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麻建雄

搬进大屋里的第一个春节,是我对过年的最初记忆。

贵阳春节青岩寻访(显正街记忆大屋灯暖)(1)

那年的雪下得昏天黑地。大屋前后天井的屋檐像个方方的白镜框,屋檐四边瓦当积满白雪,瓦沟四方挂着一排排等距长的冰棒,只露出天井的光亮。后堂屋的亮瓦也都被雪覆盖,整个大屋很黑!很冷!白天也得靠电灯和煤油灯照明。邻居们都把小炉子拎到各自房里取暖。热水袋、烘笼、葡萄糖瓶子灌热水等能取暖的都拿出来了。

我们家当时还有一个叫“火盆”的东西取暖,比脸盆大,比脚盆小,土陶制的,外面是墨绿色的釉面。里面烧一些黑色的木炭,木炭火照得我们脸上红红的,围着火盆烤火,暖和了好多。家家户户都把房门关得紧紧的。

突然听得楼梯上传来一阵“咚、咚、咚、咚”很响的脚步声,打破了大屋的寂静。忙打开房门,原来是大屋里“一朝排”(一大排)大伢们装扮成军人的模样,做着操练的游戏。“一二一,一二一”,为首的是楼上住的大毛子,队伍中还有少其、小毛子、和平、小九、石头等。他们用报纸折成纸军帽、纸枪和纸皮带。军帽折成方的和船形撇撇帽,纸皮带斜挂在身上。他们在大屋里楼上楼下走了好几圈。引来大人、小伢出来观看。大家齐鼓掌,称赞“好衫(shán,特别的酷)”!“好衫”!闹腾了一阵,大家回到各自家里,大屋又安静了。

贵阳春节青岩寻访(显正街记忆大屋灯暖)(2)

那年月,不知是日子过得很拮据,还是我年纪小没记住什么。十岁开始,我对过年才逐渐有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忙过年,是大屋里人一年中最神圣的事情。

其实,从春节一过,大屋里的大人就开始做第二年过年的准备。“吃了五月棕,再把寒衣送”,这句谚语最早是母亲告诉我的。端午节是春夏之替,毛线衣渐渐穿不住了。母亲就开始为我们织换新一年的毛线衣。母亲总是保证我们每个人有一件毛衣和毛背心。不完全是纯毛线,有混纺和棉线织的。也不完全是新的,都是在原毛衣基础上翻新织成。

母亲先把穿小的毛衣拆掉,一边拆一边把旧毛线挽到左手手掌和大胳膊之间,挽成一把一把后,洗净阴干又挽成毛线坨。母亲挽线、卷毛线坨的动作很优美,像玩一样,吸引我也常给她帮忙。她坐高板凳,我低板凳对坐。我手及臂不够长就把小方板凳的四条腿做线耙,把毛线挽到上面。卷毛线坨我就双臂撑开做线耙。左右晃动,母亲卷线坨。她常会见缝插针来一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因势利导讲点故事,她很注意培养我们的动手能力。

母亲再根据我们长大的个子设计样式,毛衣增大,就会补充一些新毛线,或用两件小毛衣拼一件新的。毛线颜色不一致,她就会设计各种拼色,使我们每年穿起来仍感觉像新衣一样。母亲学校工作很忙,晚上除了批改学生作业,做家务外,手上总是拿着毛线针一针一针地织着毛衣。

如今母亲已作古十多年了,她给我织的毛衣多年前已不能穿,但我还珍藏在衣柜里,因为那上面有母亲温暖的气味。

贵阳春节青岩寻访(显正街记忆大屋灯暖)(3)

棉鞋是“家家”(外婆)做。先褙鞋衬,要赶在夏天做,鞋衬能在大太阳下晒透。她把家里“杂巴拉伙”(杂七杂八)的布块集中,用灰面熬成的浆糊,把碎布一层层褙在一块约两尺见方木铺板上,需褙四五层,然后在烈日下晒成硬纸壳状。每年这个时候,各类五颜六色的鞋衬晒在街上,把街坊们映照得暖暖的。

