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皮,以今为骨,让历史照进现实。

大家好,我是“正一天授”,我们一起来趣读春秋战国。

上篇文章,我们分析过了,鲁隐公由于自身的五大问题,最终导致了被刺身死,但是呢,隐公遇刺,并不是《春秋》记载的第一次大臣杀死君主,那么,《春秋》记载的第一次弑君,是发生在什么时候呢?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以下杀上,曰“弑”,后世专门用作子杀父,臣杀君。

《春秋》记载:四年,戊申,卫州吁弑其君完。

卫国的国君的弟弟州吁,杀死了他的哥哥卫桓公姬完,此春秋弑君之始。而且,州吁是没有任何其他因素的,赤裸裸地就是为了夺权自立而杀死了他的哥哥。

春秋时期的争霸(正一读春秋十三)(1)

州吁弑君

卫桓公姬完,是卫庄公的妾戴妫(gui)所生,戴妫生了儿子之后啊,很快就去世了,庄公就把这个孩子过继给了膝下无子的原配夫人庄姜,所以,这个孩子就成了正妻夫人的儿子,身份变成了嫡子,而公子州吁呢,是嬖人之子,也就是卫庄公宠爱的一个没什么身份的女人的儿子,所以是庶子。

《左传》记载,公子州吁,有宠而好兵,公弗禁,庄姜恶之。

这州吁公子啊,很受他爹宠爱,喜好练兵打仗的事,好胜斗狠,庄公也不加以约束,所以,庄姜夫人很厌恶他。毕竟不是自己的儿子嘛,而且脾气这样,会威胁到她们母子的将来。

接下来,就是《左传》非常重要的一段话,我个人觉得,甚至可以作为《左传》全书的一个“书眼”,不仅对左传接下来所发生的的事情都有着一个类似于揭示内在规律的作用,而且,对我们现在所处时代的职场、社交以及子女教育上都有很重要的警示意义。

是什么呢?是卫大夫石碏劝谏卫庄公的一段话。

春秋时期的争霸(正一读春秋十三)(2)

石碏谏卫庄公

石碏劝谏卫庄公,话是分三层来说的:

第一层,先向卫庄公指明了问题。

石碏说啊: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

什么意思?就是我听说啊,疼爱孩子,就应该用道义去教育他,从而不让他走上邪路。骄、奢、淫、逸,有此四者,那么走上邪路是必然的。那为什么会有骄奢淫逸呢,往往是因为太过于溺爱,给的财物太多啊。

唐朝的孔颖达在注解“骄奢淫逸”的时候是这么说的:

骄,谓恃己陵物;就是孤高自傲,眼高手低;

奢,谓夸矜僭上;就是浮夸造作,铺张无度;

淫,谓嗜欲过度;就是纵情声色,不加控制;

逸,谓放恣无艺,就是游手好闲,不学无术。

有这四大毛病,就是在邪路上走。这四大毛病,放到我们现在,也仍然有很多人能对号入座。

所以,父母在教育孩子,领导在引领下属,舆论在导向民众的时候,都需要注意一点,那就是不可以溺爱太过,不可以没有原则,不要轻易给以太好的条件,不要一直让其不劳而获。

460年后,《战国策·赵策四》里也有一句话和这句话本意差不多,是我们中学教材里面的名篇《触龙说赵太后》里触龙对赵太后说的: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父母疼爱孩子啊,就应该从未来,从长远来为他考虑。

第二层,石碏就目前的问题提出了假设的解决方案。

石碏说: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珍者鲜矣。

国君呐,您现在这么宠爱,这么放纵州吁公子,是准备立州吁做太子吗?如果您是有这个打算的话,那就趁早把这件事定下来;如果您还没有下定决心的话,那么这样下去,早晚会酿成祸乱。

州吁公子现在受您宠爱,等到时候不能继承国君的位子,那么新的国君必然不像您这么娇宠他,他的地位就会下降。那种受宠而不骄纵,骄纵而能忍受地位下降,地位下降而又不心生怨恨,心生怨恨而又能瞪瞪眼就算了的人,是很少见的。新君继位后,州吁公子必然会心生怨恨,那个时候,祸事就发生了啊。

春秋时期的争霸(正一读春秋十三)(3)

瞪瞪眼就算了

石碏这是给了卫庄公一个比较差的假设结果。因为他先说了,卫庄公过于溺爱这个小儿子州吁,以至于这小儿子已经走上邪路了。那么,领导,你如果打心眼里就想以后把国家交给小儿子,那你现在就给他一个正式的名分,让你其他的儿子都死了心。同时呢,你也不能这么惯着他了,要及时修正他。如果你不打算以后立小儿子,那你现在也需要修正他,不然,他以后会心生怨恨,从而导致卫国内乱。

这种建议,是宽泛性建议,可讨论的空间较大,等于从现实问题,引导到了解决方案上来,而且让领导开始权衡利弊。

第三层,提出个人的态度和解决方案。

石碏最后说道: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

并且啊,低贱的妨害尊贵的,年少的驾凌年长的,疏远的离间亲近的,后来的离间熟识的,弱小的欺侮强大的,不义的破坏道义的,这就是古人说的六种违背天理人伦的事。那这个低贱、年少、疏远的、新的、弱小的、不义的,明显就是指公子州吁。尊贵的、年长的、亲近的、熟识的、强大的、道义的,就是指公子完。

国君行事符合道义,臣子服从命令,父亲慈爱,儿子孝顺,长兄爱幼弟、幼弟敬长兄,这就是六种顺应天理人伦的事。

不顺应天理人伦,而效法违背天理人伦的行为,这就会很快地招致祸害。作为君主,您应该尽力于及早地去掉祸害。但是您现在却加速它的到来,这恐怕不可以吧!

春秋时期的争霸(正一读春秋十三)(4)

《管子》

关于六顺六逆,《管子·五辅篇》里有一段话更为细致,是这么说的:是故圣王饬此八礼,以导其民。八礼者各得其意,则为人君者中正而无私,为人臣者忠而不党,为人父者慈惠以教,为人子者孝悌以肃,为人兄者宽裕以诲,为人弟者比顺以敬,为人夫者敦幪以固,为人妻者劝勉以贞。夫然,则下不背上,臣不杀君,贱不踰贵,少不陵长,远不间亲,新不间旧,小不加大,淫不破义,凡此八者,礼之经也。

石碏明确向他的领导卫庄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就是您的小儿子啊,已经让您惯坏了,是成不了事的,能成事,该继承国家的,应该是您的嫡子姬完。您应该及早做一下安排,让公子州吁以后不祸乱卫国。

石碏的劝谏,层层深入,有理有据,是下属向上级提意见的规范之作。同时,关于六顺安国、六逆乱国的看法,在当时是非常深刻的,抓住了事物的本质,揭露了春秋战国几百年间很多国家内乱、国家与国家之间战乱的根本原因。卫庄公如果能看到未来,他一定会听从石碏的建议,但是,他没有那个超能力,所以,他没听。

石碏的儿子石厚,爱跟公子州吁一起玩,石碏管教他不让他去,他也不听。后来,卫庄公死后,还是把国家交给了姬完。姬完继位当年,石碏就告老还乡了。十六年后,如石碏预料的那样,公子州吁果然杀死了他的哥哥,卫国内乱。

那么,石碏在他还不老的时候,就告老还乡,是不是说明,已经预测到卫国内乱的他,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不理时事的态度呢?他在这场内乱中,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请看下期“潜龙勿用”。

感谢大家收看本期视频,欢迎关注我的账号“正一天授”,同时欢迎在视频下方留言、点赞和转发,我们一起探讨历史,体验现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