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南日报、湖南卫视、新湖南、新湘评论、湖南经视、湖南人民广播电台、潇湘晨报、红网、华声在线等多家媒体来校集中采访,宣传报道中国工程院院士黄伯云爱国奉献、建功立业先进事迹。

5位院士的事迹(这位中南七旬院士被湖南多家媒体集中采访)(1)

今年9月,湖南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印发《关于在广大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的实施方案》,对在全省知识分子中深入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作出部署。根据方案,湖南省委组织部、宣传部遴选了一批叫得响、立得住、群众公认、可信可学的爱国奋斗先进典型,组织媒体进行集中采访报道。我校黄伯云院士是此次集中宣传的典型之一。

黄伯云院士1969年毕业于中南大学(原中南矿冶学院)并留校工作;

1978年作为我国改革开放后首批招考录取的出国留学人员参加脱产学习并于1980年赴美留学;

1986年8月,在美国爱阿华洲立大学及AMES国家实验室完成博士研究生学位学习

1986年8月至1988年5月,在美国田纳西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1988年学成归国,是改革开放后最早一批在美国完成硕士、博士学业和博士后研究工作归国的留学人员。

回国后一直在中南大学工作,199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0年来,黄伯云院士主要从事先进材料研究与人才培养,为国家大飞机工程、航空武器装备,以及航天工业提供了多种高性能关键材料,为保障国家战略安全做出了贡献;培养了一批包括长江学者、杰出青年在内的创新领军人才;领导创建了轻质高强材料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粉末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炭/炭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有色金属先进结构材料与制造协同创新中心(2011计划)等国家创新平台。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进步三等奖1项,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3项。其中,“高性能炭/炭航空制动材料的制备技术”不仅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结束了该奖项连续六年空缺的历史,而且以其在军用、民用飞机中的实际应用,为国家赢得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近年来,他率领团队参与C919研发,助力实现了中国“大飞机梦”

集中采访会上,黄伯云院士讲述了当年留学的经历、回国的选择、科研过程的苦与乐,一个一个小故事吸引记者们不断追问:当年回国时的情景、怎样理解“对接国家重大需求”、现在在做什么、“您会退休吗”……记者们感动于黄伯云说的“国家的需要永远是第一选择,国家在经济极其困难的情况下送我们出去,是去留学的,而不是‘学留’的,我们应该回来。作为知识分子,能把才智奉献给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幸福”,也被这位七旬老人“航空制动材料的研制历时20年,最终不但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新材料在性能上还超过了国外水平,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我相信,在中国这块土地上,只要我们坚持下去,就一定能干出事来,就一定能走到光辉的顶点”的壮志豪情深深感染。

校党委副书记陈治亚,党委宣传部部长刘建华,新闻中心副主任王建湘,粉末冶金研究院副院长张国栋等参加了采访。

内容来源:中南大学新闻网

编辑:毛明军

责任编辑:周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