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书法的笔顺/吴建民

笔顺、概言之即一字之内笔画依次排列的顺序。它是一字之内部组织系统的一种秩序与程式。在书法创作中,它还是书法家自觉运用的艺术手段,对创作起到积极的影响。

因此,分而论之,笔顺有两种,一种是文字学中的笔顺可称为“实用笔顺”)。如小学识字课所传习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等等。它标志一字内部组织的程序,这种程序是在人们长期的书写实践中约定俗成的,且被世人所习惯运用着,因此是相对固定的。本文所论笔顺,则是另一种笔顺一一书法艺术中的笔顺(可称为“书法笔顺”)。它由实用文字常规笔顺发展而来,为书法家所创立并习用。它实际上是书法创作中的一种手段,因而多为“临时从宜”,灵活多变的。

笔顺的作用隐潜于书艺创作之中,不为常人所觉察。但它的作用无疑是积极、全面而充分的。一个理想的笔顺,它能贯通笔意,助长笔势,凝聚体势,还能发扬其速度优势,能平添结构的美感与新意。大凡沉浸于书道愈持久,对于笔顺的感受与理解也会愈深入,而对于调动笔顺手段服务于创作的欲望就愈强烈。于是乎为寻求一个理想的笔顺,书法家会陷入苦苦沉思之中,肯化“划被为穿”的功夫。

一、笔顺与体势

书法艺术是一种由抽象线条组织而成的造型艺术。所谓“积其点画乃成其字”(孙过庭《书谱》)。然而,书法中的这些点画并非机械排列,任意湊合。学习书法,“落笔结字,方寸点画之法,须依位次”(张怀瓘《论用笔十法》)。点画在某种合理的顺序统领之下,依次搭配,相继生成一个有机的结构。从理性角度加以剖析,书法的一个结构,即是一个自始至终,起承转合,前后贯通,相继生发,不断生成的线结构流程”。这个流程古代人形象地称之为"一笔书”。笔顺对于体势的关系最紧密,作用最为明显。它可以使某个线结构内部秩序得到调整,使该字之体势更为流畅而且紧结。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1)

如上图“必”字,一般人们习惯于先写好“心”字,最后写一撇。这样写,“心”字是完整了,但撇画却是被生硬地“加”到这个结构上去的。因此,撇画与整字不协调而游离于结构之外。鉴此,书法家独创了一个笔顺:先写“心”字中点,并以中点挑势连带撇,继而撇末上翻引出弯钩,弯钩以回钩(朝字心方向跃起)之力“生”出左点,然后以左右呼应映带的两点作一字“总竟”。如此笔意前后贯通,行笔丝丝入扣,体势更是天衣无缝。像这种理想的笔顺,使一字内部组织关系调整到最“合理”的程度,因此它能有效克服原先上下笔画不易承续、体势不便转合的缺点,同时也造就了“一笔书”的结构流程。有时候,某一结构,若依常规笔顺,行笔过程往往疙里疙瘩,极不便于体势的生成,此时,一旦打破常规,相关笔画的位次稍作调整,体势上即顿时“起死回生”,变得顺“理”成章起来。这种例子不胜枚举。

如“此”字,常規笔顺下只能写成左(“止”)右(“ヒ”)两部分,且左右连结相当困难。为此书法家们大胆创新笔顺(如上图、将左右两厢和于一体,体势顿时顺便流畅了。又如上图这个南”字,笔顺一变,内部程序得到调理,加之书法家将字中次要笔画作了适度的合并和剪裁,体势上的起承转合便一路顺风了。而且“南”字体势由外而内回环盘绕,越收越紧,给人以铜墙铁壁般的严实感。

