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2020年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评审团大奖获得者,这部小成本文艺片,还未上线,就备受关注。
网友评论:这么“疼”的题材,全片居然采用白描式的娓娓道来,反常的处理,却带来更深的痛感。宗教、文化、社会背景都不同,却看到了,全天下同样受难的女人…
它是:《从不,很少,有时,总是》
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小镇。
17岁的高中生奥秋,怀孕了。
她并不打算,把这事告诉父母。也许,这关系青春期的叛逆和隐私;或者,是因为她有一个张口闭口“小婊子”、总是骂她的父亲…
她来到一家面积很小的诊所,两个医生都是女人。
年老的女人,递给奥秋一支验孕棒,通过“阳性”的“测试”结果,确认了她的怀孕事实…
另一位盘发的中年女人,为奥秋做了超声检测,“扑通扑通”的胎心声传来时,她温和地对奥秋说:这将是你听过最美妙的声音…
事实上,奥秋并不这么觉得。即便看到超声图像中的婴儿,她也没感到欣喜和激动。
奥秋,不能把孩子生下来。她自己尚且都不成熟。
然而,在这个小诊所,奥秋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年老的女人,一直劝奥秋把孩子生下来。
“一旦你把宝宝抱在了怀里,就不会有任何疑虑了。”
“有很多人,他们很想要小孩,却无法生育。”
她表示,可以帮忙联系领养机构。
甚至,她还为奥秋放了一个“反堕胎”的教育短片…
奥秋查阅相关法规发现,在宾夕法尼亚州的任何地方,如果没有家长陪同,她不能流产。
她尝试了一些“偏门”的法子,吞某种药片、不停捶打小腹…都不奏效。
最后,她决定,到纽约去。在那里,她不需要告诉父母,只要有足够的钱,谁都可以堕胎。
奥秋的好友,打算陪她一起去…
本片的导演伊丽莎·希特曼,擅长拍摄亲密的成年故事,她的第一部长片《感觉就像爱》,曾获美国独立精神奖。讲述男同故事的《海滩鼠》,也在多个电影节获大奖提名。
导演:伊丽莎·希特曼
《感觉就像爱》海报
而奥秋的饰演者,茜德尼·弗拉尼根,在美国独立音乐界小有名气,是独奏艺术家、乐队主唱。她14岁时被电影团队相中,出演堕胎的女孩。
美国有媒体评论《从不,很少,有时,总是》:它可能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是很有必要的一部。
事实上,这部片的缘起,基于真实事件:爱尔兰,一起因医院拒绝堕胎、导致流产死亡的悲剧。
在世界许多国家,“堕胎”是个备受讨论的议题,牵涉到宗教、文化、社会等层面。在《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发生地,美国不同的州,对堕胎的规定也不同。
这也是为什么,影片中,奥秋的堕胎过程,显得那么曲折、艰难和漫长:
她先从宾夕法尼亚州的小镇,坐大巴车,整整一个白天,才来到纽约的布鲁克林区。
因为怀孕时间超过12周,她不得不被转到曼哈顿地区;由于胎儿月龄大,手术又得花上足足两天…
这部片像记录一样,“缓缓”地跟着奥秋的旅程:我们就像在看她的生活。
影片没有去深究,奥秋到底是怎么怀孕的。导演说,那不是她的目的。她只不过在关注,那些没有能力控制自己身体的女人。她们面临着由男性造成的一些看不见的障碍…
影片中充斥着让全世界女性似曾相识,或感同身受的生活细节:
比如,被内衣肩带勒出印子;
比如,男人肆意对女性辱骂不堪入耳的词语;
比如,打工时很容易被老板、顾客“调戏”…
电影的名字,“从不,很少,有时,总是”,源自奥秋流产前必须填写的一份调查表。
其中的问题,主要涉及性伴侣是否阻止避孕,以及恐吓、强迫发生性行为等。
这段长镜头,被视为整片最美的表演。我们不知道她有没有隐瞒撒谎,但却清晰地看到,随着问题越问越细,奥秋的神情越来越凝重、痛苦…
通过拼凑一些蛛丝马迹,很容易发现:奥秋可能遭遇过自己不情愿的性行为。
扮演奥秋的茜德尼·弗拉尼根说:不少女性都有类似的经历,即便暴力程度不一样。“这可能比我们知道的还要普遍。”
而《从不,很少,有时,总是》让人觉得难受的是,这样的悲剧,发生在一位倔强而勇气十足的女孩身上。
她可以忍着剧痛自己穿鼻环,一个人想办法解决问题,却无法抗衡来自男性的压迫。
她只能在吉他改编中唱:“他逼我说我不喜欢的话,没法拒绝他的要求…”
讽刺的是,这部片中,从奥秋生活的小镇,到她好不容易来到的大城市,为她进行身体检查、做堕胎手术的,都是女性。
而且毫无例外地,她们全都态度温和、爱意满满。她们关切奥秋的处境,有人说“我要确定你是安全的”,有人要为她联系志愿者…
但实际上,奥秋最想要争取的权益,奥秋曾经面临的问题,可能她们也遭遇过,可能她们自己也无可奈何…
片末,奥秋最终和好友一起面对,相互扶持着度过了难关。这也给了影片一个明亮的出路,甚至被人解读“女性要团结起来”…
在美国,《从不,很少,有时,总是》的分级,被定义为PG-13,而不是R级,这意味着,很多青少年被允许观看这部片。导演对这点觉得庆幸。对于面临相似问题的人,这甚至可能挽救一些青少年的生命,提醒她们保护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