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脖,也叫“长围巾”,从民国开始流行至今。围脖长而厚重,多为毛线编织或棉线机制。中青年围的时候取正中自百会而下至颈部,再左右缠绕,一端搭在胸前,一端垂于背后;老年、儿童则将围脖反复缠绕,系于颈下。20世纪50年代以前,为知识分子服饰;70年代时,为农村常用御寒服饰,男女均用。

山东民间特色汉族服饰(山东头衣与发型之巾帕民俗)(1)

山东民间特色汉族服饰(山东头衣与发型之巾帕民俗)(2)

图片说明:1961年春节,山东德州临邑县政府五位工作人员的合影。那个年代,围条围脖能突显文人气质。的确,这五个人原来都是《临邑大众》的编辑。《临邑大众》1959年创刊,是临邑县委机关报,1960年7月停刊,五人重新回到县政府工作。在一起工作的经历,让他们结下了友谊。

方头巾,也叫“围巾”“方巾”“头巾”,为女士所用。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在农村广泛流行,老少皆用,棉线机制,色彩多样。或对角折叠后蒙在头上,一角披拂脑后,将两角系在项间;或者对角折叠披在后肩,两角系在前面脖颈上。妇女走出了家庭,到田地里劳动,需要头戴方巾防寒防晒,也避免弄脏头发。

山东民间特色汉族服饰(山东头衣与发型之巾帕民俗)(3)

白头巾。鲁西地区农民习惯用毛巾包头,中老年简单系结于脑后,青年常卷结于额前,叫“英雄巾”。蓬莱西乡已婚妇女以羊肚子手巾裹头为常装,外出或串亲,必须换一条新毛巾,直到现在仍然如此。旧时,赶驴车、马车的人取双层大方蓝布做头巾,既防风沙雨雪,又可以擦汗,包裹杂物,十分方便。

山东民间特色汉族服饰(山东头衣与发型之巾帕民俗)(4)

纱巾,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为白、粉红、黑绿色,或者染有图案的艳丽色,分别供老、中、青年女性和儿童使用。质地为细纱、细丝或者极薄的化纤,大的方形,小的长条,可以围在头上,遮在脸部,也可以系在脖颈上。之后,又时兴丝巾、围巾、披巾等。

山东民间特色汉族服饰(山东头衣与发型之巾帕民俗)(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