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亨嘉简介:

张亨嘉(1847一1911),字燮钧,一字铁君,福建侯官人。生于清宣宗道光二十七年,卒于逊帝宣统二年,年六十四岁。同治五年(一八六六年)举人,光绪九年(公元一八八三年)进士,值南书房。官至礼部左侍郎,当拳匪祸作。督湘、浙学政,尤励节爱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十四年,视学湖南,念儒官为士模范,不激浊扬清,曷以励风教?疏荐文行交修者数人,士习为一变。

二十三年,入直南书房。越二年,除司业,频转太常寺少卿。一岁五迁,殊数也。

二十六年夏,亲贵大臣信拳民有神术能攘外,饰词入告,上疑之,命亨嘉察视。亨嘉知其不可恃,条上弭衅机宜甚悉,疏甫入而乱作。西狩还,独先赐用,徙大理寺卿。明年,出督浙江学政,颇采西国政教命题试士,多得通材。尚书张百熙、荣庆既为学务大臣,别置大学总监督,亨嘉遂被命任校事,仍不离内廷职。大学中更寇乱,肄业生不盈百,乃辟学舍,广集高材生。类别学科,礼聘儒宿及东西邦学人专门教授。书籍仪器,粲然具备。兼摄进士馆监督,进士习法政自此始。历光禄寺卿、左副都御史、兵部侍郎。逾岁,疏辞校职,转礼部侍郎,充经筵讲官。

三十四年,遭丧去,终服,仍入直。

宣统二年,卒,赐祭葬,谥文厚。亨嘉工诗文,著有《口磐室集》,传于世。

古代金榜题名又可以叫什么(金榜题名赏析28)(1)

张亨嘉

人物轶事

1888年

他主试湖南,亲拟题目,分二三十门,发题百数十道,以考查学生的才、学、识为主。他为人正直,办事认真,每临考试,都是白日监场,夜间阅卷;尤慎于排列名次,反复斟酌,不使稍有颠倒;取舍人才,更兢较于毫厘。因其考试公平,应试者达一万七八千人。他曾刊行《湖南校士录》一书,命题宏博,学子争购,士习为之一变。其时他崇儒尊经,敦尚朴学。主张“先之以训诂,本之以义理,广之以兵谋、舆地、农政、河渫”,反对“以空疏为义理者”。

他1893年典试广西,任正考官,提出:“惟古今论国是者,曰富强,曰形势,曰人材。”“而人材非培养不成,非历试不见”。广西一行,他遍稽诸卷,拔取数十人。1898年1月31日,张亨嘉和林旭共同主持,集合寓京的闽籍人士,在福建会馆成立维新组织闽学会。1897年,张亨嘉入值南书房,越二年,升授国子监司业,迁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升授司经局洗马,迁翰林院侍讲,擢太常寺少卿,一岁五迁,传为佳话。 八国联军侵华,张亨嘉深受震动而警醒,开始注重新学,注重新技术。

1901年

提督浙江学,改经史为西国政教,重视考生淹贯有特识者;其能发挥新学者,便荐举于经济特科学习,不少人被选送于京师大学堂为师范生。 由浙返京后,他仍在南书房行走,被授光禄寺卿,迁都察院左副都御史,升兵部右侍郎,后调补礼部左侍郎,充玉牒馆副总裁、经筵讲师。 1898年筹设的京师大学堂,为当时全国新型最高学府,八国联军侵华后停办。1902年正式恢复,清廷命张百熙为管学大臣。

1904年1月

朝廷批准《奏定大学堂章程》,改管学大臣为总理学务大臣,以统辖全国学务。2月6日,孙家鼐受任首任学务大臣;另设大学堂总监督一职,专管京师大学堂事务,张亨嘉由大理寺少卿、原浙江学政被任命为总监督。张是致力于经学的保守派,1908年,他年逾花甲,告老还乡。 宣统三年(1911年)正月,以痰疾逝世,享年64岁,朝廷予谥文厚。

生平爱好

张亨嘉博学强记,通晓经史;做学问喜博大而恶苛碎,为文开朗详尽,言简意赅,引经据典,尤熟舆地之学。他的著作由同乡吴曾祺整理刊行,有《张文厚公文集》四卷、 《赋钞》二卷。张亨嘉关心社会文化事业,在主持浙江学政时,杭州旧有的藏书楼,因战乱而藏书尽失。他为之筹款以扩建藏书楼,并购书7万卷,允许士民借阅。 张亨嘉一生清廉,品格高洁,持躬俭约,未尝苟取。日益贵显,而萧然如初。家中薄衾蒲席,补缀纵横,人叹其久贵而能贫。在京居官,故旧亲戚有赴京托其通融关节者,他常置之不理。他嗜好收藏书画,以清朝名家居多,大小不下千数百件;宋元书画作品极少。他一生薪俸,大都用于购置书画,因而两袖清风。张亨嘉亦好游山水,对山水之鉴赏,有独到之处。如世人皆谓桂林、阳朔山水甲天下,而他独谓桂林、阳朔之山水过于细碎不足喜。

