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内容】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我来为大家科普一下关于论语全文解读大全?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论语全文解读大全(论语共读1526子曰)

论语全文解读大全

【共读内容】15·26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导读老师】

干春松:北京大學 儒學研究院 教授

劉悅笛:中國社會科學 院哲學所 副研究員

林文欽 :臺灣高雄師範大學 國文系教授

王大惟:中國社會科學 院語言所 副研究員

【共读笔记】 (来源:论语汇)

刘悦笛:

本章的确难解 在论语中这种情况很鲜见 因为文本的意思到底是什么不清 况且历史上所谓穿凿的诠释还不少!

但难解也得解 希望大家今天都开动想象力 猜一猜夫子在此到底想说甚么?

尽管释孔并不是猜谜

关键在于 史之阙文与有马者借乘 这二者之间到底啥关系?

有人说是阕文 应由更多逻辑关联

有人说是衍文 有马借人那句是多处

有人说 无论阕衍 二者都无关

还有人 猜测二者到底如何关联

崔茂新:

前一句“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是否有“我犹及,你们则不及”的意思?由此或可以推想是夫子晚年对弟子所言。

刘悦笛:

@崔茂新 也许真有 也有

也有某种感叹的意思 说今不如古也!

的确不敢多猜度 假如吧 文本没出入 那么 阙文与借乘到底什么关系呢?

夫子所说核心在哪里?治史的态度?还是古代的美德?还是兼而有之?

从治史而言 古之良史,於書字有疑則闕之,以待能者,不敢穿鑿

孙福万:

史之阙文,就需要旁证材料;"有马者借乘",从借者来说,自己没有马,需要借别人的马来乘~是否一个意思?

@刘悦笛 朱子解经,时常如此。

崔茂新:

包咸注:有马者不能调良,则借人使乘习之。

此说被广为因袭。

刘悦笛:

是呀 如果一定硬找关联 似乎在说 写史遇到疑问就空置 就好比自己有马不乘 让别人来 那么 历史岂不都成为「野史」而非「信史」了吗?这符合逻辑否?@孙福万

孙福万:

如按包咸注"有马者不能调良,则借人使乘习之",此有"易子而教"的味道,但和"史之阙文"关系不大。

刘悦笛:

@崔茂新 这好似在说 自己没有能力 但是有让更能「调良」或胜任的人为之 那么史官那种宁尊史实而不惧杀头的勇气哪里去了?!

孙福万:

@刘悦笛 和让贤-禅让有关?董事长聘请总经理有关?

刘悦笛:

@孙福万 易之而教 又是一个意思 不是换老师了 而是换学生了!?难道?

@孙福万 哈哈 这个诠释独特 到底几个意思?的确为难了后人

崔茂新:

@刘悦笛 我的理解,这主要是避免不能解而强为之解,从而反倒把问题给掩盖了。就象我现在硬要解释这一章一样。[害羞]

刘悦笛:

希望海昏墓当中这批简牍 再出一本古本论语 也许情况变得更明晰些吧 [抱拳][抱拳][抱拳]

@崔茂新 问题何在?重心哪里?

郑静:

三位老师精彩讨论比导读有意思

叶高:

史可以阙文,有马者可以阙疑

刘悦笛:

从古今角度 大概是说 古史官那种尊史精神 古百姓那种礼让的精神 今天不复存在了吧!夫子尚能见其余续,但后人难以得见了吧!

崔茂新:

就是当史有阙文的时候,如果没有确定的把握,就不要想当然地“补上”这一阙文,宁可让阙文长期阙如,作为一个问题存在,以待来者。

刘悦笛:

@崔茂新 这就好比意大利文物修复原则:修旧如旧!

崔茂新:

最重要的是仍其旧。

刘悦笛:

这关系到历史诠释学 此外 还是那个老问题 复古那个「古」是否是那么道德高尚?还是夫子时代对古给予了更多的「道德想象」?在实际功利关联被剥离后 历史往往被视为一种理想状态

「孔子自謂及見其人如此,至今無有矣」 这种感喟在论语中实在不少也

古今之辩!

