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仗最短的可能就是单字相对比如 对 风,然后逐渐累加,最终构成的一联是有多个字词组成的一个意思相对应的,对仗讲究的是相同位置的词,词性一致,词义属于同类(这个有宽有严,宽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严的估计就是四季春夏秋冬,方位东南西北)这个说起来也很简单但是具体应用,如果对得好,就属于妙联,佳对,以致名联,绝对,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对联第一个字要不要对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对联第一个字要不要对仗(自学对联第3天对仗用词)

对联第一个字要不要对仗

对仗最短的可能就是单字相对。比如 对 风,然后逐渐累加,最终构成的一联是有多个字词组成的一个意思。相对应的,对仗讲究的是相同位置的词,词性一致,词义属于同类(这个有宽有严,宽的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严的估计就是四季春夏秋冬,方位东南西北)。这个说起来也很简单。但是具体应用,如果对得好,就属于妙联,佳对,以致名联,绝对。

古人对于词性的划分不是现代的“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这样”,而是“虚、实、死、活。”这个我觉得直接按现代汉语的划分来理解就好了。因为简单的,很好理解,难的,是一些多义词,或因为词汇的发展而衍生的意思。

比较明显的是“东西”,明明是表示方位的一对反义词,结果合在一起就成了表示物件的泛词,这个要放在对联里,非要用南北对,还真的很难对。不过有副名对,相传纪晓岚和乾隆的: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这里,南通州应该是现在的江苏南通,北通州是北京的通县。南北就是方位。可是下联的当东西。东西就是物品。绝妙就在于真的用东西对上了南北,可是东西的意思决不是南北所表达的两个方位。谁能去纠结词义不是同一类呢,只能说才思太敏捷了。

还有词义的变化。我知道的,比如杜甫的“却看妻子愁何在”,这里妻子指的是,可如果现在说妻子,那就是指老婆一个人了。书中还说,忘记,古义是 (掉)和(住),可现在这词就剩一个意思了。

这一点对于现在对对联影响不大,如果用得好,估计会让人觉得古典文化掌握得好,不会用,也不妨碍对对联。我觉得可以在试图对佳联时候可能才会涉及吧。

回到现代汉语来理解词性对于对联的作用,公认的名家王力先生把对仗用词分为九类:名词,形容词,数词(数目字)、颜色词、方位词、动词、副词、虚词、代词。按照汉语对词汇的分类,颜色词,方位词应该都能归入名词范畴,估计是因为在对联中比较讲究对应,所以做了个细分吧。比如,红来对绿最普通,如果只说名词,那用 红 来对 柳,总觉得不妥的。这个应该是帮助我们更好来完成对联的一种特定划分方式吧。

名词应该是最多的一类词,所以又被划分为11个小类:天文、时令、地理、宫室、服饰、器用、植物、动物、人伦、人事、形体。

看到这,我觉得要背也挺累,不过要用其实很好理解。比如,用 花 对 草 就很顺,但是用 羊 对 草 虽然都是名词范围,也是平仄相对,总会觉得本能地不妥。当然,高手用就不一定了。高手就是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

今天就学这么多了。继续找头条联友的一副上联来随便分析分析:

红枫似火燃秋韵。

尝试看着分一下:

红:大类颜色词,如果对工整,那就是赤橙黄绿青蓝紫,其中赤、绿、紫、黑(这个我不知道用古音HE是否合适)都可以用来对。

枫:名词小类植物,对工整就很多了,柳似乎是一下想到的,其它的用汉语字典搜木偏旁应该不少。

似:这个累了,这里应该是仿佛,归入动词,还是?我能想到的工对,就是 如,平仄也合适,其他的就要看上下文是否贴切了。

火:名词大类天文小类。同类的云霞天空日月风雨雷电很多,如果把它看成五行,那似乎就剩 水木金土,符合平仄的就剩 金 了。所以估计用五行太窄,用天文小类,还是很多选择的。

燃:动词,这个很多选择,我也没看到是否分小类,不说了,随便能有很多的。

秋:名词时令小类。这个如果非要四季春夏秋冬,那只有 夏 符合平仄,很窄。如果同小类,那年岁日月时刻晨夕朝昼夜,那就很多选择啦。不过估计一般都会在四季里选。

韵:难死了,因为我找不到是名词中哪个小类,我觉得应该是文学门(这个是前人分的类,不是王力先生了)。里面比如诗书章句经论文字诏令符箓,这些感觉对起来还算顺。

好了,分析完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对了。

红枫似火燃秋韵(平平仄仄平平仄)

绿柳如烟蕴夏诗(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个是我随便翻翻,觉得最工整的了。

明月如盘照大千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还好,但是如果按照对仗要求,实在是不知道怎么规整。这个我看获得了极多的赞,我觉得这就好比,只要是李白写的,就一定是千古名诗。比如这首: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又一杯。

我承认后两句有点睛之意,但是就这第二句,头条里百分之九十的人也会写。

也不费脑子出上联了,反正没人看。但是我觉得自学自品也是个乐趣。至少我相信等我学完了,我应该可以对头条的对联算个合格的品鉴官了吧。

放一个名联,抗战胜利后,有人出上联:

中国捷克日本 取义:中国战胜了日本

有人神奇出对

南京重庆成都 取义:南京再次成为了首都

这样的中华文化,让人怎生不爱;这样的神奇文字,老外哪能理解。

(未经允许,如所选取之对联涉及头条联友,敬请谅解,并无任何不敬之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