外婆有一本旧广告杂志,夹着很多鞋底、鞋帮样式。她会找一个适当的鞋底样模,在晒好的鞋衬上勾画许多的鞋底,用剪刀剪下。做一个棉鞋的鞋底,需十张左右的鞋衬粘叠在一起,正、反面用两张白棉布的鞋垫一夹,就可以纳鞋底了。纳鞋底是个要力气的细致活。外婆戴着老花眼镜,用顶针箍顶着大钢针在鞋底两面穿梭,针脚必须紧密,鞋底才能纳得硬足。她常拉线索子的手指关节都是厚厚的老茧,天冷了裂成道道血痕。

鞋帮只需用一层鞋衬,包上各色灯芯绒或平绒的鞋面,填一层棉花,再与鞋底缝合到一起,把鞋底的周边修整齐,安上搭扣或系鞋带的气眼炮钉,一双漂亮的棉鞋就做成了。湖南凤凰老家的大伯妈和两位姐姐,隔两年也会寄棉鞋过来。有时不到过年天气就冷了,我们总舍不得穿新的,先穿旧毛衣、旧棉鞋,把新的攒到过年再穿。

不管日子过得多艰难,腊鱼腊肉是过年必须有的。冬至就得开始腌,那时肉鱼都是计划供应,但每家怎么也要腌两刀肉、两条鱼,年年有余(鱼),双数图个吉利。大屋内十多户人家,每家一点加起来还是不少。斑驳高墙、枣红板壁、花格房梁上都挂着腊鱼腊肉,也是平时舍不得吃,要攒到过年。

大家攒了一年的物资,攒了一年的情绪,都要留到过年绽放。紧张的忙年是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前后。之前,大人还会给伢们做新衣,给女伢做花罩衣。买布要布票,一人一年一丈五尺,得精打细算。裤子不能每年都穿新的,“新老大、旧老二,破破烂烂是老三”。我开始穿新的,当个子长得与父母差不多时,又接穿父母的旧衣。小时我不太讲究,有时穿母亲的女式鞋和父亲的补丁衣,感到是一种艰苦朴素。

有些年货也得先买。到粮食店把糯米、糍粑、年糕、花生、黄豆买回,到副食店把京果、杂糖、酥糖、坨坨糖(水果糖)、瓜子买回。都是凭票供应,年前几天买,排队的人还多些。街上这时也会有小贩,推着小车,拎着篮子沿街兜售苕片、米泡糕、米泡团、萝卜糖、冬瓜糖、姜糖、薄荷糖、糖豌豆之类的小食品。伢们蛮喜欢,邻居们也会买点。

贵阳春节青岩寻访(显正街记忆大屋灯暖)(4)

到腊月二十三日就要打扬尘了。大屋里的打扬尘是个“蛮啰连”(很麻烦)的事。楼上楼下的木地板,房里全部是鼓皮板子墙,天花板是晒垫、芦席、油毛毡钉的,常年活跃着蚊子、臭虫、灶蚂子(蟑螂)、蜘蛛、鼻涕虫,还有老鼠、黄鼠狼,要扫蜘蛛网、打灶蚂子、捣老鼠窝。看到父母干,我也学着干,人定胜天,还怕老鼠不成。要以消灭“四害”和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精神,把它们统统一扫光。

打了扬尘,就要褙房子。挑水我迟了一点,褙房这些事,我还是有“两刷子”(有水平,有独特本领)的,褙出的房子,大人都“服周”。我也因为这些“抬庄”的话语和大人称赞的目光,越发得意,做得更带劲。其实小伢们是需要那种目光的。

褙房子用的糨糊,是用灰面(小麦粉)在钢精鼓子(锅)里熬的,水开后小火,要用锅铲不停地搅动,不然就会糊。买一个小羊毛排刷刷糨糊。纸张是个大问题,早些年褙墙,看到的地方用白纸,被柜子等挡住的地方和天花板用报纸。后来都用白纸,把厚薄、大小和颜色不一的纸褙在看不见的地方。为了褙房,平常家里注意把各种白纸积攒起来,然后到褙房前,还要到商店买一点,才能够数。