如果本章一定有个侧重点的话 大概就在这古今之间

崔茂新:

我读沙吉难陀的瑜伽经阐释,阐释得非常精妙妥帖,但也有很多章就是把原文搁置在那里,没有任何阐释,我们的论语阐释,远没有达到他阐释瑜伽经那么精妙妥帖的程度,但每一本论语注解都是每一章必解。或许,本章就属于他搁置不解的那类经文。

孙福万:

"多闻阙疑",该"阙疑"就"阙疑",朱子解巜易》,经常这样。

張弛弘弢:

@崔茂新  有正師 不解而解 最高境界 吾所崇尚

提供一解——

闕文: 比。

有馬: 興。

刘悦笛:

今天就说这些 更准确说 只能猜到这里 望大家多多来想一想 上篇还在论己所不欲 下篇则是小不忍则乱大谋 古编者到底是如何考虑逻辑顺序的???

崔茂新:

@刘悦笛 今不如古似乎是夫子发表自己思想创造的一个方式,比如,礼记礼运篇的“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我怀疑这样的大同之世并非真正存在过,而是夫子心目中的理想国,理想政治图景。

刘悦笛:

@張弛弘弢 是否还有一赋?赋比兴皆全乎?

張弛弘弢:

@刘悦笛  未達

刘悦笛:

@崔茂新 [强] 如果儒家的理想国 在过去 在三代 从未实现过 那是否在未来悬临着呢?

張弛弘弢:

15.26章歎人心不古、民風欠淳; 15.25章歎世風日下、恣意毀譽。 竊以為,兩章皆為夫子之歎,似有語意相連之象。(此為賦?[呲牙])

郑静:

@崔茂新 这就好比意大利文物修复原则:修旧如旧![呲牙][呲牙][呲牙]

孙福万:

@張弛弘弢  "有马借人乘之"是古风,有道理!现在有马,只自己骑,不借给别人骑了!

崔圣:

也许使官遇有难以书之之处,如,迫于政治压力、威胁,情愿搁置,亦不会随人俯仰,留于后人骑之。如,北魏崔浩秉笔直书拓跋家事而被杀,后面的人如何下笔?

郑静:

现在是做法估计夫子怎么也想不到,想不出!推行的事强拆加动迁!@刘悦笛zl

刘悦笛:

@邓晓飏 @張弛弘弢 为何每个时代都叹世风日下?但无疑 任何时代的复古都回不去了 不过是借古展今而已 [抱拳][抱拳][抱拳]

孙福万:

@刘悦笛 谢谢悦笛兄关注![抱拳]

刘悦笛:

@孙福万 自由主义不借马 社群主义重共享马

崔茂新:

是啊。“大道之行,天下为公”是最高的至今也远没有过时的政治伦理,“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就是举贤而致天下公正、和谐、太平,实际上已经有民主选举的意味在其中,只是有更高的伦理要求而已。

張弛弘弢:

@孙福万   闕文是古風。

馬: 很珍貴,一良馬可換幾個或幾十個奴隸呢。(這點還值得注意。有助理解。)

刘悦笛:

@崔圣 这个有道理 一定道理 也有问题 历史是当事人记载更清楚 还是后来人撰写更准确?

郑静:

赋比兴皆全乎@刘悦笛zl 老师[呲牙][呲牙]

刘悦笛:

@郑静 这就是借古讽今了![OK][OK]

孙福万:

@張弛弘弢 (北京) 是啊,"阙文"很正常!也许编者搞出这一章,就是故意和后人开玩笑呢!看我们是否有"阙疑"的精神?

郑静:

15.26章歎人心不古、民風欠淳; 15.25章歎世風日下、恣意毀譽。 竊以為,兩章皆為夫子之歎,似有語意相連之象。(此為賦?[呲牙])

@張弛弘弢  还有一妙句老师没有说出来[呲牙][呲牙][呲牙]

張弛弘弢:

後世 史之缺文 秉筆直書的楷模 —— 司馬遷

當世 有馬乘之 的典範 —— 子路

刘悦笛:

@崔圣 留于后人言说 的确是古人的历史感所在 但做今日事又往往向历史看 所谓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崔圣:

也许到了北魏孝文帝时是可以说清楚的。

郑静:

不留玩笑今天就没“”晓“”好玩了@孙福万  老师幽默啊

張弛弘弢:

@郑静  此章歧義繁多 不敢多言

郑静:

@張弛弘弢 不敢还是言了,那就一言清楚,说一句留一句。问题是我看到了[呲牙][呲牙][呲牙]

刘悦笛:

大家发现没有 越是阕文的东西 诠释的空间就越大 反之越小 [微笑][微笑][微笑]

郑静:

@刘悦笛

崔圣:

还有那个错简

崔茂新:

歧义繁多,才阐释言多啊。

郑静:

大气才大量

張弛弘弢:

@孙福万  同意孫師的“開玩笑”說。 後世的《紅樓夢》也常如此調侃讀者啊!

