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当我读到“三思而后行”的时候,或者,父母及长辈告诫自己做事要“三思”的时候,我总是想当然地认为,“三”是表示“多次”,“三思”就是“再三思考”的意思。 这些天,随意翻书,翻到《左传》的最后一页,读“哀公二十七年”:

文子曰:“吾乃今知所以亡。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杜预注:谋一事,则当虑此三变,然后入而行之,所谓君子三思。

孔颖达疏:正义曰:君子之为谋也,思其始,思其中,思其终,三者尽无猜嫌,皆可举而行之,然后设言以入前人焉。

其中,“举”是动词“谋划”的意思,“入”是“进言”的意思。

读到这里,我才知道,“三思”是指盘算事情的时候,要想清楚事情是怎么开始的、事情的中途是怎么发展变化的、事情是怎么结束的以及结束之后会有什么影响等等,而不仅仅着重于多次思考。因为,当我们着重于“多次思考”的时候,我们也许只在事情的“始、中、终”的一个阶段反复思考,而没有顾及到整个事件。

由此,我们也知道了,当领导询问我们一件事情的时候,如果我们“一问三不知”,其实是指我们对整件事情的开始、中间、结束都不知道。我们要做个好员工、好领导,就应该对所做事情的全过程都了解清楚。

也想起自小到大读书,我都知道古代的“鼎”是国之重宝,以至于读《古文观止》卷二“王孙满对楚子”一文时,对其中的“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甚是好奇,为什么楚王想问问周王室的“鼎”有多大都不行呢?我们从小都知道“问鼎中原”就是争霸中原的意思,但至于为什么“问鼎”就是“争霸”,似乎我们都没有细细思量过。

后来才知道,所谓的“鼎”,在古代,虽然都是青铜做的食器或礼器,但如果在战时,却可以由匠人很快熔铸成兵器,哪怕只是做成一个枪头,也足够武装一支部队,秒杀那些手持木棍、石头的叛乱分子。所以,鼎在铁制武器大规模应用之前,相对于木棍和石头,那就是降维打击,这才是鼎能成为“国之重宝”的根本原因。

后来,热兵器替代了冷兵器,“枪炮”成了“国之重宝”。如今,核武器成了“国之重宝”,连普京在俄乌开战之前,都要先秀一下以示阻吓第三方。故此,即使楚王重生,他也是不能“问核武器之大小轻重焉”。

那么,对于我们个人而言,我们自己的“国之重宝”是什么呢?或者,对于我们家长而言,我们的“家之重宝”是什么呢?这值得我们好好想一想。

我又想起和孩子一起读《堂吉诃德》,我总不明白,为什么堂吉诃德那么珍视他心目中的“骑士”精神呢?为什么要大战风车呢?我想,可能是因为,在当初的欧洲封建领主心目中,骑士代表了最强大的武力,是领主的“国之重宝”,因此,骑士的荣誉就上升到庙堂的高度。只不过,后来,以火枪为代表的热武器出现了,一个普通人只要持有火枪,就能秒杀一个骑士,骑士以及所谓的骑士精神也就跌下了神坛。《堂吉诃德》这本书所想要表达的是,事情的逻辑已经改变,但做事的人仍遵从不合时宜的逻辑。就好象,虽然“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但我们的思想仍然活在过去。

我们每一个人都向死而生,都不可避免地遵从经验的逻辑,导致我们一不小心就活在过去。我们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才能活在当下,但即便如此,我们也完全不知道,明天,将出现什么新的颠覆性的逻辑。这就是生命的迭代,对于个体而言,这是怎样的一种刻骨的悲剧?《堂吉诃德》如此有名,可能就是它触及了生命的本质吧。

人生建议好好读书(为什么我前半生读书总是不求甚解)(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