褙天花板看着蛮“撩撇”(容易),其实最难褙。大桌上放小桌子再放凳子当架梯,把大纸裁成四开大小,在下面刷好糨糊,用扫帚顶住纸,屏住呼吸,举着扫帚,一步步站到小凳子上,有点玩杂技的惊险,用余光估计一下要褙的部位,顶上纸,最后十字交叉刷平。天花板有时太脏,纸不容易贴上,还需先刷一道浆糊再褙。

大屋里的窗户都是朝着天井,新褙的房显得格外的明亮。褙完天花板,一天下来腰酸背痛,小孩哪有什么腰,睡一觉就好了。

好了!好了!马上得到书店选年画。新华书店在钟家村,现在省保险公司那个位置。卖年画时,年画挂满整整一店堂,一排排的编上号,你要什么号,就告诉书店营业员,他从柜台一张张拿好卷起,你付款拿走。买好年画后,大屋里伢们有时也到归元寺、西大街的元妙观门口挑挑对联。

“文革”前的年画百花争艳,喜闻乐见。牛郎织女、嫦娥奔月、武松打虎、哪吒闹海、杨家将、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随么画都有。也有反映新时代的,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年年有余、牡丹迎春、朵朵鲜花送英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也有洪湖赤卫队、刘三姐这些新歌剧的四联屏年画。年画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传承着民族的文化、道德、信仰和审美观,包蕴着一个完整的中国民间精神。

我喜欢串到大屋子里每家看年画,因为每家都不一样,加起来也会有四五十张,像看一个小年画展了。大屋里的伢有时也约到一起听汪大爹、黄大爹讲年画中的故事。儿子伢们喜爱年画中的英雄人物,关公的大刀、林冲的长矛、岳云的双锤、李逵的板斧、陆文龙的双枪和孙悟空的金箍棒等等,这些画看后,总给我们带来一些昂扬英气和梦想期盼。

后来,年画又出现毛主席接见红卫兵、朵朵葵花向太阳、横扫一切牛鬼蛇神、广阔天地大有作为、八个样板戏和最高指示等画面,还有大家喜欢的杨子荣、郭建光、阿庆嫂等剧照和雷锋、欧阳海、王杰这些英雄人物。

把年画买回,我们小心地用图钉钉在木板墙上,这样,来年可取下作资料,也可反过来当白纸褙房。年画钉在刚褙好的白纸墙上格外漂亮,蓬荜生辉,给老屋带来了些许时代的气息,我们睡觉前总是看着床前的那幅,慢慢进入梦乡。

至于说窗花,真没地方贴,大屋的窗户没有朝墙外的,全朝天井,窗上都是花格。我还有点剪纸的小手艺,每次会剪个剪纸贴在窗下的透窗上。还有点小资情调,养一盆水仙,青盘白石,叶片青绿,花一开,香气弥漫全房。

读高中时,家里墙上开始挂我临摹的油画和工艺拼贴画。《毛主席在井冈山》和《永不休战——鲁迅》的油画,用我自制的画框在屋里挂了好多年,直到搬家,并保存到现在。

该炸圆子、磨汤圆了!大屋里有两个烧柴的小灶,一把石磨,十二家人排班轮流炸、轮流磨。这样大屋灶里的火要不停烧三天,油锅里的油要香三天,石磨三天也转不完。

瞧!小伢们那个高兴劲,这家看到那家,这家闻到那家,这家尝到那家,天天闻香,天天尝鲜。除了香,还是香,除了吃,还是吃。还是过年好,难怪那时的小伢盼过年。

肉圆子刚起锅,小伢们就迫不及待“铆倒”(一个劲地)往口中塞,怎么烫也“冇得么事”(没什么)。炸完肉圆子,还要炸鱼块、藕夹、翻馓和年糕。在隔壁街坊那看到把蒜头、葱头用灰面鱼粉裹一下,也放油锅中炸,又是一种奇味清香。翻馓都是自己做,小伢们搞得脸上身上都是白灰面,像个小丑,过年几天要让伢们“铆起来”(狠狠地、拼命地)吃下子、玩下子,邻居们要的就是这个热闹。