北大校长

北京大学创于1898年,初名京师大学堂,是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也是当时中国的最高教育行政机关。辛亥革命后,于1912年改为北京大学。第一任校长孙家鼐,第二任校长许景澄,第三任校长张百熙,张享嘉是第四任校长。就职时,他与学生朝服行礼,礼毕,张致词曰:“诸生听训:诸生为国求学,努力自爱。”只14个字,堪称最短的演说。同年三月,兼任进士馆监督。因学堂初置,举步维艰。他选定校舍、讲堂、操场,广收生徒。他参与制定学堂章程,拟定考试科目,设中文论著、中国史地、外国史地、翻译、算术、代数与平面几何、物理无机化学等7门。他选择教师中西并用,既礼聘饱学宿儒,也任用精通西学及西人教授。经张惨淡经营,大学堂又初具规模。张亨嘉任北大校长期间大胆任用精通西学的专家学者任教,并且认真研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优礼厚遇学者;对学生既关怀爱护,又严格要求,在他的管理下学校初具规模。

张亨嘉认真研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优礼厚遇学者;对学生既关怀爱护,又严格要求。1905年5月28日至29日,京师大学堂举办第一次全校运动会,竞赛项目有20个之多,张亨嘉作《大学堂召开第一次运动会敬告来宾》文,提出:“盖学堂教育之宗旨,必以造就人才为指归,而造就人才之方,必兼德育、体育而后为完备。”“乃知非重体育不足以挽积弱而图自存。”“今日特开运动大会,亦不外公表此宗旨以树中国学界风声而化。”他亲手开创了京师大学堂的优良学风,为该学堂以后成为闻名于世的“北京大学”,贡献良多。

主要思想

1906年2月辞职。 张亨嘉是清末官吏中一位富有爱国心和近代科学头脑的人。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宫廷亲贵都相信义和团有“神术”,能攘外,使饰词入告。皇上命张亨嘉察视。张亨嘉即洞察其非,向上条陈,揭露所谓“神术”,均系愚昧之举,而真正保国救民,应靠清醒的头脑处理国事。八国联军入京后,慈禧携光绪帝西窜,张亨嘉写下著名的《奏请回銮折》,指出:由于外敌入侵,“今千里之内,田庐榛莽,市里为墟,盗贼纵横,商贾断绝”。“故以维系人心言之,则回銮不得不亟者。”他深忧边疆危机,呼吁要保边疆,保民族。他分析古今形势之异,指出“今日之患,备海而陆已危,备陆而海又急,”故须采取措施,海陆并防。他认为:“外洋入寇,必借沿海岛屿,以为屯守之基,而后能反客为主,以与中国相持。”故提出要固守台湾,以防日本侵略。他强调要防备俄国侵略,指出:“终为中国大患者,夫人而知其为俄也。”因此,主张加强边防,增兵固守,以保卫满洲、新疆和内外蒙古一带。”他还谆谆告诫:“天下之患最不可为者,莫甚于以因循为宽大;委靡为老成,销锋铸鐻,粉饰太平。及至祸迫眉睫,仓皇无所措。”并痛切地指出:“清谈不可以却敌,理学不可以济变。”他分析中肯,抨击时弊,持论峻切,常令闻者色变。

人物评价

张亨嘉为人敦实,嗜古精鉴赏。事母孝,母黄氏,寿百岁,同列奏庥瑞。中兴后命妇享高耄者,与詹事袁葆恒祖母郭氏二人而已。上闻之叹异,加恩赐予。

张亨嘉诗文:

1,挽郭嵩焘联

清-张亨嘉

文事继韩昌黎,论筹笔勋名,当在元和平蔡上;

声名满郁单越,数乘槎岁月,更难甘掾使秦时。

2,挽曾国荃联

清-张亨嘉

卅载戈铤,功莫大南秣陵关北榆关,何期兵气才销,部曲凄凉凋上将;

一门带砺,人只谓唐阿跌氏宋吴氏,岂识纯儒开济,安危建树迈前贤。

张亨嘉书法:

古代金榜题名又可以叫什么(金榜题名赏析28)(2)

古代金榜题名又可以叫什么(金榜题名赏析28)(3)

张亨嘉虽然不以书法家的名号名世,但是其书法水平却堪比书法家,甚至比书法家写的都好,他最擅长楷书和行书,虽然身处“馆阁体”的时代,但是,从他的字迹上看,却看不到“馆阁体的”痕迹,而呈现出一种古香古韵,尤其是晋唐味道,并且这种味道还非常足,在其楷书上反应的是淋漓尽致,不仅有颜鲁公的正大气象,而且还兼具欧阳询的险绝之象,将这两位大咖的笔意糅合在一起,写出了一番清新之气象。

古代金榜题名又可以叫什么(金榜题名赏析28)(4)

古代金榜题名又可以叫什么(金榜题名赏析28)(5)

古代金榜题名又可以叫什么(金榜题名赏析28)(6)

从他的楷书作品上看,用笔上不仅讲究,而且笔墨饱满,点画安排十分精准到位,相互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甚至能够看到明显的牵丝引带,即使是看不到,也能够感觉到笔意不断,不仅如此,在用墨上有非常有心得体会,以浓墨为主,彰显出一种饱满的姿态,偶见淡墨,浓淡形成明显的对比,视觉冲击力非常之强,让人有一种强烈的感应,这也许就是他楷书的独特魅力之所在吧,而他的行书,在用笔上嫁接了楷书的笔意,保留了大量饱满的精气神,而且富有变化,变化多端,真是不一样的存在。

古代金榜题名又可以叫什么(金榜题名赏析28)(7)

张亨嘉的书法,无论是楷书还是行书,对当今很多学习书法的朋友都有一定的影响,甚至很多书法爱好者都以他的书法为范,进行临摹学习,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虽然不太久远,但是影响却非常深刻。

古代金榜题名又可以叫什么(金榜题名赏析28)(8)

古代金榜题名又可以叫什么(金榜题名赏析28)(9)

古代金榜题名又可以叫什么(金榜题名赏析28)(10)

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自隋唐始,到清未止,沿用了1300多年。科举制对于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民俗以至民族性格的深刻广泛的影响,是很少有一种“制度”能够和它相比的。它的出现,是社会进步的反映。在古代社会是最公开、公平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金榜题名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三》。

该成语的本义是指科举时代考生考中进士,荣登殿试录取榜单之上,后泛指考试被录取。

自隋唐创立科举考试以来,读书做官就成了天下士子求取功名的一条正途。据统计,从隋唐到明清的一千三百年间,产生过百万名以上举人,十万名以上进士,七百多名文武状元。“状元”一词,在唐代曾称为“状头”。殿试录取后放榜,位居榜首者就是“状头”。直到明代初年,朝廷才明确规定“状元”为一甲头名进士的专称。殿试是科考的最后冲刺,也是最荣耀的一场考试。按清朝规例,殿试之后,新科进士要身着公服,头戴三枝九叶冠,立于百官之后候旨。皇上驾临太和殿,宣读考取进士的名次,称作传胪或胪传,其实就是皇帝宣布登第进士名次的典礼。这种方式成于宋代,明清时最为隆重。如此隆重的典礼,传出的佳话很多,怪事也不少。

以清代为例,读书人在县级考秀才。在省级考举人,第一名叫“解元”。全国(会试)考试第一名叫会元。殿试第一名叫“状元”,第二名叫“榜眼”,笫三名称“探花”。其余叫“进士”,前三名保送进翰林院,其他进士须通过考试选拔后,才能进翰林院再读三年书。进入翰林院和状元是同一待遇。在清朝做大臣、宰相,进士出身还不行,须翰林出身。古代科举制度殿试后录取进士,揭晓名次的布告,因用黄纸书写,故而称黄甲、金榜。多由皇帝点定,俗称皇榜。考中进士就称金榜题名。中国传统文化中讲”四喜“有“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指称人生最大的四件喜事。

古代金榜题名又可以叫什么(金榜题名赏析28)(11)

张亨嘉

古代金榜题名又可以叫什么(金榜题名赏析28)(12)

古代金榜题名又可以叫什么(金榜题名赏析28)(13)

作者说明:会陆续发表介绍中国历代〈金榜题名〉人物的图文,有喜欢的读者,可以在“今日头条”搜索上输入「林东加」三个字,即可查阅发表过的文章和图片,也请关注和点赞。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