二、笔顺与笔势

"气势生乎流便,精魂出于锋芒。”(张怀口《文字论)流便的笔顺,对于点画线条的气韵、气势(即笔势)的形成和强化大有帮助。

笔势,即书法线条(楷书的平直线、草书的曲线、行书的弧线、篆书的圆弧线等等),因笔形的起伏、行笔的提按、运笔的快慢等因素综合作用下呈现的气度、力度甚至威势等。它是书法线条运动感、动态美的体现者。人们发现,当笔顺被调整到最合理或近乎最合理的时候,笔势得到行云流水般的节奏之助,其动态美将得到大大加强。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2)

看不字左右点点如沙鸿惊飞,激越潇洒,观之令人振奋。它改变原先“横竖撇点”的笔顺位次而写成从中间下笔,钩底蓄势发笔引出左右两点(此笔顺与前文,“必”相类似)。这一笔顺除了使所有线条“紧密团结”使结体凝结之外,更重要的是横向舒展的左点挑势与右点拂勢得以彰扬。一线条运动感借助“好笔顺”之利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书”字字底上翻横如蛟龙出水,末点如鹰隼雄视,笔势美仓美奂。究其成因,与该字所用笔顺及回环盘绕的线条息息相关。

在书法中,有时为了突出某ー线条的动感与气韵,书法家自觉地更换一种新笔顺,使之形成复沓回环的节律,以此节奏作为铺垫,层层推进,最后奏出“线条之歌的最强音”。“墨”与“华”是其典型的范例。“墨”字采用越盘越紧的曲线回环显示中宫的紧收,又用左右开张,神彩飞扬的两点显示结构的舒放,有收有放,舒卷自如。在这里,中宫之所以用紧张的回环曲线,目的是相当明确的:正是为了引发出一个线条笔势大跌宕的“高潮”写出笔势飞扬的左右点。又如“华”字,采用的是横线复沓的特殊节律,来生发出末笔悬针竖的奔放雄强。线条复沓回环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渐次储蓄笔势的过程。在这种节奏中,笔势业经层层铺垫可以由小到大,由弱到强,最后终于实现一个总爆发,大发挥,就象垂天瀑布,一泻千丈拍击深潭,象滚滚波涛,前呼后拥撞击山壁那般。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3)

三、笔势与速度优势

笔顺与速度更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好笔顺让笔意贯通了,行笔简洁流畅了,体势和顺通达了,于是乎,书家审势落笔,借助子笔顺之利纵横挥酒,笔走龙蛇,瞬刻之间,一个活生生的结体诞生了一一其速度之快疾,足令观者目不暇接,拍案惊奇!

因此,在一个独到好处的笔顺的统领之下,法度与速度的矛盾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书法的速度优势被充分地发挥出来。上面这些字,无一不具备理想中“一笔书”之便捷与神速。

为什么?笔顺畅通,行笔便利故也。而究其所以畅通便利,则在于笔顺的“纵横牵”。即笔顺横向多笔画连续性书写或纵向多笔画连续性书写或先“横势”而后“纵势”这样三种形式。上图“州”字六笔,“前”字下部五笔,“聚”字下方六笔,均为自左而右取横向行笔。在横向笔面的统领之下,自左而右挑带生势,行笔简洁明快,非常神速。而“常”、“采”、“佳”三字则明显以纵势笔顺笼络结构,其共同点是落笔自竖画始,继而自上而下几次拂带即完成一个结构。这些字,笔画线条在一个“新秩序”下排列组合,一气可成。

自然,可以单取横势笔顺或纵势笔顺的字总是有限的,更多的是纵横之势相结合,交相为用。且以先“横”而后“纵”者居多。如上图“无”、“舞”、“楼”等。“无”字先作三横,然后写四竖,竖取下掠之势带出底横(实际上是四点的速写),“舞”字笔顺“先横后纵”的特征更加明显。“楼”字右半部,先左右行笔作两点与横画,继而横末上翻“呼”出中竖,略带左实弧的中竖自上而下直贯全字,最后取纵势写好“女”字(注意,“女”字的回环曲线,盘绕中只能取纵势,若取横势则失态,如“姿”)。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4)

就这样,原先纵横错杂近乎繁芜的结构,现在只需几个横向行笔动作继而是几个纵向行笔动作,“三传两递”即告完成。这种洗炼与神速又何尝不是一种奇迹呢?