郑静:

红楼梦不好玩,中国梦好玩

13亿国民一起玩

孙福万:

对,有一种说法,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曹学芹故意删掉的!

崔茂新:

所以,有几章这样的经文,至少提醒我们,论语解读远不是可以一蹴而就、一览无余的。

郑静:

大气才大量

張弛弘弢:

@孙福万  同意孫師的“開玩笑”說。 後世的《紅樓夢》也常如此調侃讀者啊!

郑静:

红楼梦不好玩,中国梦好玩

13亿国民一起玩

孙福万:

对,有一种说法,红楼梦后四十回是曹学芹故意删掉的!

崔茂新:

所以,有几章这样的经文,至少提醒我们,论语解读远不是可以一蹴而就、一览无余的。

張弛弘弢:

嗯! 大概這就是“經”的魅力之一吧。

李伟东:

惟精惟一,允执阙中。

此阙与“阙文”,有何关联?

張弛弘弢:

您闡我說 其樂融融

刘悦笛:

目前世面上 又各种解论语释夫子版本的书出现 有个疑问:到底是越说越简单好呢?还是把历史的复杂情况呈现出来好呢?

孙福万:

郑静插言,犹如巜论语》此章,虽看似"言不及义",但为《论语》平添很多意趣![调皮]

程玉清:

‘’无‘字说明孔子欣赏此阙?

張弛弘弢:

@刘悦笛  劉師 我的觀點是: 薄——厚——薄 (錢穆先生是把60萬字的新解改造成不到40萬的。我欣賞。)

崔圣:

也许,我们对于古人、古语和古之情景还是不甚了解吧?故解之之难矣。

張弛弘弢:

@郑静  嚴謹治學 快樂讀經 @孙福万 我和孫師觀點一致。

崔茂新:

情理深刻透彻,文字简洁平易,暂不可解则不解。

張弛弘弢:

@傅新营  好像不是欣賞闕,欣賞的是這種實事求是的嚴謹的態度國精神吧。

孙福万:

按照现代解释学理论,文本出现后,作者就死了。古人的话语,只是一个“gesture”,不仅我们回到那个语境不可能,即使起夫子于地下,他的解释也未必能复原当时的语境。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目前的时代要求和自己的理解,赋予经典以新的理解~

崔圣:

@崔茂新 老师的意思还是有马者借人骑之?

程玉清:

@孙福万  周易中是否有相似的句子?

張弛弘弢:

@崔茂新 不解而解是最好的。文言一旦變白話,涵義立刻喪失61.8% 。

程玉清:

感觉跟小畜卦很像

郑静:

@刘悦笛  劉師 我的觀點是: 薄——厚——薄 @張弛弘弢  [调皮]

張弛弘弢:

@郑静  等著 劉老師肯定是寫大長段兒呢!

孙福万:

@傅新营  丢马的事,易中有几处~

刘悦笛:

能写厚者却写薄 高!只能写薄者偏写厚 低!

郑静: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目前的时代要求和自己的理解,赋予经典以新的理解~复兴!@孙福万(北京) [强][强]

这叫厚颜无耻@刘悦笛 [呲牙]

李伟东:

子曰: 吾就像是文史中的牌楼碑文。有马者借人乘之,今马已失。

(史不再是史,史被篡改了)

孙福万:

@傅新营(天津) 愿闻其详!

李伟东:

阙,宫阙,史中之宫阙

張弛弘弢:

想象: 因我們都是在白話文環境長大,感覺難。假如現在有眾多(五千萬)嬰孩兒置于文言環境成長,待其長大後,再談“思書悟經”,是不是會很簡單啊!

孙福万:

@傅新营 小畜九五曰:“有孚挛如,富以其邻。”象曰:“有孚挛如,不独富也。”您认为“有马借人乘之“有此意?

崔茂新:

@崔圣 以俟来者啊。

張弛弘弢:

@李偉東 廣州  本義就是宮闕吧。 闕,擱、置、放,缺在那里。

孙福万:

@張弛弘弢 我看也未必!因为理解本身就是一件难事!

