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也有骨气(人老要有风骨)(1)

这几天,在读杨绛先生的书,也在看杨绛先生的传记。特仰慕先生的一生,活了105岁,也曾轰轰烈烈,更多的时候却是淡定如水,90多岁了还在著书立说,把一个“老”字诠释到了极致。

也想到了我父亲,父亲83岁了,一生历尽坎坷,至今也在写回忆录,笔耕不辍。父亲出生在一个旧官僚家庭,从小锦衣玉食,无奈昙花一现,战乱袭来,8岁丧母,9岁丧父,跟着养父母长到18岁,养父病故,21岁时养母也病故了。好不容易结婚成家,却因家庭成分原因在30岁全家下放,10年磨难,40岁返城。多少次白手起家,从头再来,数不清干了多少职业,硬是从曾经的黑“五类”干成了公司副总党委成员和市政协常委,退休后还去农村干了3年扶贫。个中曲折与艰辛,可叹可敬。

父亲说,年纪到底还是大了,提笔忘字,于是就空着,让我填。父亲在诠释着什么叫“老有所为”。

老是一种成熟。人从瓜瓜落地,到满头白发,经过岁月的轮回,风雨兼程,步入暮年。正如杨绛先生所说:人老要有老的风骨,要老有所为。

什么都会老,不老的是自然,是地球,是宇宙,而小小的生命和个体是无法与自然和宇宙相抗衡的。

曾经年轻时,我就爱把一个“老”字挂在嘴边,记得30出头就开始谢顶,因长的着急,同事们便喊我“老付”,我也乐于答应,那是因为不老,不够老,所以才无所顾忌。

50岁那年,系统组织去长沙参观考察,恰好女儿在中南大学读研,会议闲暇之余,我们便去登学校后面的岳麓山。登山路上,环顾一众皆是同龄之人,大家便调侃起“年近半百”和“年过半百”的差距,那时,就感觉到“老”字与自己越来越近。

退休后,就渐渐不喜欢听那个“老”字了,自己不敢言及,更怕别人提起,及至别人说你真的老了,于是急急忙忙跑去照镜子,哪儿老了?哪儿有老?手忙脚乱地找证据,想用那虚弱的证据说明点什么,可见是真的老了,不然怎会巴巴地去验证?

哪能不老呢?青葱年华,红颜逝水,一瓣一瓣地凋谢,头发稀了,牙齿坏了,而后脸上长满了细小的皱纹,那些皱纹由浅及深,慢慢地,在脸上画地图一般,丘陵遍布,沟壑纵横。

老,是一种漫长的煎熬,好比钝刀子割肉,慢慢的,一点点的,残忍地看着年华一寸一寸凋谢,一寸一寸干涸,却无能为力,也无法抵挡。

人在老去,心也在变老。心老了看不见,但能感觉得到。心老了,凡事就看淡了,懒得跟别人争执,也不再跟自己较劲。出门不再细细拾掇,衣衫也随意起来。说错了话,行错了事,都拿一个“老”字搪塞,倚老卖老。是老糊涂了吗?当然不是,是心态变了。

老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老到沧桑,老到从容,老到淡定,老到无所顾忌。老到颓败,老到腐朽,老到不堪,老到无能为力,都是生命的最终归结。

一直在想,我们该怎样老去?

人老了也有骨气(人老要有风骨)(2)

人老了也有骨气(人老要有风骨)(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