朵金花”之一。后来,尚友社和易俗社合并,王玉琴又成为易俗社的名角。

1957年7月,王玉琴抛下不满一岁的孩子赴甘肃、青海演出。在兰州,她饰演传统戏《铡美案》中的秦香莲,以有胆有识的情感和如泣如诉的表演,使剧情高潮迭起,令观众心驰神往。她还主演了《三娘教子》,参演了《玉堂春》《西厢记》《二度梅》等剧。她主演的《三娘教子》中的王春娥,行腔运气自然舒展,气息共鸣控制到位,演唱收放自如,刚柔相济,用心唱戏,用情感人。于是,在兰州出现了戏迷披着床单深夜排队等票、高价买二手票的场景。1958年底,在甘肃省文化部门的再三邀请下,王玉琴随团再赴兰州,演出了《三娘教子》等剧,演出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她还多次到甘肃玉门油田、新疆克拉玛依油田、黑龙江大庆油田巡回演出,所到之处都能引起轰动。京剧大师梅兰芳看了她的戏后,给予高度评价,并进行了具体指导。从此,“活三娘”的美誉不胫而走,传遍西北。

秦腔丑角名家王玉琴(秦腔表演艺术家王玉琴)(4)

1960年,28岁的王玉琴以精益求精的演艺,谦虚上进的学风,厚道本分的人品,得到广大群众和组织的好评,随后被选派到北京学习,得到了梅兰芳、周信芳等京剧名流的言传身教,思想和艺术上实现了一次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北京归来,著名导演陈尚华以京剧《杨门女将》为蓝本,结合秦腔的表演特点和王玉琴的唱腔特点,精心打造了秦腔《杨门女将》。三十出头的王玉琴在导演的指导下,用心揣摩剧情,潜心研究人物,仔细观察生活,拄着拐杖学步,第一个把《杨门女将》搬上秦腔舞台。她塑造的佘太君,既是老旦的正旦演法,又是正旦的武旦台步,将老旦、正旦、武旦的表演技法融为一体。在刻画人物方面,她能够准确把握剧情,充分运用秦腔唱、念、做、打等艺术手段,善于发挥其感情色彩强烈的大段唱腔,将人物塑造得大气磅礴、大义凛然,使这个德高望重的古代女英雄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几十年常演不衰,成为自己的代表剧目。此后的几十年里,她一边演出,一边完善,终于让《杨门女将》成为秦腔戏中的特色品牌。

秦腔丑角名家王玉琴(秦腔表演艺术家王玉琴)(5)

从四十年代的《白蛇传》《夺锦楼》,到五十年代的《白玉楼》《三娘教子》,再到六十年代的《杨门女将》《白沟议和》,王玉琴实现了从小旦到老旦的自然过渡;从《西厢记》《拾玉镯》到《党的女儿》《八一风暴》《芦荡火种》,她完成了从传统戏到现代戏的跨越,成了文武不挡、旦角全能的著名演员。

秦腔丑角名家王玉琴(秦腔表演艺术家王玉琴)(6)

文革开始后,作为旧艺人,王玉琴也饱受造反派的打击和折磨,被冠以种种罪名戴高帽子、批斗游行。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杰出的戏剧艺术家,她始终怀着对组织的无限感激,怀着对人民群众的满腔热忱,坚强地工作,坦荡地做人。十年浩劫,进一步磨练了她坚毅勇敢的个性和自强不息的品德。

1981年11月,经过全面挑选和慎重研究,49岁的王玉琴随西安秦腔友好访问团赴日本演出《柜中缘》。她所演的许钱氏,改变了以往的青衣褶子,而是换成淡蓝色,让观众在视觉上得到美感。表演大方自然,明了欢快,受到京都、奈良观众的好评。所演《游西湖》中的金娘,虽为配角,同样得到观众的啧啧赞叹,为加强国际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1982年9月,她带着新编古代戏《金麒麟》赴华北各地演出。剧中崔母这一角色,既不同于《白玉楼》的温文尔雅,也不同于《三娘教子》的苦口婆心,而是一种全新的人物,特别是前后两场,由于人物的悲情遭遇,一个贤良的母亲变成一个绝望的老人,她把握得非常到位。“哭儿”一场戏中,哀婉的哭诉,凄惨的哭喊,把一个饱受骨肉分离失子之痛的绝望老人表现得淋漓尽致。

秦腔丑角名家王玉琴(秦腔表演艺术家王玉琴)(7)

80年代的王玉琴,年过半百,主要以青衣老旦戏为主。经过数十年的积累和摸索,她逐渐掌握了秦腔老旦的发音特色和表演程式,形成了朴实无华、高亢刚直、满宫满调、沙甜醇厚的满口腔艺术特色。陈尚华根据王玉琴的嗓音特点,为她录制了新编大型传统戏《杨门女将》。经过二十多年的锤炼,这部戏日趋完美。在录制时,由于常年坚持下乡演出,又经历60年代的生活困难以及文革中的打击折磨,她的身体极度虚弱,血色素竟达0克,无数次昏厥在节目现场,但她仍加班排练,终于使这部千锤百炼的作品流传于世。中国艺术研究处、陕西电视台、陕西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也为她录制了以正旦戏为主的《三娘教子》《五典坡》等剧目。1988年,王玉琴荣获陕西省百名秦腔艺人电视大赛第一名。

秦腔丑角名家王玉琴(秦腔表演艺术家王玉琴)(8)

2009年3月13日中午,一代名家王玉琴在西安病逝。在近七十年的演艺生涯中,她追求事业进步,工作兢兢业业,注重提高道德修养,无论是主演还是配角,都能够认真对待、细心揣摩、谦虚谨慎、戒骄戒躁。据有关部门统计,她一生演出剧目在100本(折)以上,场次在9000次以上。她曾担任过全国及省、市青联委员,省、市党代会代表和人大代表,先后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劳动模范等称号,是陕西省第二届文联委员,中国剧协陕西分会会员。

“恨辽邦打战表兴兵犯境,杨家将请长缨慷慨出征。众儿郎齐奋勇冲锋陷阵,令公他提金刀勇冠三军。”王玉琴塑造的端庄正直、刚烈强悍、慈祥善良、有胆有识、德高望重的古代女英雄佘太君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广大观众的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