李伟东:

@張弛弘弢

“允执阙中”之“阙”,也是此意?请教![抱拳]

張弛弘弢:

@孙福万(北京)  別急! 現在好像已經有好多讀經寶寶了。

崔茂新:

我强烈反对对经文的白话翻译,主张解而不译。

李伟东:

宫阙之阙,似为宫中的牌楼

張弛弘弢:

@李偉東 廣州  ”闕”和”中”聯繫起來就沒有那樣簡單了。清華簡有一說,說“中”指的是一個有形的物質的東西。(此說帶深查)

孙福万:

有"允执阙中"之说吗?

張弛弘弢:

@崔茂新   嗯!嚴重同意! ”解” 和 ”譯” 大不同啊! 所以很多大家都冠以“試譯”兩字,以示謙恭。

李伟东:

@張弛弘弢

如解“允执阙中”,似可解此处“阙文” [抱拳]

張弛弘弢:

@孙福万 二十篇有"允执其中",“闕中”未查。

程玉清:

@孙福万  对。孔子删春秋,删诗,所以阙也是需要水平和能力,才能有福

張弛弘弢:

@李偉東 回答 "允执阙中"出何處?

李伟东: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阙中。

《尚书·大禹谟》

張弛弘弢:

闕,此處不同吧。好像讀音都不一樣的。 (闕疑待查[呲牙])

崔圣:

@刘悦笛 老师“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我认为,崔浩秉笔直书被杀,后面出现了伪书;崔杼弑君,史官秉笔直书被杀,其弟夹简而至仍然照兄意直书,杼又杀之。史之三弟又至直书,而杼不杀,故有崔杼弑君之史。此二均史也。夫子把马是否想留给后人乘?后面的镜子照前面也许更清楚。

一地清凉:

允执厥中

孙福万:

哪个版本有”允执阙中“?

李伟东:

试译:

吾就像文史中(活着)的牌楼碑文。马主借马给人乘用,现在马已遗失了。(暗喻: 史不再是史,被人篡改了,遗失了其真相)

馬震宇:

春秋时代如何乘马?尽信不如不信。

刘悦笛:

@君子堂[表情]李伟东 此解有趣 [微笑]

李伟东:

@刘悦笛 只是瞎扯一下,等待拍砖![呲牙]

張弛弘弢:

@馬震宇  乘馬: 乘車架馬的簡稱?

郑静: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我更喜欢后半句,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崔圣

馬震宇:

只借马 不借车,有意思,用别人的马 驾自己的车。

張弛弘弢:

@李偉東 經典,皆蘊含著深遠的智慧;解經,都開啟著我們的智慧。 你的“試譯”追根溯源,充滿智慧。讚![表情]

@馬震宇  穿著別人的鞋,走自己的路,讓他找鞋去吧![偷笑]

程玉清:

@孙福万 乘字的意思,我觉得不是骑,是拉车。这样才跟史与阙文的关系相一致。不知算穿凿否

李伟东:

@程玉清

此处“阙”“厥”,恐为相通。

馬震宇:

春秋时代 基本不骑马吧,没马蹬呀。

程玉清:

所以包咸说的习乘之,就很含糊

给人骑马的误导

馬震宇:

春秋时代的服饰也不太适合骑马 否则就不用胡服骑射了。

崔圣:

@傅新营 ,这个问题好。马拉车、牛拉车是在商时发明的,但骑马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好像没有确切记载。到春秋晚至战国时期打仗都是战车,没有骑马作战。

李伟东:

不应是骑马,是乘马吧,也就是现在说的“借人一辆车用,结果车丢了”

馬震宇:

马蹬大约是汉代这个时期有的。没有马蹬的时代 基本上马上作战是不靠谱的。

程玉清:

@李偉東 廣州 我的意思是,孔子说的是把马借给别人拉车了

崔圣:

对,到赵武灵王开始胡服骑射,中原有确切骑马记载。

馬震宇:

有专门的著作讲马蹬的发展史。

程玉清:

没丢

馬震宇:

早期骑马打仗是 马上弓射 距离近了下马PK[偷笑]。

借马而乘 很有意思。

邹峻:

文明总在不断的悼亡过程中演进。试想夫子当年也在反思由游牧向农耕文化转化中遗存的一些社会问题吧。数千年来,圣学思想贯彻始终,今天现代化生活仍有让儒家思想大放光彩的网络空间,阙文之史,同参今宝马不可得兼之现实,可矣。吾取其义。

(本文来源【论语汇】,转载或引用请联系微信服务号: xhxwhx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