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 真正禅悟之解。

原创作者 罗占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什么意思?

从认识论与方法论怎样理解与参悟?

参悟注解是心与身之法,又是特征、特色、特点与法、道、器、术、理等综合性的方法论,认识论,辩证法应用。

首先对万物的认识上的概括定义,有由本质属性上的认识概念而来,也有是由“功能作用”上的认识概括而来,二者有着不同本质体与功能性内容特色的不同特点。

万物之性与质,总归于心的心念作用起或身心特性而来,或者是从“气"的作用或特色去定义定性。

佛认为万物由气而来,由心念心悟而定。

1.从万物循环之气变上,具备着“有与无"二性,但本为同一性质。“是与否”二体,但体为同源功能性。

2.“是与非"及“是与否”等之属性本质的不同摡念,该因有以“一参照物或概念"此特色性,用它给其“定性定质"的。

此种特色概括定义,是社会性上的一般规律性原则定法,而高深哲学哲理或佛禅上,它更有特色的理解与禅悟参悟的。

3.世界万物本质体总归于一“气”。

气具有作为同一气物,同一源体,或同一元素。

4.万物转化转移化变定性,是循环气化之本质,所以就存在着有“含蓄隐晦,和是此非此特色之特点"存在之处。

如:“菩提是树、又是非树无树,明境是台、又是非台无台",由上面之“是此非此特色”之原理依据,最终归纳推译出“本来无物,万物长空…何处有尘埃,又何处来惹尘埃"。

5.“菩提是树,明境是台”,是被人因功能性作用而分之论之,由此定的“概念”而认识、而判定的结果观念观点。

6.禅悟认为世俗上的“菩提树,明境台"此结论,是认识论上的功能作用论认识结果。

“菩提树,明境台"它不是、也不属于从本质论特色上的认识论得出结果概括定义。

“本质属性与功能作用"二者可以说万物之内容意义特色。

但“本质属性"内容特征是万物最根本性之物,而作为“功能作用"信息是由“本质属性"物演变演化出现之现象表象,它具有着非“本质属性"物特色之处。

“功能作用"性代表不了“本质属性"。

所以六祖慧能高度概括了“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如此之禅悟与禅性 揭语 揭示。

7.从“本质属性"根本上的认识论到“功能作用"信息上的态认识论,或反之过来认识,此循环交变分折认识…是辨证法则上方法方式的认识,此为分法认识论。

8.“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就是佛禅一悟性。

9.慧能之“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此为“空能灵慧”一特色认识悟禅,也可以说是六祖 慧能祖 唯“本质属性"之论。

六祖之论与社会性唯“功能性"之论,不同,六祖之论是“佛”根之本论,也是“本质属性"之论。

菩提本无树处处皆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1)

本质属性论与功能作用论认识

本文关键词:心念论,气论,方法论,认识论,本质属性论,功能作用论,辩证法论。

本文为知识共享。如使用不用,概不负责,并保留相关法律事项。原创作者 罗占光中医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