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文艺作品能多大程度上走进人心?走进人心的文艺作品能被人们记住多久?记得住的文艺作品能感染人到何种地步?还是从军旅题材电视剧《士兵突击》说起吧。
15年前,一个叫“许三多”的荧幕人物走进千家万户。他家境不好、资质一般,在部队大熔炉里几经挫折、几经摔打、几经锻造,成就了一个中国军人的传奇故事。“许三多”的成长经历,并非大多数人理想的样子,却迸发着令大多数人热血澎湃的激情。
15年后,“许三多”和战友们,在“2021电视剧品质盛典”上重聚。“一声霹雳一把剑,一群猛虎钢七连,钢铁的意志钢铁汉,铁血卫国保家园……”当“钢七连”的连歌响起,很多人仿佛回到了追剧的日子,重温跟着剧中人摸爬滚打的点滴。时间不会遗忘,只会让文艺经典的气息越飘越久、愈加浓香。
重聚是为了温故,更是为了致敬。重聚舞台上,请来了戍边英雄肖思远的父母,他们含泪追忆儿子。肖思远10岁那年,坐在父亲身旁看《士兵突击》,入迷了,并对母亲说,“我以后一定要当兵!”20岁那年,他从河南老家参军,在边关卫国;24岁那年,他在戍边斗争中冲锋陷阵,直到生命最后一刻。天地英雄气。肖思远烈士不仅有“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品质,而且超越了“许三多”,成为“攻必克,守必坚”的真英雄。
与肖思远一样,无数青年心中都住着一个“许三多”。有人曾问,“多少人是看了《士兵突击》后去当兵的?”有人也评价,“它真实、有血、有肉,认清了现实,却不回避矛盾;诉说着现实,却依旧传递着正能量”。这就是精品的力量、经典的魅力。从文艺作品到英雄足迹,事实证明,追求并承载价值与梦想的作品,能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而且艺术越精湛、制作越精良,就越能在作品价值与人生价值的激荡中,熔铸并丰富着时代的价值谱系。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不只是在于深入人心,更在于余音绕梁。诗歌如《诗经·豳风·七月》,“嗟我农夫”,反映了农夫的辛勤劳作;小说如《创业史》,“当自己每时每刻都知道自己要达到什么目的的时候,世界上就根本没有什么艰难了”,激励一代代新生力量经历艰难打磨,挑起事业发展的大梁;散文如《可爱的中国》,“到那时,到处都是活跃的创造,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进步”,以革命浪漫主义情怀描绘了美好中国图景,催人奋进。岁月流转、世事变迁,总是有一些经受住时间检验的经典,紧扣时代脉搏、反映人民心声、传递主流价值,一次次回荡在人们眼前、耳畔,永留心间。
我们这个时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呼唤文化精品,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能产生文化精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人间大爱与众志之力,需要全方位记录;脱贫攻坚,创造了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山海情》之外,创作所需的“极为肥沃的土壤”有待深挖;英雄卫国,冲锋的号角阵阵、胜利的战旗飘飘,“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歌声荡漾于祖国山河;建党百年,从峥嵘岁月到鸿业远图,波澜壮阔征程就是创造经典的“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时代聚精神,以人民为中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中国精神为灵魂、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就能在伟大的时代创作出属于时代的经典。
《士兵突击》的编剧兰晓龙曾写道,“我是起点站,这路没有终点。”文艺经典创作,只有起点没有终点;精神传承,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正如有人说,天是世界的天,地是中国的地,只有眼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我们的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无论何时、何地、何事,“不抛弃,不放弃”,就能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想在点亮前方。
图文综合自:人民日报 河南交通广播 京报网 豆瓣
编辑:陆纾文
,