磨汤圆,大屋里人叫磨吊浆,是一种传统做法。把糯米在水里浸泡几天后,用石磨磨成浆。大屋的石磨有些年头了,表面都是岁月的斑驳。把糯米从磨盘的小孔填入,握住磨手柄咕辘咕辘转动,上下磨盘缝里便挤出白色的米浆,再顺着磨盘下的一个口流进接好的米袋。磨完系紧米袋后吊起阴成半干,磨的汤圆粉又糍又细。还有用铁砂在锅里炒阴米、炒蚕豆也很有特色,那是给小伢们放在“荷包”(口袋)里吃的东西。

不管家里“有冇得钱”,大人都会把全部的“道行”(本事)抖出来,都会把年饭做成一年中最“称透”(漂亮)的一餐,天天当“灶妈子”(这里指做饭)都可以。年饭中还有蓑衣圆子、糯米圆子、豆腐圆子这些花样,有全鱼、扣肉、夹干肉。烘鱼腊肉不能再攒了,年饭时一定要端上来,藕汤一定不能少。我家还有父亲的拿手菜大虎椒丝炒牛肉丝。

开始放鞭了!开始给压岁钱了!开始守夜了!

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街上响起,顿时火花四处飞溅,使人心花怒放。一街的烟雾,一街的欢腾,一街的温暖。大屋的伢们早就把鞭拆成一个个的,放在“荷包”(口袋)里,急急在火灶里点燃一根香,高举着冲出大门……

贵阳春节青岩寻访(显正街记忆大屋灯暖)(5)

春节后,还有几个传统节令习俗一直延续着。

正月十五日,玩龙灯、看花灯、闹元宵。洲上的竹木行,近郊三里坡、十里铺、界牌、老关、磨山的村民,会组织舞龙灯、采莲船、玩蚌精、打莲湘、踩高跷,涌到城里来。从街的这头玩到那头,从这家舞到那家。当舞玩到哪家大门口时,爽快、讲“礼性”(礼节)的街坊,会鞭炮迎接,“耍”(给)点香烟,撒点瓜子、糖等,一时在场的人都快活无比,看的人都投来赞叹的目光,那龙,也就舞得更欢了。

还有一种用彩纸竹木制作的采莲船,从正月开始就会出现在街上,船形五六尺长,宝塔亭阁型盖顶。船中由一少女或男扮女装,穿彩衣扮成采莲女,一手拿手帕,一手扶船栏。船头有一男将扮成艄公撑篙,牵引彩船跑圆场或作荡船状,船尾一名“丑角艄婆”,手提破芭扇随船而行。艄公先来一句开场:“划莲船呀吗哟哟,到了显正街哟呀嚯嗨!”小伢们最爱看,围着采莲船转,跟着采莲船满街跑。

江堤鲤鱼洲的舞高龙更过瘾。它与一般龙灯均不相同,龙头就有一丈多高、竖着舞。表演者采取扫、举、抖的动作,并用口衔齿托头顶,把高龙舞得飒飒生风、气势壮观。汉阳民间传说,高龙的产生也是源于汉阳城建后,唐高宗为解汉阳罕见旱情,不满东海龙王降雨太少,命道长出身的魏徵持龙泉剑追杀,魏徵心中不忍,在梦中执行了高宗命令,将龙腰斩断。汉阳人民为感天地荫泽,求世间太平,盼人寿年丰,把高龙作为一种传统祭祀。根据这个传说,舞高龙的习俗与显正街一样,也有 1400 年历史了。

