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双11又来了,但今年的双11除了买买买之外,还有一个更加值得关注的话题:安叔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和他带来的技术革新——120FPS。
相信大家这个月已经被各种科普文霸屏,但可能有的太过专业,有的还是没能解答某些疑问,那小编结合猫眼电影库的技术参数再来一次简单透彻的科普吧!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技术参数(截图来自猫眼电影库)
3D/4K/120FPS到底意味着什么?
3D大家都理解,就好像给原来只有X轴和Y轴的电影画面增加了一个Z轴,这样大家观看电影的时候就有了一种临场感。
那4K呢?在数字电影应用中,通常2K图像是由2048×1080个像素构成的,其中2048表示水平方向的像素数,1080表示垂直方向的像素数;而4K图像是由4096×2160个像素构成的。如今电影院上映的电影一般为2K分辨率,所以标准的4K电影要比普通电影清晰4倍。
而FPS,全称为“Fames per Second”,也就是每秒显示帧数,俗称帧率。120FPS就是说每秒显示120帧静止的画面,这样就使电影画面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流畅度。大家应该都知道,如今的电影一般都是24帧每秒。而电影诞生之初有用40帧每秒、16帧每秒等帧率拍摄过影片,如今这个标准是1930年后进入有声电影时代才确立下来的。低于这个标准,观众就能感受到明显的卡顿,而高于这个标准,会增加拍摄成本和放映难度,所以这是权衡了两者之后的选择。
那为什么游戏帧数一般要达到60帧每秒才流畅,而电影只要24帧每秒就可以了呢?原因就是上图中第二格和第三格的区别。
截图来自《天使爱美丽》
一部电影在用24帧每秒的帧率拍摄一帧画面时,摄影机其实是将快门打开了1/24秒,所以这帧画面其实纪录了这个时间内的运动过程,产生了一个拖动的痕迹,这就是motion blur(动态模糊);但在游戏中,每一帧都是一张电脑生成的静止画面,帧与帧之间没有任何信息,因此在低帧率下就会出现卡顿。动图中第三格经过动态模糊后,显然更加流畅。
《俄克拉荷马》技术参数(截图来自猫眼电影库)
《环游地球八十天》技术参数(截图来自猫眼电影库)
一直以来都不断有人尝试以更高的帧率拍摄和放映电影。1955年,65mm大尺寸底片的Todd-AO格式推出,最早采用此格式拍摄的两部电影《俄克拉荷马》和《环游地球八十天》就是以30帧每秒的帧率拍摄和放映的,但由于技术和成本的制约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X战警:逆转未来》中快银出场的升格镜头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高帧率电影的放映难度很大,但电影中某些片段用高帧率拍摄其实十分常见。一个片段以高帧率拍摄然后以正常帧率放映,或者以低帧率拍摄然后以正常帧率放映,会发生什么呢?这两种方法在科幻片和动作片中经常用到,前者为升格拍摄(放映效果为慢镜头),后者为降格拍摄(放映效果为快镜头)。《X战警:逆转未来》中快银出场的酷炫场面就是用3200帧每秒的帧率拍摄,然后用正常帧率放映来达成的。
卡梅隆放弃60帧而选择48帧拍摄《阿凡达2》
近年来,北美的一些设备提供商联同几个大导演(如詹姆斯·卡梅隆、彼得·杰克逊),正在鼓吹更高帧率的电影拍摄及放映,已经上映的《霍比特人》和将于2018年上映的《阿凡达2》都是以48帧每秒的帧率拍摄的。而这次,没想到是李安走在了这两个技术流的前头。
简单地说,自从人们开始发现,只要在每秒内连续播放数个带有微小位移的物体画面,就会看到一个连贯运动的画面,帧数的历史便开始了。随后是合适帧数的不断探索,直到进入有声电影时代,才把电影确定为“每秒24帧的真理”。而在这个进程中,仍然有人不断探索高帧率电影的拍摄和放映,不过没能延续下来,只是在电影某些片段有需要时才运用非正常帧率拍摄。时间来到现在,《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第一部采用4K与120帧拍摄和放映的电影。这就是帧数的历史,也是电影的历史,它还没有停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