四、笔顺与形体美

找到一个合理的便利的笔顺,还是结体创新口口塑造一个新鲜而完美的形体有突破口。一个独创性的笔顺,本身就示人一种新鲜感。而在它对于笔意、笔势速度及体势等诸多方面积极作用下形成的“新”的结构,就足以使人耳目一新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人们之所以崇拜古代碑帖,是因为古人在结构形体上富于独创性,因此能够常写常新,愈写愈妙。请看下图四组结构,每组两字,前字为常规笔顺下的结构,后字为书法笔顺下的创意结构透过一个个独创的艺术佳构扑朔迷离的神秘色彩,我们不难发现,它们的形象美都是构筑于一个新型的理想笔顺的基础之上的。第二个“四”字,用左下角和右上角两条对应的曲线组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团势结构”,配上里面颇有灵性的两点,形象就生趣盎然了。再看两个“光”字,笔顺不同,所形成的形体姿态迥然不同,后一“光”字结体尤为灵妙。两“奔”字最能说明向题。前一个为常规笔顺,结构甚是平常,而后一“奔”字起用一个新的笔顺,由于笔顺在笔意、笔势、体势诸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字的造型便不落俗套,整体形象圆浑超迈,飒爽有一种风神!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5)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笔顺的作用在结构创新排上的“份量”了。通常人们以为结构的优劣取决于艺术构思,构思巧妙,结体出色,构思贫乏则结构平庸。而笔顺的筹措,颇能体现书写者精妙的构思。

因此,笔顺的作用不可低估。创作中,如果笔顺上墨守成规,字形结构上也只能陈陈相因,无所建树,只有在一字组织秩序上“脱胎抉骨”,亦即在笔顺上寻找突破口,结构才能一扫旧习,别开生面。

这方面,古人创立草书为我们树立了艺术上的典范。草书大胆突破行书笔顺之陈规,深挖了笔顺潜在的巨大能量,在一个新的笔顺之下,发扬草书圆转飞扬的线条特色,让人对这种高度概括的“写意结构”百看不厌,叹为观止。

五、余论

最后还需赘言说明,笔顺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艺术手段,它必然是灵活多变的。在古代优秀书法艺术品中,一个字往往有多种笔顺,而每一种笔顺下,笔意、笔势乃至整体形象就随之具有了不同的风味。

“夫作字之势,伤甚为难,锋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在乎精熟寻察,然后下笔。”王羲之《笔势论十二章》)“锋来去之则,反复还往之法”也就是笔顺的筹措。王羲之的这段名论强调了笔顺在书法创作中的先导作用。“烟感识字,行草用笔,不依前后。”(张怀瓘《论用笔十法》)这是说笔顺是可变的,特别是行、草书创作,笔顺必须从总体着眼,灵活应用,因字制宜,不必拘泥于常规性的前后次序。

虽然笔顺贵在变通,重在独创,但也是万变不离其宗。所以“万变”,其宗旨在于贯通笔意,培植笔势,理顺结构关系,凝聚点画体势,表现结构新意与美感。总之,创作中自党运用这一艺术手段使书法形象更臻完美笔顺问题,前人书论极少涉及,而今人又未引起足够重视,

因此,此中并无“成说”可依。这给我们的研究从客观上带来难度,限于水平,本文只能作些初浅的分析,但笔顺无疑是我们值得好好研究的课题。笔者不備浅陋,谨以抛砖引玉“引”来名家高手对它作更全面更深刻的开发。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6)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7)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8)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9)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10)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11)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12)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13)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14)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15)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16)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17)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18)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19)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20)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21)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22)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23)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24)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25)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26)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27)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28)

书法的法的笔顺(简论书法的笔顺)(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