正月十五前后,归元寺、晴川阁、汉阳公园还分别举办迎春庙会和花灯会。街上的大人又牵着小伢赶到那里,千姿百态的花灯让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汉阳有一个叫刘泥巴的民间艺人,是武汉扎花灯高手,手艺精湛、匠心独运。他扎的花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和荆楚特色,晚上是一盏花灯,白天看就变成了精美的艺术品。

立春时,“吃春卷”,用荠菜和肉制作春卷,以此迎春接福。

三月三,煮鸡蛋,摘或买一把地米菜(荠菜)回来,煮盐茶蛋,信其预防头痛病的习俗。

五月初五为端午节,吃盐蛋、包粽子,给小孩做个红色小纱网袋,装只盐蛋和香囊挂在颈上。家家门口插一些菖蒲、艾蒿以祛邪杀虫。午后,大人开始登游龟山,吊祭屈原。有的年份也举行龙舟赛。

七月半,每家晚饭后会烧钱纸祭祖,在街头墙边划不封口的圈,在圈内为每个逝去的亲人烧一堆。

八月十五中秋节,家人团团圆圆,亲友间互送月饼、鲜果。

平时哪家的婴儿满月,那一定是要办“满月”的,小孩周岁还有一个“抓周”的习俗沿袭至今。小孩周岁时,请亲戚朋友吃酒,置笔、书、字典、算盘、尺子、钱币、木锤、木制刀、糖果等小物件,任其随意抓取,以试情志。

民俗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形成的风尚、习俗,传承是民俗的重要标志,少了它,则少了民族的精神追求和风采,所以不可丢弃。

从1965 年开始,大屋的大伢就先后支边到新疆、下农村、到农场、去工厂了。30 多个伢先后走了一大半,我的弟弟建伟也下放到监利农村。我碰巧毕业那年财贸招工,因为会点写写画画,作特招留在城里。大屋的大人们过年时都盼望自己的小伢回来。像和平支边到新疆建设兵团,小毛子报名到大庆油田,几年才能回来一次。我刚搬到大屋时,小伢们大团圆的过年好像没有了,每年总缺两三个人。

书信于是成了大屋里的人与外地亲人交流的工具。每当邮递员骑着自行车到大门口,每家都期盼有自家的信来。楼上南南的信最多,当他哥哥和平的信从新疆来,父母看完信后,他就把邮票从信封上剪下来,用温水一泡,摊平,晾干后收集,他集的邮票也最多,同屋的伢们都很羡慕。大屋里人给远方的亲人回信,就会把信写好贴上邮票投到西门邮局那个大的圆形邮筒中。那时一封信要在路上走好几天,就是发到汉口、武昌的信也得两三天。不像现在微信那么快就搞定了。

在外地的亲友,如有急事也用电报、长途电话,西门有个电话亭,哪家有长途电话,守电话的就跑到你家里通知。哪家接电话回,同屋里就会关心地问一句:冇得么事吧?

大屋里 12 家 60 多口人,住一起,门一关就像一家人。很有趣的是大屋里人互相之间只有五种称呼,大爹、太婆、伯伯、叔叔和职业称谓。没有嬢嬢、姑姑、小姨这些叫法,对大于你母亲的统称伯伯,对小于母亲的叫某某妈妈。再就是张校长、雷老师、汪老师、邓老师、邹师傅、余师傅这样的职业称谓。我母亲有被喊为邓老师的,也有被喊为冬冬(妹妹小名)妈妈的。

贵阳春节青岩寻访(显正街记忆大屋灯暖)(6)

现在,这样的大屋,浓浓的过年味,邻里情好像也没有了。年既是传统生活,更是中国文化。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精神情感的载体、民族凝聚力的根基,全世界华人的精神寄托。现在,年味在淡化、在失落,不少青年人片面追求洋节。可以,也可怕。我们应把自己民族的年味世世代代传下去,把年过得更有中国味、民族味、家乡味和人情味,过得更有凝聚力。

打捞江城记忆 钩沉三镇往事

贵阳春节青岩寻访(显正街记忆大屋灯暖)(7)

汉阳

编辑:水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