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安魂曲(上)

作者:读裁者黄远辉,专注人文历史,质量标准,知识产权

推荐阅读书单:《穿T恤听古典音乐》《呼吸:音乐就在我们的身体里》《聆听音乐》《声音中不能承受之轻》《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想乐:聆听音符背后的美丽心灵》《音乐的极境》《音乐会见——聆听古典》《圣乐欣赏十八讲》

南京安魂曲简介 四大安魂曲上(1)

南京安魂曲简介 四大安魂曲上(2)

南京安魂曲简介 四大安魂曲上(3)

南京安魂曲简介 四大安魂曲上(4)

南京安魂曲简介 四大安魂曲上(5)

南京安魂曲简介 四大安魂曲上(6)

南京安魂曲简介 四大安魂曲上(7)

南京安魂曲简介 四大安魂曲上(8)

南京安魂曲简介 四大安魂曲上(9)

一、安魂曲

圣乐主要来自教会,是为宗教礼仪而作的音乐,比如《格里高利圣咏》(Gregorian chant),以教皇格里高利一世命名。《格里高利圣咏》的歌词主要来自圣经和诗篇,音乐服从于唱词,起点缀作用,这也是《格里高利圣咏》被称为素歌的原因。可见,圣乐主要满足的是神学上的需求,而不是音乐上的需求。

安魂曲属于宗教音乐,但已不是严格按教会葬礼仪式而写,它已经带上了极强的表演性质。严格来说,安魂曲是一种安慰亡灵、超度亡灵的特殊弥撒,是天主教用于悼念死者的在祭奠仪式中演唱的合唱套曲,又称“追思曲”“慰灵曲”

安魂曲的结构与普通弥撒基本相同,保留了弥撒中的圣咏部分,删除了情绪比较激昂的《荣耀经》《信经》,增加了《震怒之日》《永恒的光辉》等部分。

安魂曲的主要结构如下:《进台经》(Introit);《慈悲经》(Kyrie);《升阶经》(Gradual);《继叙咏》(Sequence);《奉献经》(Offertory);《圣哉经》(Sanctus);《降福经》(Benedictus);《羔羊经》(Agnus Dei);《圣餐经》(Communion)等。《安魂曲》歌词的第一句通常是:“主啊,让他们永久地安息,让永不熄灭的光芒照耀着他们。”

安魂曲的历史源远流长,比如15世纪末法国作曲家约翰内斯·奥克冈创作的安魂曲,是较早的多声部安魂曲。法国作曲家布吕梅尔1500年写的安魂曲,首次在安魂曲中引入《震怒之日》。文艺复兴晚期,意大利作曲家帕莱斯特里那于1591年创作的《死者弥撒》,其实就是安魂曲。

莫扎特的《安魂曲》,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福列的《安魂曲》,威尔第的《安魂曲》,并称为“四大安魂曲”。

二、莫扎特《安魂曲》

苏联著名诗人阿赫玛托娃有一部著名的长诗——《安魂曲》,是她写给被关押了20多年的儿子的,“致死神”一节摘录如下:

你终归要来,何必不是现在?

我虽然很难,但我在等侯,

我熄了灯,打开门,

请你来,多么简单,多么奇怪,

你来吧,用你乐意出现的面貌,

或像毒气弹扔进房来,

或像老练的匪徒,手持铁锤偷偷逼近,

或用伤寒菌将我杀害,

或拿你胡编乱造

大家都熟悉得作呕的故事——

为了让我一眼看见吓得面无血色的

房管员和他那蓝色的帽子顶。

这一切,眼下已统统对我无所谓了。

北极星当空照耀,叶尼塞河翻滚波涛。

那一双我所钟爱的蓝眼睛,

光芒已将最后时刻的恐惧遮盖住了。

面对死神的来临,阿赫玛托娃显得很坦然。

在安魂曲的创作历史上,最脍炙人口是莫扎特那部未完成的安魂曲。莫扎特的天鹅之歌《安魂曲》,d小调,作品编号K.626,共八个部分,分别是:进堂咏、慈悲经、继叙咏、奉献经、圣哉经、福哉经、羔羊经、圣餐经。莫扎特于1791年10月8日开始动笔,12月5日撒手人寰,留下一部未完成之作,最终由他的助手兼学生绪斯迈尔续写完成。

1791年,莫扎特与妻子康斯坦采动身到布拉格参加歌剧《狄托的仁慈》演出,有位使者造访莫扎特,委托莫扎特创作一部《安魂曲》,并先付了一半酬金。委托人是弗兰茨·冯·瓦尔泽格伯爵,颇通音律且喜欢附庸风雅。1791年2月,伯爵夫人不幸去世,伯爵想用一部作品在亡妻去世一周年时演出,于是他请仆人莱特杰普向莫扎特约稿。

