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孙子兵法》和西方的《战争论》是世界军事学的两大隗宝。在中国,无数人看过《孙子兵法》,最普遍的观点是《孙子兵法》讲解的是“算”和“诡”。后一点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孙武虽然写下了:兵者,诡道也。但《孙子兵法》全篇讲的都是堂堂正道。兵者,正道也。所谓“诡”,只不过是手段。

我们的国人很爱讨论孙子兵法,普通人谈论到战争,总是津津乐道于出奇制胜,所以韩信的故事广为人知。背水阵,置死地而后生。 木罂渡河击破魏国,声东击西的经典战例。囊沙破齐,巧妙利用地形水势。事实上这些都是特例,遍观历史,一万个战例中能有一个出奇制胜的战例吗?恐怕这个比例都达不到。

军事学是一门科学,有其普遍原理,把特例当成常态,显然不是一种科学的方法。军事学中最基础的学科是战术学,这是一门研究作战的学科。而在如何作战这一点上,《孙子兵法》和《战争论》讲的很多东西其实是一样的,讲的可不是兵者诡道。

一、到底什么是战术?

用最简单的话来说:战术就是战斗的方法。

因而必须了解战术的载体——战斗。那么什么是战斗呢?

我最古老的作战模式就是敌对双方各派出一个地位相当高的人,也许是酋长也许是贵族,由这两个人手持武器进行单挑,以这两人的胜负来决定这场战争的胜负;其关键词为人、武器、人所操纵的武器对敌人所产生的杀伤破坏、敌人。也就是克劳塞维兹所说的搏斗,这是人类最古老的战斗(战争)模式。

谈谈对兵者诡道也的理解 不是孙子兵法没讲清楚(1)

后来一对一对砍模式不再适合作战的需要,战斗(战争)呈现规模化、集团化,军队也因此出现,在冷兵器时代下战斗(战争)模式就变成军队手持武器,集合成一定的阵型相配合,以强大的兵力对敌方的阵地冲击,以冲击及武器传输产生的杀伤破坏来击败对方。其关键词为我方作战体系、武器、人所操纵武器所产生的杀伤破坏,敌方作战体系。

谈谈对兵者诡道也的理解 不是孙子兵法没讲清楚(2)

到了热兵器时代,人的密集阵型开始逐步消失,特别是线膛枪的出现可以不需要靠人的密集队形来产生杀伤破坏力,人类用疏散队形作战,一样能产生集中的破坏力。战斗(战争)模式变成兵力和火力同时对敌方防御体系进行杀伤破坏。其关键词为我方作战体系、武器、人所操纵的武器所产生的杀伤破坏,敌方防御体系。

谈谈对兵者诡道也的理解 不是孙子兵法没讲清楚(3)

机械化条件的战斗(战争)模式下武器装备又进一步发展了,重型武器,大型舰艇、各式飞机加入战场,对敌方防御体系的杀伤破坏更加巨大,更注重火力而进一步弱化了兵力的作用;战斗(战争)的模式变成以武器产生的巨大能量来对敌方进行杀伤破坏。其关键词为我方作战体系、武器、人所操纵的武器所产生的杀伤破坏力,敌方作战体系。

上述就是历史上的战斗(战争)模式,那么现代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战争),和以前有区别吗?我说:还是没有,只是方法手段更多样了而已。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战争)要求信息先导、火力主战、体系破击只是在科技发展、武器装备进步的基础上能达到更大的作战效能而已。其关键词还是以前的那四个:我方作战体系、武器、人所操纵的武器所产生的杀伤破坏力,敌方作战体系。

未来的战斗(战争)模式是什么样的呢?当更多空间维度成为新的战场,情报指挥控制系统进一步完善,电磁、激光、气象、声波武器等广泛应用后,其战斗(战争)模式还是信息化条件下的战斗(战争)。

谈谈对兵者诡道也的理解 不是孙子兵法没讲清楚(4)

而当人工智能大规模进入战斗(战争)后,机器人主导的战斗(战争)才会是下一个模式——智能化条件下的战斗(战争)。也许在未来,还会出现超时空条件下的战斗(战争)。但是不管其模式再怎么变,哪怕在智能化条件下,四个关键词依然存在,我方作战体系、人所操纵的武器(机器人),武器所产生的杀伤破坏力、敌方作战体系。

各种模式下的战争其关键词已经一目了然,均为:我方作战体系、武器、人所操纵的武器所产生的杀伤破坏力,敌方作战体系。

现在我们就可以导出战斗的定义:战斗就是敌对双方的作战体系为实现各自意图,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以武器装备的杀伤破坏的形式进行的对抗过程。

简而言之,战斗(战争)就是作战体系之间的对抗。这就是战争的唯一不变的原则。

而战术就是指导战斗的方法!

二、战术到底怎么来指导战斗

我们先看,战术研究要解决什么基本问题。

1、战斗到底是由哪些因素影响或者决定的?

2、这些因素又是如何影响或者决定战斗的?

