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意花城 工作室出品 更多生活信息 请扫二维码

冬至一阳生新春大吉祥(一阳初生百福至)(1)

宋 李成《寒林平野图》

冬至一阳生新春大吉祥(一阳初生百福至)(2)

梅兰芳《冬至梅花》

黄钟应律好风催,

阴伏阳升淑气回。

葵影便移长至日,

梅花先趁小寒开。

八神表日占和岁,

六管飞葭动细灰。

已有岸旁迎腊柳,

参差又欲领春来。

——宋·朱淑真

《冬至》

22日,冬至。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十二个节气,为农历十一月中气。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钟葵

冬至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短

冬至这天,太阳过黄经270度,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最南端,几乎直射南回归线,从北半球望太阳,高度最低,因此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是古人最早测定的时节点之一。据《尚书·尧典》记载,帝尧命和叔到北方一个叫幽都的地方,观察太阳从南向北的运行情况,结果发现“日短星昴”。即西方七宿中的昴宿出现在北方的天空时,这一天白昼最短,从而确定这天为冬季第二个月的冬至日。

和叔是如何发现“日短星昴”的?他是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黑科技手段“土圭之法”,通过直立在地面上的杆子,观察阳光投射的杆影长短及移动规律并记录下来,发现每年都有一天“日晷”(太阳的影子)最短,而这一天昴宿正好出现在北方的天空,便向帝尧汇报“日短星昴”。在四五千年前,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重大发现。

而古人将“日短星昴”这天命名为“冬至”,也大有深意。冬者,终也,意为万物收藏;至者,极也,意为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物极必反,阴极则阳生,所以冬至也是阴阳转化的关键时节点。现代科学将这种转化表述为太阳直射点冬至后向北回归线移动,古代先哲则用“冬至阳初生”来表述。

黄钟应律好风催

《孝经纬》说:“(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阴极而阳始至。”《乐志》说:“子者,孳也,言阳气至此而更滋生也。”子,在农历中代表十一月。随后阳气渐长,至农历正月,就“三阳开泰”、春回大地了。朱淑真《冬至》诗中“阴伏阳升淑气回”一句,即取此意。“淑气”,即阳气。第三句的“长至日”,即冬至日。

“七十二候”中的“冬至三候”,均为“一阳初生”的物候。初候“蚯蚓结”,意为寒极之时蚯蚓交结如绳,屈首向下。冬至后阳气已动,便回首向上,屈曲如结。二候“麋角解”,麋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麋的角朝后生,属阴。冬至一阳生,麋感阳气而解角。解,角退落也。三候“水泉动”,指泉水因地下阳气初生,可以流动起来了。

朱淑真诗中“黄钟应律好风催”和“六管飞葭动细灰”两句,许多人不知何解。原来,这两句诗也与冬至有关。古人为测量冬至之气是否到来,在密室中将长短不一的十二根律管摆好,放入“葭灰”(即芦笋灰)。当冬至之气到,“嘭”的一声,属于黄钟的那根管子就会喷出“葭灰”来。这种方法颇为奇妙,可惜早已失传。

从周代时有“冬至大过年”一说

古时冬至又称冬节、小年、亚岁、长至节等,是传统重大节日。在民间,一直流传着“冬至大过年”之说。正月初一过大年,素来是我国最重大的节日。冬至只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过冬怎样可能比过年还隆重?

要解答这个问题,还得回顾一下我国的历法史。在夏代,以建寅之月为岁首正月,商代以建丑之月(即夏历的十二月)为岁首,至周代,则以建子之月(即夏历的十一月)为岁首,以冬至为新年到来的第一天。周人认为自冬至起,一阳初生百福至,代表下一个阴阳循环的开始,是大吉之日。周代在这两天都要放假,还要举行各种活动隆重庆祝一番。天子要在冬至日到京城南郊祭天,民间则祭祖,家人聚餐。彼时,过冬就是过年。“冬至大过年”一说,即源于此。

到了秦代,以建亥之月(夏历十月)为岁首,过年的时间又不同了。直到汉武帝时,才重新采用夏历,把正月和冬至分开,以冬至为冬节,过冬节虽比不上过年隆重,但冬至祭天等传统活动仍然保留。同时,官方例行放假,官员互贺“拜冬”。《汉书》云:“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后汉书》说:“冬至前后,君子安静身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汉代以后,我国一直采用夏历,以寅月为正月岁首,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又称“端日”,今改为春节。唐宋时期,以冬至和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官放关扑,庆贺往来,一如年节。”

明清时期,帝王在冬至日仍举行大典,百官向皇帝呈贺表并互贺“拜冬”,但民间渐渐不以冬至为大节日,只举办一些应时应景的活动。到如今,过冬的活动更是日渐式微,“冬至大过年”只停留在历史的记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