莫扎特当时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在生命的最后一年疯狂作曲。《安魂曲》委托创作一直被他搁置,只在创作间隙才写上几段。重病卧床的莫扎特感到将不久于人世,于是他强打精神又写了几段《安魂曲》,并将创作的意图向助手绪斯迈尔作了交代。

莫扎特去世之后,妻子康斯坦采请人续写《安魂曲》,她首先想到的是著名作曲家约瑟夫·艾伯勒,后来他继承萨里耶利成为奥地利宫廷乐长。艾伯勒只完成了《震怒之日》与《哀悼》的配器,最后由莫扎特的助手绪斯迈尔续写完成整部《安魂曲》。

莫扎特完成的部分主要是《进台咏》《求主垂怜》。《哀悼》部分莫扎特只写了8小节,绪斯迈尔续写完整段《继叙咏》,这部分的管弦乐配器则是由艾伯勒完成。

第四部分《奉献经》莫扎特只写了声乐部分,从这里直到结束都是由绪斯迈尔谱续写完成的。《安魂曲》最后两部分《羔羊经》《领主咏》,绪斯迈尔没有重新谱曲,而是采用了莫扎特的《弥撒曲》(KV220)与《垂怜经》开头部分中的赋格。

《安魂曲》开篇使用了阴郁的d小调,沉重的弦乐伴奏与暗淡的情绪象征了永恒的安息。莫扎特生前并不常用d小调,只在《唐璜》中使用过,《唐璜》的主题同样是死亡。莫扎特在《安魂曲》中一开头就使用这个调,濒临死亡的愁苦心情可见一斑。

这里顺便推荐一部电影——《阿玛迪斯》,是关于莫扎特的传记电影,曾获奥斯卡年度最佳电影。其中有一段,莫扎特的妻子预感到不妙,乘坐马车从舞会上向萨尔茨堡疾驰时,播放的正是《安魂曲》中的《爱怜颂》,小提琴如天籁之音,轻如游丝。

莫扎特的全名是沃尔夫冈·阿玛迪斯·莫扎特(Wolfgan Amadeus Mozart),大家注意电影标题既非莫扎特也非沃尔夫冈,二是《阿玛迪斯》,Amadeus(阿玛迪斯)前面“ama”是“爱”的意思,后面的“dues”指上帝,“Amadeus”就是“上帝所爱者”的意思。这位受上帝青睐的音乐神童,给人类文明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魔笛》《降E大调第三十九交响曲》《g小调第四十交响曲》《安魂曲》等不朽的传世名篇。

三、勃拉姆斯《德语安魂曲》

19世纪中叶,最杰出的安魂曲名作当属勃拉姆斯的《德语安魂曲》。普通的安魂曲必须按照标准的拉丁文来谱写,而《德语安魂曲》的唱词却是勃拉姆斯根据马丁·路德所译德文版《圣经》写成的,勃拉姆斯选择了其中关于死亡、信仰和永生的16段经文进行精心谱曲。

南京安魂曲简介 四大安魂曲上(10)

▲《德文安魂曲》,切利比达克指挥

1856年,勃拉姆斯的伯乐与恩师罗伯特·舒曼去世,这是促使勃拉姆斯构思创作《德语安魂曲》的直接原因。还有一个更为重要原因就是母亲的去世,由于没能及时赶回家中,导致勃拉姆斯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深感愧疚的勃拉姆斯于是埋头创作《德语安魂曲》,这是献给妈妈的歉意和祈祷。舒曼的妻子克拉拉·舒曼曾写道:“虽然他从来不肯谈及,但我们都相信勃拉姆斯是在《安魂曲》中与他母亲对话。”

1866年8月,勃拉姆斯完成了《德语安魂曲》的六个部分,1867年12月1日《德语安魂曲》开头三个乐章在维也纳首演,大家反应冷淡。勃拉姆斯于是重新改写了部分音乐,并完成了其他几个篇章。1868年4月10日,《德语安魂曲》在伯梅首演,这次演出获得了巨大成功。

演出后的第二天,勃拉姆斯来到母亲墓前,献上《德语安魂曲》总谱,回家后勃拉姆斯为安魂曲增加了一段非常抒情的篇章,就是第五部分《你们现在也是忧愁》,这是母亲安慰孩子的词句,被认为是勃拉姆斯追忆自己母亲的最好例证。1869年2月18日,《德语安魂曲》在莱比锡布商大厦完成第三次公演,这就是今天我们听到的《德语安魂曲》。

与前人的安魂曲作品相比,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把合唱、独唱与管弦乐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开创一个全新的意境。《德意志安魂曲》是勃拉姆斯最伟大的声乐作品,标志着他的音乐创作达到了一个顶峰。

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在安魂曲音乐中的特殊的地位,不仅在于它是以德语演唱的(一般的安魂曲都是拉丁文演唱),而且精神上更富于人性,从天主教的神性转向自马丁·路德以来兴起的新教精神。

未完,请关注看下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