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是风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以头疼鼻塞,流涕,喷嚏,恶寒发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常见外感疾病。

今天分享两个穴位,能有效防治感冒,定位简单,一看就会,自己在家就能做,特别家有小孩的,可以跟着学学。

穴位一:大椎。

定位:在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

简便取穴:低头,从上往下,能看到或是触摸到,一个最高隆起,顺着隆起处往下至凹陷的地方,就是大椎穴。

伤风感冒怎么按摩 伤风感冒这两个穴位(1)

方 法:

1、直接点按,可用拇指,指腹顶住凹陷处,指尖向上,约15角度,缓慢施力,以酸麻胀感为宜,时间在5-10分钟即可,力度适当,能接受即可。

2、艾灸,采取俯卧或端坐低头,施术者在其大椎穴用艾条温和灸(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寸左右距离,使患者有温热而无灼痛的一种方法 ),每次20分钟或用隔姜灸(鲜姜切成直径大约2~3厘米,厚约0.2~0.3厘米的薄片,中间可以用针穿刺数孔,上置艾柱放在应灸部位,然后点燃施灸,当艾柱燃尽,再易柱施灸。一般灸3~6壮,以皮肤红润而不起泡为度),每次3~5幢,每日2~3次。注意防止皮肤烧伤。

穴位二:凤池。

取穴: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伤风感冒怎么按摩 伤风感冒这两个穴位(2)

风池穴为足少阳胆经的腧穴,在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风池穴为祛风之要穴,尤善散头部之风邪,经常按摩或针灸本穴可防治头颈部诸病。

胸锁乳突肌:胸锁乳突肌的胸骨头起自胸骨柄前面,锁骨头起自锁骨内1/3段上缘,两头间的三角形间隙恰在胸锁关节上方,在体表即锁骨上小窝。该肌行向上后外方,止于乳突外面及上项线外侧1/3。斜方肌:位于项部和背部的皮下,一侧呈三角形,左右两侧相合成斜方形。斜方肌将肩带骨与颅底和椎骨连在一起,起悬吊肩带骨的作用。

伤风感冒为常见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当你有感冒先兆时,按压风池穴,即可预防;得了感冒,用双手食指揉按双侧的风池穴,头痛、鼻塞流涕症状就会很快缓解,比吃药还要快;得了重感冒,服一些药也是可以的,同时按摩或针灸风池穴,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伤风感冒随时都可能发生,风池穴就是我们随身携带的“感冒药”,简便易行,方便有效。

头痛头晕是非常常见的症状,很多疾病都可引起。风池穴有祛风通窍、镇静止痛之功,只要不是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头痛,按摩或针灸本穴都有很好的疗效。当你因工作紧张劳累而出现头晕脑胀时,按摩本穴可使头脑清醒,精神清爽,压力减轻。

伤风感冒怎么按摩 伤风感冒这两个穴位(3)

有一中学生学习成绩很好,但一遇紧张或考试就头痛、头晕,严重时恶心呕吐、心慌不定,每次都得服止痛药才能缓解,家人和其本人都非常苦恼,向我请教有无简便易行的好办法。我教他按风池穴法,平时多按风池穴,有头痛发作先兆时及时揉按风池穴,头痛发作时用双拇指或食指重按风池穴。如此坚持3个月后,头痛再未发作。还有一位妇女,每逢经期就头痛发作,恶心呕吐,心悸失眠,已有5年余,也用上述方法按风池穴而愈。按压或针刺风池穴还有降压的作用,对高血压而致的头痛头晕也有立杆见影之效,还可以防治颈椎病。

总结,大椎和风池,这两穴位,功效强大,效果良好,简单易学,值得一学。#健康科普挑战赛#

古方辑录

(1)曲池穴《甲乙经》云:“伤寒余热不尽,曲池主之。”

(2)大椎穴《甲乙经》云:“伤寒热盛烦呕,大椎主之。”《伤寒杂病论》:“太阳与少阳并病,颈项强痛或眩冒,时如结胸,心下痞硬者,当刺大椎第一间。”

如果您觉得这篇文章有帮助,欢迎转发给更多的人。您的转发点赞评论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封面及文中图片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