我们把国内常见的一些战术史书籍拿过来看,可以发现所有的书籍都是围绕着武器装备展开。似乎武器装备决定了战术的发展,这一点也成为了很多人的一个共识。

武器装备决定战术发展,这句话肯定没错。问题只是不全面。

从第一部分的叙述我们已知,从古至今,战斗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既然战术的载体——战斗的本质没有发生改变,那么战术本身就应该没有改变。可历史却告诉我们,战术一直在发展变化,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谈谈对兵者诡道也的理解 不是孙子兵法没讲清楚(5)

我们从著名的军事家拿破仑来观察这一点。

​法军当时的战术叫做“半旅纵队进攻战术”,简称“纵队战术”。这是个约定俗成的称呼,实际上还是在战斗中展开横队进行战斗,本质上还是“线性战术”,只是对线性战术进行了补充和发展。

所谓“半旅”,是指两个营组成战斗编成;“纵队”是指两个营以纵队的方式进行接敌运动;“进攻战术”是指在进至敌方200—300米的距离内,先头营以纵队展开为横队进入战斗,后一个营随即在进至200—300米距离展开为横队进入战斗的方法。

法军的“纵队战术”与当时的其他军队普遍使用的“线性战术”相比较,具有机动能力强,展开战斗队形快,又便于在选定的地段集中兵力火力的优点。

当时欧洲各国步兵作为主力兵种使用的是滑膛枪,而滑膛枪的主要缺点在于射击精度不高。为了进一步发扬火力,出现了“线性战术”。到拿破仑时期,大约100米距离内,滑膛枪的命中率理论为50—60%,实际战斗中大约是15%,甚至出现过平均450发造成1人伤亡的情况。

对于线性战术来说,解决在行进中投入战斗的问题是首要问题,也就是首先要解决由行军的纵队展开为横队的方法。

谈谈对兵者诡道也的理解 不是孙子兵法没讲清楚(6)

为什么这是首要问题,道理是非常的简单,展开为战斗队形越快,进入战斗的时间就越短,就越能发扬火力,取得优势。

而法军的“纵队战术”在当时最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在此点上具有绝对的优势。

那么是如何来解决在行进中投入战斗这个问题呢?

当两个营成纵队前进实施队形转换时,只要纵队停止前进,纵队中的各个分队通过斜方向的行进就可以直接到达他们在线式战斗队形中的预定位置,甚至不需要纵队停止前进,在先头分队继续前进的同时,纵队的其他分队就可以通过向斜方向的快速跑步到达他们在线式战斗队形中的预定位置形成线式战斗队形。更重要的是,纵队向前方和两侧展开成战斗队形时,其行进方向自然就成为了兵力运用的重点。

正因为此,“纵队战术”更好的解决了在行进中投入战斗的问题,部队的机动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以纵队行军自然比横队行军机动能力更强),这是带来的第二个优势。

也正因为此,可以更好的在选定的地段集中优势兵力,这是带来的第三个优势。

通过以上叙述我们可以知道,这个“半旅纵队进攻战术”就是为了更好的发扬滑膛枪的火力而采取半旅战斗编组,以更快捷的行进中投入战斗的方式的“线性战术”。

在现代军队中这个战术已经不存在了。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一战术是基于武器,它所基于的武器就是滑膛枪,当滑膛枪不存在了,这个战术也就不存在了。

虽然“纵队战术”相比“线性战术”有很大优势,但拿破仑是靠这一战术无敌于欧洲的吗?不是。因为这些基本战术很容易被学会,事实上欧洲各国也在那个历史时期先后模仿法军,纷纷采用“纵队战术”。

既然大家后来都采用“纵队战术”,那凭什么赢的人总是拿破仑?

三、战斗原则到底是什么?

答案就在于战斗的定义:战斗就是敌对双方的作战体系为实现各自意图,在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以武器装备的杀伤破坏的形式进行的对抗过程。

“纵队战术”指导的对象,是上述这句话里的武器装备。它并不能指导整个作战体系。

几千年来,作战体系本身并没有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是它其中的要素——武器装备。

这也就是说,仅仅把基于武器装备的战术看成是战术的全部是不够的。

其实,战术对作战体系的指导分成两个层次:一是对整个作战体系的指导;二是对其中要素的指导,如前所述,人也可以看成武器装备,其实就是对武器装备这一要素的指导。

而几千年来,从来没有变过的就是对整个作战体系的指导,这就是战斗原则。

而武器装备一直在发展变化,对它们的指导,叫做战斗方法。

因此战术最准确的定义是:进行战斗的原则和方法。

为什么拿破仑总是赢家,就在于他同时深刻掌握战斗原则和战斗方法。

那么,哪些可以被称之为战术原则呢?

第一条字面意思很简单,那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真想做到,难度是最高的。

第二条叫做:造势任势,示形动敌。意思就是: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去掌握战场主动权。

第三条叫做:避实击虚,重点打击。

第四条叫做:奇正结合,机动为先。

这两条讲的是一个意思,既然要掌握的是战场的主动权,那么战场是什么概念呢?特定区域的空间和时间。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战场并不仅仅是空间。时空这一概念必须结合在一起讲。讲点大家熟知的,所谓制空权、制海权、制电磁权等等,都是时空权这一总概念下面的分概念。

第五条叫做:践墨随敌,尽敌为上。用孙子兵法的概念来说,以上四条全部为“势”,在赢得战场优势后,最后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把优势变成胜势。也就是如何把对敌的打击最大化。做不到这条,以上全为空。

谈谈对兵者诡道也的理解 不是孙子兵法没讲清楚(7)

这五条原则,我是按照《孙子兵法》的内容,提炼总结出来的。两千多年的兵书,照样能够指导现代战争,为什么?《孙子兵法》讲解的很多内容,就是战斗原则。而战斗原则几千年来从来没变过。

这就是孙武、拿破仑那些人为什么总是赢家的原因,他们有着极强的分析敌情我情的能力,知道如何在时间和空间中去掌握战场主动权,并把掌握的主动权化为对敌的打击。

深刻理解战斗原则,准确运用战斗方法。

这才是战争。

作者简介:王正兴,新华社瞭望智库特约军事观察员,原解放军某野战部队军官,曾在步兵分队、司令部、后勤部等单位任职,致力于战史学和战术学研究,对军队战术及非战争行动有个人独到的理解。其著作《这才是战争》于2014年5月、6月,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栏目分两期推荐。他的公众号名亦为“这才是战争”,欢迎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