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邻,“乐”在身边!音乐信息共享&交流平台


编辑 / 落雨

校对 / Luna

在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线谱、音符和节拍甚至音乐都还未现世之时,热情又富有想象力的人类已经在有限的条件中找到了数量相当可观的“乐音”,哪怕他们并不知道这代表着什么。人们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或敲击身旁的物件来获得韵律,并以此发现了不少独特的声音。当然,其中最神奇的莫过于人类本身。在我们逐渐掌握了气流通过声门颤动声带并通过控制口舌而创造出特色各异的声音时,我们所收获的除了语言这一人类社会的基石之外,还有歌唱。

自此,一个个或是美好、或是忧伤的故事,通过吟游诗人的歌声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人们逐渐有了共识,有了信仰。歌声所承载的也不再仅仅是简单的故事,而是人们对美好的期盼。人们萌生了将音乐记录下来的念头,并进行了数量相当可观的尝试。直到距今一千余年前的遥远的中世纪,天主教教皇圣·格里高利一世(Sanctus Gregorius PP. I)首先运用乐谱记录并统一天主教在宗教活动中所使用的音乐。在公元800年之前,唯一以书面形式被发现的欧洲中世纪曲目便是以拉丁文著成、为天主教宗教活动而创作的单声部礼拜圣歌。虽然这些圣歌的作者并未确认为教皇本人,圣歌改革和引入乐谱却和教皇本人脱不了干系。因此,人们将这些圣歌统称为“格里高利圣咏(Cantus Gregorianus)”。

哈罗德·佩里诺 佩罗坦哈利路亚(1)

(《圣加勒法典359号》中记载的Graduales Tu es Deus圣咏,公元922年)

这些圣咏通常由男童组成的唱诗班歌唱,他们清亮纯洁的声音往往被认为是天使的歌声。但如何学习并背诵唱调和颂词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虽然得益于乐谱的引入,人们可以快速学习旋律的组成,但如此庞大的旋律数量,以及谱面难以传达的节拍和速度都成了巨大的阻碍。因此,格里高利圣咏成为中世纪各类学校的必修课,除了学习歌唱的方法之外,歌词与音乐理论也是学校教授的重点。对于不少人来说,这是一个苦痛又漫长的过程,更有甚者耗费了将近十年的时间才完整地学习并记忆整套曲目。直到中世纪晚期,足够巨大的、能够在一定距离清晰阅读的大合唱书的出现才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随着音乐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单声部的旋律,转而开始寻找若干个音同时出现的可能性。12世纪晚期至13世纪早期,在巴黎圣母院形成的“圣母院乐派(Notre-Dame-Schule)”担当了音乐发展先行者的职责。列欧宁(Léonin)——圣母院乐派的代表人、以及已知的最早在作品中使用复调手法的作曲家——以及他的学生佩罗坦,以圣咏为基础,并在圣咏旋律的上方和下方添加一个或多个高声部旋律,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音乐形式——奥尔加农(Organum)。列欧宁和佩罗坦被合称为“最佳的奥尔加农作家”,并合编了一本集合了二人作品的《奥尔加农大全(Magnus Liber Organi)》。

这首《Alleluia: Nativitas》便是一首成熟的奥尔加农作品,在圣咏的基础上添加的上下两个声部使它成为了一首三声部的声乐曲目。唱词与经文中赞美上帝与圣母玛利亚的内容相关。不同于现代声乐作品的是,圣咏中的唱词往往冗长,一个音阶甚至可以保持近一个乐段。其音型平缓,以二度或三度音相互转移。值得一提的是,这首《Alleluia》使用了经过优化的、可以一定程度上展示节拍的新式方格记谱法,相较于之前仅给予重音和音型走向的旧式记谱法来说,无疑为唱诗班减轻了相当一部分学习的压力。

哈罗德·佩里诺 佩罗坦哈利路亚(2)

(佩罗坦《Alleluia》,方格记谱法)

作为西方音乐史中承上启下的时期,中世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人们所公认的西方古典音乐艺术爆发的巴洛克时期的作品中也经常可以见到中世纪音乐先驱者们的伟大创造。在三百年后的文艺复兴时期,人们通过对方格记谱法的进一步改进——添加了初始版本的拍号与符头、符杆——第一次实现了节拍与速度的书面化表达。而我们习以为常的“小节”这一概念,直到巴洛克晚期才被创造出来。人类的第一声低吟至今已过去了数万年。如今,能够安坐于家中,聆听古时的一声声吟诵,确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文:墨噗


如果您有任何想法或建议,请给我们留言~

|想进一步了解“宝藏”乐邻?

下载乐邻APP!“解锁”更多互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